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雨
摘要:通過對集市的成因及發展分析,在進一步了解成因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更好的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集市;成因;發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389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原因,使得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現代的知識型的現代化生活,由于大城市的交通條件優越,從而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他們為了提高收入,紛紛涌入市區,進而形成以鄉鎮為中心的集市。集市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集散地,它是一個集交易、購物、餐飲于一體的場所、聚集的地方或區域,其本身的功能就是買賣雙方的貨物和資金流轉。
一、集市的分類
劉盛和在《我國周期性集市與鄉村發展研究》【1】一文中,根據集市發生的周期性與頻率,將集市分為四大類,他指出:“集市分為(1)每日市場或連續性市場:每天都進行商品交易活動的市場。這類集市主要分布在城市、縣城和部分中心集鎮。(2)周期性市場:間歇性地進行商品交易活動的市場。(3)特殊市場:特定時間進行商品交易活動的市場。如季節性的交易會、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等。(4)國際集市:定期在同一地點、在規定的期限內舉辦的有眾多廠家參加的展銷結合的國際市場。一般位于國際大都市。” 從總體上來看,不同類型的集市之間的差異性還是比較大的,這就意味著,形成原因的多樣性以及產生的復雜性決定了它們的異質性。
二、集市的產生
集市的產生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生產部門,更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場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一個地區的文明和進步。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使得居民對休閑娛樂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大量的商販涌入大城市,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
歐陽君山、金戈編著的《農村集市廟會建設》【2】中指出:“我國最早的集市雛形,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浙江先民最初聚居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隨之是5000年前的良渚。當時社會分工已經存在,至少有種植業、畜牧業、捕撈業和手工業。有了社會分工就會有交換和交易,就有可能形成某種程度的集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集市無論是形式上還是規模上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龔關在《近代華北集市的發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對于集市的發展,學者們普遍認為集市與集市貿易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整體上呈現壯大的發展趨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集市終將消失。第一階段是自發階段,個體商戶在隨街叫買的過程中,當發現某一地區固定時間內的銷售情況較樂觀時,便在特定時間段到該地區進行商品的售賣,該特定地區通常在道路的兩旁。第二階段是聚集階段,在這一階段大量商販在特定時間段向某地聚集,這些商販的數量與日俱增,并形成一定的規模;第三階段是集市壯大階段,即較早形成的集市逐漸向周圍的交通線擴散,并在這一時期產生新的市場格局。第四階段是消失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集市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以及集市貿易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性等因素導致了集市的消失。
三、集市的形成因素
除了集市內部的要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在里面。這些影響著集市的發展和演變。(1)從經濟收入方面來分析,集市發展的原因是集市吸引了大量的買家和商販,而在這些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部分;其次,在農村,人們對商鋪的需求也很大,商販的出現刺激了當地居民的消費欲望,從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最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人們物質條件得到滿足后,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與愉悅,因此產生了購物的熱潮并成為一種時尚。另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生產能力、勞動力以及資本等都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對于整個城市的發展來講,交通便利就能促進當地的產業結構升級,從而推動地區的繁榮昌盛。(2)從地理環境來看,集市地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一般位于當地主干道路兩側,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大,所以形成的集市有一定的規模。 (3)從人口密度來分析,集市地附近的商業較為發達,同時又有很多的人居住,這為交易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4)從生活環境的質量來說,集市地的人一方面為追求居住條件和飲食的質量,另一方面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也就自然會產生購買欲望,因此就形成了大量的集市貿易。(5)文化的支持: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人們在進行消費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到這個產品的價格是否合理,因為他的需求量取決于他的效用價值,如果一件商品的價格過高,那么該物品的銷量就很低。因此可以說,文化對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進而影響集市的產生。(6)政治的扶持與保障制度的完善與健全。
根據以上的集市成因分析,不難得出,在集市的形成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原因是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在眾多的影響因子中,又以經濟的發展為核心。因此可以得出,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僅僅受其自身的影響還受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他的一些外因的作用和制約。而這些外因的變化又會反過來或間接的作用于當地的發展。此外,也有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或者是由外來的力量推動,也有可能是來自于外地的壓力和沖擊。
四、結語
本文以集市作為研究對象,從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分析了集市形成的原因及變遷,并結合相關資料對其成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得出如下結論:(1)改革開放以前,集市作為一個地區人們進行商業活動的重要場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其規模的大小與形式的先進性與當地經濟狀況呈正比,因此,改革開放前的集市整體上呈蓬勃發展的趨勢。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等因素導致了集市的消失。(2)集市的發展受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歷史上發現馬橋街道的基本特征是“依山環湖,背靠山前灘”,在經歷過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從零到多的過程后分析出集市發展分為自發階段、聚集階段、壯大階段、消失階段。(3)集市的發展有利也有弊,面對集市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當地居民,尤其是當地政府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指導老師:田建文 張威
參考文獻
【1】劉盛和《我國周期性集市與鄉村發展研究》(《經濟地理》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