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哲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在新時代成為黨管農村工作的總抓手,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能力的提高、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標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能力,直接關系黨的執政基礎、服務能力、整體形象。在領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應強化黨內政治生活,優化組織設置,改進工作作風,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政治方面的絕對領導作用,帶動農村各項工作貫徹落實,促進鄉村實現新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基層黨組織 政治領導能力提升
“打通最后一公里”是當前黨和政府在治國理政領域的重點工作。農村工作千頭萬緒、農業的發展關乎全體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農民是實現全面小康路上不可掉隊的群體,意味著黨必須在全面從嚴管黨、治黨的戰略中加大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視與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1],這就告訴我們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中將政治建設放在第一位,始終突出黨組織的政治本色,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特色,全面鞏固和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能力。
一、鄉村振興下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能力提高的現實需要
新的歷史交匯期,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在農村集中開展,只有確保黨在各項戰略工作中充分發揮政治領導能力,才能促進鄉村振興中各項政策落地發芽、各項工作部署落實、各方需求能力整合協調。在實施部署鄉村戰略的過程中,推動農村基層黨建積累經驗、提高質量;在全面從嚴管黨治黨緊抓農村基層黨建的過程中,以黨建引領,將黨的建設與各項具體工作相結合,推動鄉村振興有人部署、有人執行、有人監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基層黨建雙向互動。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推動農村發展的需要。
當前鄉村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黨中央延續對“三農”工作的重視,提出“鄉村振興”國家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始終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的原則,即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2]。這就說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肩負著領導鄉村在政治民主化、治理現代化方面發展的重擔。從組織體系來看,鄉村振興是涉及“五位一體”系統性、發展性的戰略規劃,僅依靠黨組織力量不足以形成合力優勢。在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體系中,從政治層面領導群團組織、“兩新”組織等喚醒基層群眾投身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從政策部署來看,農村基層黨組織自然成為廣大農民與國家政策之間的橋梁,農民要在了解政策的基礎上謀求發展機遇,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在相關制度政策范圍內幫助農民解決最需要的問題。從農村工作安排來看,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只有具備較強政治領導能力的黨組織,才能在審議和決策村民委員會及自治組織各項工作中做到更加科學、準確,才能保證鄉村在黨中央的正確戰略下不跑偏、不越軌地實現振興。
(二)是增強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需要。
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是臆想的,是堅持黨對全面工作的領導地位在農村的體現,具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依據。從歷史維度來看,中國人民在黨正確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政治目標的領導下,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使中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并正在經歷著強起來的飛躍,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既離不開農業、農民的支持與幫助,又離不開黨制定落實正確的政治戰略。從現實維度來看,當前城鄉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絕大多數農民仍生活在鄉村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農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仍然較低的基本事實沒有變,農村相較于城鎮依然存在農民思想水平參差不齊、黨員干部政治能力不足、基層組織政治意識不牢等矛盾。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在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下提高政治領導能力,解決政治建設中的矛盾,不斷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三)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提高黨的建設成效的需要。
“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黨自建立以來一直保持的優良傳統和政治特色,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分析建黨后的18年的斗爭經歷,強調政治路線對黨的事業和各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作出了“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的論述,將黨的政治建設置于黨的建設的重要地位。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黨的政治建設對黨的建設的意義,指出:“把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黨的根本性建設,為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重要保證。”[3](7-8)在全面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下,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能力的提高事關在農村宣傳貫徹黨的政治方向、政治路線、政治立場,事關增強農村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政治素養、政治本領,事關把握農民精神文化的方向性和科學性。只有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能力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才能在農村扎下根、留下魂,黨領導農村的建設發展才能更加有效。
二、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能力狀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仍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問題。農村具有當前最大的發展潛力與后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通過黨和國家的政治領導與參與,對農村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與利用。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尚存在一些問題。應不斷加強政治領導能力的建設、適應新時代的變化與要求,以政治領導為引領發揮對農村全部工作的絕對領導。
(一)關于政治責任感、使命感。
政治使命感、責任感對基層黨組織成員來說是當代中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對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說意味著領導農民過上更有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的小康生活,以及時刻為人民服務的光榮使命。但有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對于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學習停留在會議報告中,不能將戰略中的精神實質與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客觀分析與結合,這是黨組織政治使命感缺失的具體表現之一。除此之外,為農民服務意識處于滯后狀態。在有些基層黨組織的支部會議上,未能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我黨在各級黨組織的生活中均采取的是多數人民主的方式,不僅是黨章的規定,更是黨組織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重要體現,也是對民意的尊重。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組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更應該做到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的指導下廣泛集中民智,共同學習貫徹文件精神、共同奉獻于鄉村的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基層的戰斗堡壘,若不能同黨中央和人民在思想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則必然導致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走樣、變形”。
(二)關于組織設置模式。
當前農村不僅存在村民自治組織,還出現許多經濟組織及集體組織等。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黨組織政治領導力的必然要求。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現有基層組織468.1萬個,其中支部412.7萬個[4]。然而,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鄉鎮黨委指示,并非根據行政村實際情況主動積極申請建立黨支部、黨小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對農村的影響日益增大,單一的設置模式使原來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黨員的吸納、管理和教育上,出現一些問題。如:黨員發展名額長期剩余、組織生活‘舊常形式化、檢查豐富化、內容空虛化”。在黨組織層級管理上,由于農村各類組織增加,給原本黨組織帶來管理不便等問題,導致黨的政策精神無法及時向下傳達,不利于這些組織在黨的正確領導和統一部署下助力鄉村振興。
(三)關于政治執行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執行力體現在對上級組織布置的任務和工作的落實上,體現在對黨和國家政策的宣傳與貫徹上,體現在盡心盡力服務人民的過程中。白全面從嚴治黨以來,我們在肯定黨的建設方面取得成績的同時,應認識到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尚未解決政治執行力低效的問題。一,政治執行力的有效性不強。有些黨員干部在貫徹上級的政策指令時不夠深入,缺乏實地考察,對于如何實現鄉村發展相應的決策缺少針對性,經常因“水土不服”而朝令夕改,使得黨組織對工作的指導性降低。二,政治執行力的堅韌度不夠。許多工作在開始初期都執行有序,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時間一長就會“變味、走型”。有些工作在執行中遇到阻力或困難時,少數黨員同志就會不自覺地琢磨、懷疑組織的決策,不能把決策要求與當地實際結合。三,執行中對于落實不夠重視。一些基層黨員干部,面對“任務重、事情多、壓力大”的現實,心理準備不足,工作中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組織工作流于應付、落實檢查,因此,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領導鄉村實現振興的過程中政治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能力的思考
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實現鄉村振興的力量來自人民,黨組織有力的政治領導能使人民在正確的道路上發揮的力量倍增。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不斷改革、與時俱進,提高政治領導能力,更好地保持基層黨組織的純潔性、先進性,鞏固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堅實的執政基礎,更好地帶領各級基層組織和農民在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中努力奮斗、積極奉獻。
(一)充分發揮黨內政治生活作用,筑牢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本色。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戰斗力的基礎,黨內政治生活是管好、治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基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提出的12條準則涵蓋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多個方面,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克服不良行為、觀念提供了基本遵循。
首先,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要將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放在思想與行動的第一位,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的組織生活方式,嚴格按照黨章條例行事,嚴格執行組織和工作紀律,在鄉村振興實施初期注重落實黨的重大事項請示制度,對重大人事變動、項目建設及困境問題等重大事項按要求、按程序向上級黨組織請示報告。其次,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一個集體,要在人員管理上下功夫,用活選人留人清人的流動機制;嚴肅黨內組織生活,規范落實“三會一課”、專題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民主評議等制度。對于組織政治生活流于形式化、空泛化的苗頭,要發現即止。最后,認真落實鄉村兩級黨組織學習教育制度,充分利用“三新”講習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鄉村振興相關政策的學習中,跟上時代的步伐,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站位、政治意識和政治素養,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黨組織堅強領導的有力后盾。
(二)科學設置黨的基層組織機構,凝聚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對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設置做出明晰的規定,允許基層黨組織根據地緣優勢、工作需要,經上級黨組織的批準設置黨的總支部及支部委員會[5]。在鄉村振興的相關文件中,強調黨組織可以在以建制村為基本單元設置黨組織的基礎上,創新組織設置。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根據組織實情及所在行政村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合理設置黨組織的組織機構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與人口流動出現新變化,原有的基層黨組織單一按照上級黨組織要求設立的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的要求和實踐需要。結合上級要求與實踐需要探索新的黨組織設置模式勢在必行。農村基層黨組織可以將工作分置黨小組,在促進各黨小組的成長與發展的同時,集中力量解決鄉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除此之外,還應在黨小組功能明確與轉型上下功夫,鏟除過去按照地緣劃分形成的壁壘,根據農村發展的要求,結合黨員的職業、專長和興趣,培育產業發展、現代教育、環境治理、移風易俗、便民服務等功能型黨小組。在黨小組解決實際問題時,發揮支部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及黨委的縱向指導,形成一套四級聯動的組織模式,更好地做出科學、及時準確的決策與部署,更好地服務于各類農村組織和農民。
(三)轉變工作思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影響與號召。
農村基層黨組織提高政治領導力的一條重要方法,就是在領導農村工作時緊緊握住黨的群眾路線不動搖。《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強調農村工作干部認真傾聽農民群眾呼聲,不斷增進與農民群眾的感情,堅決反對“四風”[6]。黨不斷將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的高度強調,就是為了讓群眾路線真正成為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的統一。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讓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為廣大百姓可依賴可信任的伙伴。
首先,要加強黨組織和黨員對于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學習,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其次,要從農村建設實際需要出發,從農民最急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廣泛開展各項工作。不斷將黨組織初擬的方案觀點等,與農民群眾進行廣泛的交流與溝通,發揮群眾集思廣益的集體智慧,凝聚黨組織和百姓的共識,使出臺的方案政策更好地惠及民眾。最后,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從之前的“依靠行政指令”開展工作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隨著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農民的政治參與感與積極性逐步提高,黨組織要主動將建言獻策的發言權下放,讓黨員干部更多地親民心、聽民意,讓農民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此推動基層黨組織在不斷與百姓的互動中開放思維、樹立形象,提高政治領導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習近平:把黨的政治建設作為黨的根本性建設為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重要保證[J].紫光閣,2018(07).
[4]中共中央組織部.二○一九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0-07-01(007).
[5]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
[6]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N].人民日報,201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