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越
(貴州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0)
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擁有豐富多樣的農業生物、傳統的農業知識與技術體系,以及極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景觀。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地是在特殊脆弱的生態環境中,依托傳統的農業文化系統,地處偏僻、經濟落后、條件艱苦的規模小而分散的村落。其發展旅游是動態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途徑。
目前,貴州省約有28處具有國家級潛力的農業文化遺產,有4項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1項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就全國比較而言,貴州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數量排名靠后。貴州現有426家A級景區,而依托農業資源的旅游景區約15家,僅占3.5%,可見貴州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下,貴州作為山地農耕文化特色明顯的農業大省,迫切需要加大農業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充分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經濟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科研教育價值,激發生態旅游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據初步調查,貴州4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別位于從江侗鄉、錦屏縣、貴陽市花溪區、安順市。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具有代表性,旅游開發歷程較長,本文將以此4處遺產地為代表進行重點分析。
從江侗鄉主要以梯田風光、稻作種植捕魚養鴨等農耕體驗而著名;花溪久安鄉以茶田風光、茶文化休閑體驗、久安千年茶等為旅游核心吸引物;安順屯堡以石頭構建的民居、“尊時守位、精耕篤俗”的農耕文化,鮑家屯村水利改造工程等為核心吸引物;錦屏推出自然森林氧吧,并融合山地農林文化。
旅游產品為:觀光型產品,體驗型產品,求知型產品。從江侗鄉旅游產品內容包括稻作梯田觀光游,農業生態園觀光體驗游,農耕博物館研學游,侗族民俗風情體驗游,農家樂民宿等。花溪久安鄉旅游產品為茶園觀光游,安順屯堡旅游產品主要為屯堡文化,錦屏旅游產品為自然森林休閑度假游。
在中國重要遺產數量方面,湖南共有8處、云南7處、四川7處,而貴州只有4處,排名相對靠后。比對現存的26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可見貴州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和認定工作的積極性不夠,在2019年旅游總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數上(如表一),得知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排名處于比較劣勢,貴州省僅為云南省和四川省的1/2。由此可見,旅游者在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的逗留時間短,旅游消費不足。側面反應遺產地旅游產品內涵挖掘深度不夠,多元化能力,吸引力不足,旅游產業鏈條短,農文旅融合層次低。

表一 四處遺產地旅游經濟效益分析
貴州從江主要采用休閑農業和觀光旅游等方式。云南元陽采用“一產助推旅游、二產服從生態、三產激活全局”生態模式,充分將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開創出了“稻魚鴨”綜合生態種養、梯田文化旅游、紅米產銷等模式。四川郫都采用新型“特色鎮+林盤+”模式,整合景區、產業園、農業園區等農業旅游資源,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采用全域旅游模式,發動“全民興旅”,促進“全業融合”,將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為“帶一接二引三”的“首位經濟”。相比較而言,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方式較為單一,產業融合不足。
貴州從江產業結構比例為19.92:10.48:38.06,云南元陽24.7:22.1:53.2,湖南新化19.9:29:51.1,四川郫都4.5:34.6:60.9。從產業結構比例來看,從江的第三產業占比低于其他三省,可見旅游對服務業經濟發展帶動能力較弱。
比對貴州從江、云南元陽、湖南新化、四川郫都,貴州農業文化遺產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層次低,還停留在外省的交通上,通信停留在30戶以上自然寨4G覆蓋率達100%,在村落風貌,商業設施及傳統農業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還有待更多舉措出臺并實施。在旅游品牌建設和對外宣傳交流方面,貴州從江只擁2020中國凈水百佳縣市,全國雙擁模范城(縣),與旅游無直接關系。而云南元陽哈尼梯田景區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名單,元陽縣被認定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縣、示范鄉、示范村,其中阿者科村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殊榮,入選“攝影發現中國”十大景觀。云陽的旅游宣傳已與國際接軌,旅游品牌影響力大。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系統被列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國家AAAA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并申報吉尼斯紀錄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旅游品牌建設成就。相較而言,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還需提升旅游基礎設施,打造“多彩”旅游品牌。
生態旅游范疇整合了保護、社區和教育三個方面,是在自然區域內保護環境,維護當地居民福祉,并且包含講解和教育的負責任的旅游模式。它著重強調環境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獲得當地社區賦權和認識自然文化社會。這些理念與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與發展理念相一致。
生態旅游管理體系包含以下幾方面:評估環境影響現狀,建立循環經濟,創造區域附加值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協調利害相關人和建立管理平臺等方面。這些內涵與原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的條例是相符的。
2017年,貴州正式將“大生態”作為第三戰略行動,“十三五”期間,生態旅游產業體系逐步完善,環境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這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政策和產業基礎。“十四五”規劃期間,貴州將“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作為主要目標之一,將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這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契機。
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生態旅游,既可以調整和優化農業文化遺產地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增加農民收益、提升旅游發展質量,又可以提高農民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及主動保護的意識,優化生態環境,提升農民幸福指數。因此,發展生態旅游符合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雙重要求。

圖1 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游的開發路徑圖
農業部門需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制定完善的普查方案,聯合各界專業人士壯大調研隊伍,做好技術指導和咨詢工作,全力開展全省普查活動,摸清各市(州)的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基本概況和區域范圍,從而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生態旅游奠定基礎。
4.2.1 開發生態旅游評估認證體系
認證體系包括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和野生生物文化遺產、物質流管理、能源管理、綜合水資源管理、綜合資源管理等9項評估指標,用以農業文化遺產地在短期、中期、長期的活動中進行持續監測和評估。
4.2.2 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游管理機構
日本遺產地各相關市、町成立了建立區域水平上的專門管理和協調機構、智力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指導委員會。因此,建議由省文化旅游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協同其他部門成立“貴州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 ”,負責任命省級生態旅游管理人員,識別并組織其他行業部門的利害相關人參與生態旅游,設立生態旅游基金,實施和監督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包括外部核查進行生態旅游市場推廣。
4.2.3 生態管理人員需明晰職責
應當做到建立生態旅游管理系統,吸引生態旅游投資,評估與評價相關數據、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并鼓勵節能措施,與當地利害相關人及決策制定者開展合作,與公眾密切聯系等方面工作。
4.2.4 建立生態旅游組織平臺
該平臺需包括遺產地所有利益相關者。例如,其他相關政府部門代表、各個層級生態旅游管理人員、農戶、行業機構代表、研究機構,旅游企業代表等,從而促進跨行業、跨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并提供其成員定期培訓和教育,社區居民可自發地設計、銷售和宣傳本地產品。
4.2.5 設立專門的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游基金
此基金用于幫助農業文化遺產地滿足貴州省生態旅游管理體系的各項標準。由于市場和公眾利益的特色,生態旅游基金應當由國有企業按市場化手段運作,受政府的監管,并且投資也應當符合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游認證體系的要求,并以周轉基金的形式運轉,從而保持基金的市場化和持續性。
4.3.1 確定土地利用模式,優化資源開發
借鑒加拿大功能區劃模式的保護措施,并結合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實際情況,劃分為生態保護區、游憩緩沖區、游憩密集區、外圍拓展區等4個區域。生態保護區主要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地原生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環境,可建設“生態博物館”;游憩緩沖區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保護區外的、部分科學研究價值不大的農業景觀以及民居和古建筑等,可適當開展以農事和民俗文化體驗為主的休閑觀光活動;游憩密集區外的非農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部分,允許開展多種娛樂活動;外圍拓展區可布置旅游基礎設施。
4.3.2 確定生態旅游產品模式,提升品牌效應
充分利用遺產地的多彩的農業文化景觀、社會人文景觀、生態旅游資源,著重開發農業觀光體驗游、研修教育游、民俗文化陶冶游、自然山水休閑游、農業特色購物游等旅游產品。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推出具有標志性的農產品,深度挖掘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構建品牌化建設的現代化技術手段,開發具有專屬性的精品旅游項目,帶動全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區域聯動和文化聯動發展,從而提升旅游產品品牌化效應。
國外農業生態旅游歷史悠久而成熟,為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可操作的經驗。例如,愛爾蘭的濃郁歐式風光的休閑觀光型生態旅游、美國農場、牧場體驗的務農型生態旅游,日本以春天播種和秋天收割為主的務農型生態旅游,歐洲內容豐富多彩的農家樂型生態旅游。
4.3.3 確定經營管理模式,強化社區參與
貴州農業文化遺產地可向肯尼亞學習其生態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在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緊密聯系社區居民利益。因此貴州省要充分重視社區參與的力量,采用社區參與式管理機制,把具體的決策權盡量多地交給農戶,讓農民參與到生態旅游的規劃管理、開發經營、遺產保護和利益分配中去。同時,地方政府需通過參與式管理,建立激勵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激發市場運作實體的潛能,實現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促進遺產地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的可持續性發揮。
4.4.4 確定環境保護模式,健全政策法規
貴州農業文化遺產的環境模式主要包括生態環境容量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生態環境保護宣傳。首先,需要從維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對游客數量進行嚴格的控制,防止游覽人數長期的或周期性的超越合理容量。其次,在旅游開發活動中實施遺產保護監測制度,對其環境影響監測和傳統文化影響進行持續監測。最后,需要動用全社會力量,加強對旅游者、當地居民、開發商及旅游從業人員的環境保護教育宣傳。
貴州還需健全政策法規,促進生態旅游長足發展。借鑒美國黃石公園完善的法律體系的成果經驗,貴州要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規,發布操作性強的管理規章,使生態旅游管理工作走上法制管理軌道。其次,嚴格農業文化遺產地建設項目審查審批,加強管理人員職業培訓,對失職人員要追究責任。最后,對旅游者要強化旅游行為規范引導,對破壞生態環境、違反法規的人員,要予以行政或經濟處罰以及思想教育。
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都明確提出,要保護好、利用好農業文化遺產。貴州是山地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具有后發趕超的良好條件和寶貴機遇。有關方面應當把大力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旅游產業化新的增長極,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