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全 蘭佳佳 劉曼
在“雙碳”目標下,環境問題被提到國家發展戰略中,各行各業先后出臺了碳中和實現路徑。銀行作為實體經濟資金融通中介,其環保態度與政策能有效地引導企業和個人的生產、消費行為向低碳轉型,銀行環境信息披露的意義重大。
我國銀行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銀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政策制度
綠色信貸方面。2012年,原銀監會制定的《綠色信貸指引》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公開綠色信貸戰略和政策,充分披露綠色信貸發展情況;但對綠色信貸所產生的環境效益未作具體要求。2013年,原銀監會制定的《綠色信貸統計制度》要求21家主要銀行統計環境安全重大風險企業、節能環保項目及服務的信貸情況并每半年報送銀監會。2018年,原銀監會在其官網上集中披露了2013年月末至2017年6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的整體情況,為便于社會公眾更加清楚地理解相關指標內涵,還隨披露信息發布了《綠色信貸統計信息披露說明》。2020年,銀保監會在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綠色融資統計制度》,新制度擴大了銀行綠色業務的統計范圍,細化了綠色融資項目分類,增加了節能減排指標(見表1)。
金融機構行業標準方面。2021年7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推薦性金融行業標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提供了金融機構在環境信息披露過程中遵循的原則、披露的形式、內容要素以及各要素原則要求,為金融機構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引(見表2)。
我國銀行業整體開展環境信息披露的實踐情況
金融監管機構統一組織披露部分銀行的環境信息。2018年,原銀監會按《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的相關規定披露了2013年6月末至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余額、資產質量以及貸款支持部分所形成的環境效益等內容。2019年浙江湖州銀保監分局發布全國首個區域性環境信息披露報告,披露了湖州市19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環境相關信息。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支和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基于《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聯合組織了江西省法人城商行的環境信息披露工作。
銀行業環境信息披露試點情況。2017年,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倫敦金融城聯合10家中英金融機構參與試點。2019年,中方試點機構增加到13家,其中銀行業機構包括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湖州銀行。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借鑒TCFD框架確定了中國商業銀行環境信息披露試點機構行動計劃,并連續兩年發布了試點工作的進展報告。2021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組織粵港澳大灣區13家法人銀行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工作。2021年7月14日,廣州銀行、廣州農商行、東莞銀行等13家試點機構在“粵信融”平臺公布了高質量的環境信息披露報告。2021年7月,重慶70家銀行機構、浙江湖州市的36家銀行也完成了2020年環境信息披露報告。
我國銀行業環境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國銀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實際情況,通過將銀行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劃分為戰略、治理、政策等9項定性指標以及綠色金融業務發展情況、綠色金融所產生的環境效益、綠色運營三大類18子項定量指標,梳理我國17家銀行2020年披露的環境信息,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披露方式不統一,獲取環境信息需要查看多類報告。各銀行環境信息披露方式呈現多樣化,沒有固定統一的披露途徑(見表3)。在選取的17家銀行里,五成以上(58.82%)銀行通過在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里設置綠色金融專欄進行環境信息披露,通過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專題報告披露環境信息的機構數量均為3個,僅農業發展銀行通過年報披露環境信息。同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及建設銀行還發布了可持續發展類債券年度報告,披露綠色債券相關情況。
披露內容不統一,機構間信息披露可比性差。一是定性指標披露詳略情況不同。在戰略、政策制度、流程管理、綠色宣傳、實踐案例與本行經營活動環保措施等定性信息方面各家銀行均有相關描述,而在公司治理、綠色研究等指標上僅三成左右的銀行進行了披露(見表4)。同時,綠色研究中僅工商銀行披露了氣候環境的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氣候變化必然將對銀行資產產生影響,其影響程度在中長期更為顯著,對其業務、戰略和財務業績也會產生潛在的影響,因此銀行的氣候環境的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極為重要。二是定量指標披露不統一。對本機構綠色信貸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效益披露較為廣泛的銀行,占比分別為100%和76%,而對綠色信貸產生的環境效益進行披露的銀行占比僅為35%,其中華夏銀行僅披露了折合節約標準煤、折合減排二氧化碳和節約水三項定量指標(見表5)。
綠色運營統計范圍較小,且環境效益核算依據不統一。現階段我國銀行業環境信息披露中綠色運營統計范圍大多局限于總行及在京機構層面(郵儲銀行的統計范圍包含了一級分行,建設銀行在總行及一級分行的基礎上增加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大連、寧波、青島、廈門、深圳、蘇州等10個城市的營業機構),銀行自身運營統計覆蓋的范圍還需擴大。同時,綠色運營所產生環境效益的核算標準不同,其中部分銀行的披露中并未說明相關的測算依據。如關于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按照二氧化碳當量呈列,建設銀行核算依據為《2015年中國區域電網基準線排放因子》《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而民生銀行核算依據為《2019年減排項目中國區域電網基準線排放因子》《IPCC 2006 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 2019年修訂版》。
披露的信息缺乏第三方鑒證,可信性不足。大部分銀行的環境信息披露并無第三方鑒證。17家銀行中僅國家開發銀行及建設銀行在相關報告結尾附有第三方獨立鑒證報告,并對其報告的環境效益指標進行了鑒證,其他銀行并未附獨立第三方鑒證報告或僅對綠色運營中的部分指標提供鑒證說明。同時,第三方鑒證缺乏統一依據。小部分銀行披露的第三方鑒證報告僅針對非財務數據,并說明目前尚無公認的評估和計量標準體系,同類數據的可比性弱。
環境信息披露制度與實踐的國際經驗
國際銀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政策制度
氣候相關財務信息工作組(TCFD)披露意見。2017年6月,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牽頭成立了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并發布《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報告》(以下簡稱“TCFD框架”)。TCFD框架圍繞四項主題——治理、戰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提出11項具體的披露建議(見表6),內容上要求遵循完整、平衡(定性和定量指標之間)、可比、可信等七項基本原則。同時,TCFD框架在戰略部分設置了不同場景(包括氣溫上升2℃的情景)對機構業務、戰略和財務規劃的潛在影響,并提供了與氣候相關情景的類型、情景分析的應用以及實施情景分析時面臨的主要挑戰信息。
負責任銀行原則(PRB)披露要求。2019年9月,聯合國環境署金融倡議(UNEP FI)在聯合國大會期間正式發布《負責任銀行原則》(PRB),倡導銀行在經營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目前全球已有240多家銀行簽署了PRB,其中包括中國的13家銀行。銀行在簽署PRB后必須于18個月內發布首次報告,之后每年定期披露報告。PRB包含六項基本原則,配套出臺《報告和自評估模版》對簽署行開展信息披露和自評估提出具體要求,模版要求披露核心內容與PRB的六項原則一一對應,并選取了部分關鍵的自評估指標要求提供第三方鑒定(見表7),以提升公信度。
銀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國際實踐
英格蘭銀行。2020年,英國通過立法強制執行TCFD信息披露,是世界上第一個強制執行氣候信息披露的國家。2020年6月,英格蘭銀行發布了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報告,其報告按照TCFD框架的四個主題進行了披露。一是治理方面,對董事會下設委員會進行了職能分配,指定了氣候風險制定發起人,負責提出可能存在的氣候風險和制定相關策略,并監督落實。二是戰略方面,在2020年1月將氣候變化列為發展重點戰略之一,衡量氣候變化帶來的金融風險,提高氣候信息披露質量。三是風險管理方面,評估了自身物理活動和財務活動給氣候變化帶來的金融風險,從碳足跡、轉型風險和物理風險三個方面對資產開展分析。四是在指標及目標方面,披露了報告使用一系列對來自交易和物理風險的碳足跡的評估指標,明確了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將物理活動產生的碳足跡降低20%的目標。
花旗銀行。花旗銀行的環境信息通過專門的TCFD報告及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ESG)進行披露。綜合花旗銀行發布的2020年TCFD報告以及ESG報告,主要包括五點:一是機構和人員設置。將氣候因素納入管理層的優先事項,任命氣候風險主管人員,成立跨職能氣候風險部門,將氣候相關目標納入高管績效考核。二是制定氣候戰略。制定了可實現的中期和長期氣候戰略,并將低碳轉型、氣候風險、可持續運營作為戰略的三大支柱。三是情景分析。對石油天然氣勘探和生產、房地產、農業以及自身運營設備進行了情景分析,評估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四是實現的目標和指標。承諾未來五年為全球提供2500億美元的環境融資,到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零排放。五是情景分析結果運用到風險管理中。明確了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七類常規風險與氣候風險的相互作用,并結合情景分析結果制定行內氣候風險管理政策和流程。
推動我國銀行環境信息披露發展的建議
加強政策設計和引導。一是逐步強制執行統一的披露標準。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僅為推薦性金融行業標準,并非強制執行的披露標準,各家銀行執行程度不統一,導致披露內容、數據可比性弱。未來可參照負責任銀行原則(PRB)對簽署銀行具有強制約束性的披露要求等國際標準,結合我國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實踐情況,進一步豐富《指南》內容,逐步形成強制統一的披露制度,提高披露的可比性。二是逐步推進以獨立報告形式進行披露。建議從年報、社會責任報告等較為綜合的報告逐步轉向獨立的披露報告,為公眾提供不同方面的信息,增強披露的透明性和可讀性。三是統一環境效益核算技術方法。可根據《“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銀行環境信息披露可統一規定使用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總氮、總磷等11項環境指標進行測算,提高披露的可衡量性、可比較性,便于對自身環境相關目標進行管理,也為監管機構、政府部門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依據。四是統一的情景分析標準。可借鑒TCFD框架,由中國人民銀行建立統一的情景分析范圍、框架和標準,以試行的方式進行推廣,鼓勵銀行機構根據自身需要調整情景設計開展研究。
開發簡便的環境效益核算模型,結合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披露質量。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生態環境廳等相關部門加強聯系與合作,共同開發簡便可操作的環境效益和數據統計、管理工具,建立環境信息大數據系統,聯通監管機構、銀行和第三方機構數據,實現共享、管理、考核和獎懲等線上服務,確保環境信息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提高環境信息披露的可獲得性和可讀性。
鼓勵引入第三方環境信息評估機構,提高披露公信力。可借鑒《負責任銀行原則》(PRB),為各類銀行設置完成環境信息披露時限,并對關鍵信息作第三方鑒證要求。銀行環境信息披露涉及的行業廣,專業性要求高,我國銀行短期內無法有效提高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可引入專業的第三方環境信息評估機構,為銀行環境信息披露提供專業的服務,提供獨立第三方鑒證,提高披露環境信息公信力。
提高氣候環境的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綠色金融研究能力。采用適當的方法開展環境風險量化測算,加強風險分析與管理能力。首先,開展環境壓力測試,通過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預測和評估氣候與環境風險對機構財務、日常運營及戰略方向所帶來的影響,并改變戰略來應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其次,邀請綠色金融領域專家開展環境風險管理相關培訓,幫助員工高效識別綠色行業及環境風險,熟練掌握測算標準,提高行內員工對氣候與環境風險的認識及環境風險管理分析能力。
責任編輯:楊生恒
商業銀行月度資訊
央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
11月8日,央行宣布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央行將通過“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向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的各類企業一視同仁提供碳減排貸款,貸款利率應與同期限檔次LPR大致持平。
農業銀行副行長張毅任職資格獲批
11月11日,農業銀行發布關于副行長任職的公告稱,該行于近日收到銀保監會批復,張毅副行長任職資格獲批,自2021年11月4日起就任該行副行長。
光大銀行副行長趙陵任職資格獲批
11月12日,光大銀行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中國銀保監會下發的《中國銀保監會關于光大銀行趙陵任職資格的批復》。中國銀保監會已于2021年11月5日核準趙陵該行副行長的任職資格。
商業銀行前三季度信貸資產質量基本穩定
11月16日,銀保監會發布的2021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凈利潤1.7萬億元,同比增長11.5%;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央行發布《中央銀行存款賬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11月17日,央行發布《中央銀行存款賬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金融機構、支付機構、清算結算系統等單位或組織在央行開立的、用于資金存放的賬戶將被進一步規范。
銀保監會要求銀行機構加快補齊內控合規管理短板
11月24日,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持續深入做好銀行機構“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銀行機構要加快補齊內控合規管理短板,從根源上整治虛構貿易背景、授信審查不嚴等頑瘴痼疾。
銀保監會就規范銀行服務市場調節價管理征求意見
11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銀行服務市場調節價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服務項目價格由銀行依法自主制定,通過市場競爭形成;銀行不得利用低價方式開展不正當競爭。
銀保監會出臺衍生工具風險資產計量新規
11月26日,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資產計量規則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凈額計算衍生工具交易對手風險敞口和計提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