單小飛
三明市第二醫院骨科一區,福建永安 366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老年人群的常發疾病,主要是指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等腰椎間盤組成部分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化, 并且在外力作用的影響下出現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等現象,進而刺激與壓迫到鄰近脊神經根,使患者出現腰部疼痛、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癥狀[1-2]。 經皮椎間孔技術相較于傳統手術而言, 帶給患者的優勢有手術創傷小、 恢復快、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等,但術后可能會有劇烈疼痛,導致患者出現負面情緒[3-4]。 故在圍術期間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能提高患者手術配合度,對患者快速康復及手術進程等具有積極意義[5]。 快速康復護理作為當前國際廣泛推崇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 其護理內核是在循證醫學證據的基礎上, 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與醫院實際情況制定的一系列具有預見性、計劃性、規范性與舒適性的護理措施, 其護理最終目的在于減輕患者手術所帶來的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刺激與創傷,促進患者機體相關功能的快速恢復,以幫助其縮短治療時間,盡早出院[6-7]。 為進一步明確快速康復護理在臨床的實際應用效果與價值,該文從該院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中方便選擇58 例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從該院接受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手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方便選擇58 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正反面拋擲硬幣”的方式進行自由隨機選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 例。 對照組:男17 例,女 12 例;年齡 38~72 歲,平均(55.36±8.79)歲;病程 0.5~5 年,平均(2.78±3.21)年;病灶位置:L3~4∶L4~5∶L5~S1=3∶15∶11。 觀察組:男 18 例,女 11 例;年齡 39~74 歲,平均(55.65±8.92)歲;病程 0.5~6 年,平均(2.99±3.36)年;病灶位置:L3~4∶L4~5∶L5~S1=4∶16∶9。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符合臨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核磁共振、CT 等檢查確診;②患者均符合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相關適應癥;③患者臨床資料均完整;④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相關環節知情并自主自愿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全身傳染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交流、意識、精神、表達等方面障礙的患者;③存在手術相關禁忌證或麻醉禁忌證的患者;④治療依從性過低或主動脫離該次研究的患者。 該次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開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 即術前給予口頭的簡單健康宣教,囑咐患者術前4 h 禁食禁飲,術后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給藥和給予飲食、康復等方面的基礎指導。
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成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選擇科室護士長、科室主任、 主治醫師和4 名具有豐富護理經驗和責任心的護理人員作為快速康復小組成員, 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負責監管小組整體護理質量。 小組成員定期接受快速康復護理相關知識與操作的培訓, 并且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和醫院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快速康復護理計劃表, 并在落實過程中不斷進行優化與調整。
(2)術前護理:①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 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交流力度, 及時收集患者的基礎信息與疾病認知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應用宣傳手冊、宣傳視頻、“一對一”或“一對多”等形式進行健康宣教,重點宣教手術治療的重要性與相關注意事項, 以幫助患者正確應對疾病治療;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并對存在焦慮、不安、煩躁等負性情緒的患者及時給予心理疏導,針對性地選擇成功案例介紹、病友現身說法、集中講座、 家屬協同安慰等方式增強患者的治療積極性與自信心。
②體位訓練指導。提前2~3 d 提供患者相關體位訓練視頻進行觀摩, 并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手術體位耐受訓練 (取俯臥位并使頭偏向一側, 雙手朝后并盡量抬高,初次訓練時長為10 min,隨后逐步延長至1~2 h),訓練期間隨時陪同進行指導,并及時予以糾正與鼓勵。
(3)術中護理。 調整好手術室內溫濕度,并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與疼痛感受,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進行對癥處理。
(4)術后護理:①心理護理。 長時間臥床休息、術后疼痛、相關并發癥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患者出現躁郁、焦慮等不良情緒, 需要護理人員多加耐心講解與情緒安撫,可依據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點等資料給予書籍、報刊、視頻等打發時間,或是通過交談、簡易文娛活動等提升心理愉悅度。
②體位護理。 囑咐患者術后3 d 內盡量臥床休息,在此期間每隔2 h 為其翻身1 次, 以免引發脊柱彎曲;對長時間受壓部位可進行適度按摩, 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③超前鎮痛。 術后及時進行疼痛程度評估,并結合評估結果提前在術后48 h 內應用自控鎮痛泵, 并根據患者個人意愿和耐受能力選擇暗示、冥想、注意力分散等方式進行疼痛緩解,如無必要,盡量不選擇應用阿片類鎮痛藥物。
④康復指導。 加強術后早期康復鍛煉的知識宣教,鼓勵并陪同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功能康復, 注意康復嚴格遵循“循序漸進、適量而行”的原則,從床上活動(如側臥、側移下肢、雙上肢撐于床上等)逐步向床下活動(如踝泵運動、直腿抬高等)遞進。
⑤并發癥預防。 密切關注患者術口是否潮濕、污染、滲血等情況,并及時進行對癥處理,以免引發創口感染;術后2 d 內應用雙下肢氣壓泵進行治療,以免出現雙下肢深靜脈血栓。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手術相關觀察指標,包括術后疼痛評分、腰椎功能評分、焦慮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4 個指標,其中疼痛通過NRS(疼痛數字評分法)[8]進行評定,分值為0~1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腰椎功能通過ODI(腰痛功能障礙指數)[9]評定,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差;焦慮通過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定,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焦慮程度越高。 生活質量通過SF-36 量表(生活質量量表)評定,對患者生理機能(PF)、軀體疼痛(BP)、社會功能(SF)及精神健康(MH)四個方面進行計分,各項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進行()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NRS、ODI 及SAS 評分分值均有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NRS、ODI 及SAS 評分分值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 NRS、ODI 及 SAS 觀察指標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 NRS、ODI 及 SAS 觀察指標對比[(),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指標 對照組(n=29)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29)護理前 護理后t 值護理前 護理后NRS ODI SAS 6.6±5.2 60.2±7.5 65.6±8.7(4.2±3.4)*(35.5±3.6)*(57.3±6.3)*6.2±4.9 59.7±7.2 65.2±8.1(2.5±2.1)*(20.1±3.2)*(51.1±2.3)*0.301 0.259 0.181 2.291 17.218 4.978 P 值護理前 護理后0.764 0.797 0.857 0.026 0.001 0.001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PF、BP、SF 及MH 評分均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各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 PF、BP、SF 及 MH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 PF、BP、SF 及 MH 評分對比[(),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指標 對照組(n=29)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29)護理前 護理后t 值護理前 護理后PF BP SF MH 46.7±3.8 52.3±5.4 52.6±3.6 57.1±6.2(61.2±4.3)*(57.8±4.2)*(55.3±3.4)*(63.4±4.8)*47.2±3.5 53.1±5.0 51.2±4.1 56.8±5.9(64.5±4.1)*(60.1±3.9)*(59.1±3.0)*(66.7±3.3)*0.521 0.583 1.382 0.189 2.991 2.161 4.513 3.051 P 值護理前 護理后0.604 0.561 0.172 0.851 0.004 0.035<0.001 0.004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老年患者人數也逐年遞增, 他們大多伴有1 種或1 種以上慢性基礎疾病, 并且機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常年服藥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因而僅僅通過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并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需要及時接受手術治療,以更好改善患者預后,使其恢復正常的生活[10-11]。 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是近些年廣泛推廣至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治療的熱門術式,它屬于一種微創手術,術口相對微小,不易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刺激與損傷,因而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更低,也更利于患者加速康復,改善腰椎功能[12]。 但無論是臨床療效多么理想的手術方式,其本質仍屬于侵入性操作,因此仍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適與疼痛感受, 對個別耐受能力較差的患者甚至可能引發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因此,需要臨床結合全面優質的護理干預, 以保障患者病情穩定的同時獲得更高質量的身心舒適感受[13]。
該次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疼痛、腰椎功能及焦慮評分分別為(2.5±2.1)分、(20.1±3.2)分和(51.1±2.3)分,生活質量評分 PF、BP、SF 及 MH 分別為(64.5±4.1)分、(60.1±3.9)分、(59.1±3.0)分及(66.7±3.3)分,與對照組的數據對比,提示快速康復護理效果更為突出,究其原因,圍術期間的優質護理,能降低手術帶給患者的應激反應等。 術前進行健康宣教能使患者正確地意識到疾病根本所在,對誘發因素進行預防改善,規避手術注意事項,減輕手術壓力;心理護理能減少患者對手術焦慮及恐懼心理, 使機體各項機能處于較佳的狀態,提升康復效率;體位訓練能促進手術順利進行等[14]。 術后心理護理能減輕患者負面情緒,降低術后疾病關注度,進而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康復指導能防止長期臥床導致的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 且能促進腸道蠕動,鞏固手術治療效果等[15]。 歐會芝等[16]亦表示,快速康復之所以能有效提高患者恢復速度, 是由于術前縮短禁食時間, 降低了機體因饑餓導致的應激反應和腸胃道正常生理功能, 而術后早期進食與鍛煉可加快胃腸功能恢復,并預防機體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快速康復護理實施的一系列護理操作均有證可循、有理有情,不僅保證了護理操作的規范性與專業性, 還考慮到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舒適、愉悅感受,因而更易被患者接受,也更利于改善其腰椎功能,緩解負性情緒。 張穎等[11]亦表示,快速康復能降低手術心理與心理創傷對患者的刺激,進而促進患者恢復。 周惠[17]在研究中經過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護理干預后的36 例研究組患者的 NRS 評分為 (2.87±0.28) 分, 遠低于對照組的(5.91±1.02)分;而李士屏[18]也研究到,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肢體功能為(24.70±2.10)分,自我效應感為(25.08±3.44)分,他們的研究結果與該文基本一致,進一步證明了該次研究數據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 對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患者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可改善其預后,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