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遼寧 沈陽 1104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種植是現代稻作技術發展的方向。東北地區水稻由于田塊較大,人均土地面積較多,更適于水稻機械化生產。我縣地處遼河流域,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實現水稻機械化生產優化糧食產業結構,對水稻生產的技術措施、技術推廣、發展模式、服務體制以及裝備手段進行創新發展,因地制宜地實現技術模式的本地化、規范化和標準化,推動我縣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又好又快地發展。
法庫縣有耕地面積223萬畝,全縣水田面積7.1萬畝,涉及依牛堡、馮貝堡、三面船、大孤家子、十間房、柏家溝、和平七個鄉鎮34個村。
2009年前我縣水稻生產除了有部分機械化整地以外,其他環節是人工作業,自2009年我縣開展了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通過個人購買國家及省市級補貼方式,水稻機械擁有量逐年增加。2012年末,插秧機保有量達到178臺,其中高速插秧機9臺、手扶步進式169臺。機插秧面積3.6萬畝,機插作業水平達到50.7%,半喂入聯合收割機13臺,主要引進外地跨區作業收割機,機收獲面積達到5萬畝,收割作業水平達到70.4%,水田機械整地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100%。2013年年末,新增水稻插秧機數量140臺,其中增加高速插秧機40臺,手扶步進式100臺。新增水稻收割機20臺。法庫縣機插面積要達到7.1萬畝,機插水平達到100%。機收面積達到7.1萬畝,機收水平達到100%,基本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水稻是人們的主要糧食,也是各地發展糧食生產,改變種植結構、優化糧食品種的重要舉措。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安全生產的技術保障。實踐證明:水稻種植、收獲兩個環節實現機械化作業可分別減少用工量40%和70%;機插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育秧提高8-10倍,大幅度節省耕地;機械插秧比人工手插節約成本450元/公頃,提高單產375公斤/公頃以上;機械收獲較人工收獲平均節約成本300元/公頃,減少稻米損失3%-5%。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發展較快,并且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經驗,我們已經把成熟的經驗借鑒和推廣。歸納起來,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高了水稻生產的效率。以插秧這一生產環節為例,傳統的人工插秧一天最多插1畝,但是應用手扶式插秧機,每小時可插2~3畝,而應用乘坐式插秧機,每小時可以插3~7畝,極大地提升了插秧的效率。第二,解決了農業生產用工難的問題。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有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加速農村土地的流轉,讓更多的農民到城市務工,留下少部分人務農,從而解決了生產用工難的問題。第三,減輕了勞動強度。水稻不但對生長發育環境要求嚴格,而且生產過程技術措施復雜,屬于精耕細作的糧食品種。生產環節多,用工量大,勞動強度大,人工生產特別辛苦。而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上述問題便迎刃而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節本增效、降低勞動強度減少人工,無形中農民可以增加更多的收入。第四,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有助于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產量、減少損失,綜合增產幅度5%-10%。第五,有助于實現生態保護。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還有助于降低生產過程中農用薄膜等使用量,降低了白色污染,并且在育秧時便應用藥物浸種,在移苗之前便施了農藥,從而降低了后期農藥的使用量,降低了水稻種農藥的殘留量,不僅具有顯著的環境保護作用,而且還能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
根據我縣實際,對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村實行的技術操作規范是:大棚內機械化軟盤育苗(機械播種和覆土)—機械旋耕整地(先滅茬后淺旋)—機械插秧(普通或高速插秧機)—機械化田間管理(機械澆灌和噴藥)—機械化收獲(普通水稻收獲機),以此模式實現示范村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5.1.1 土壤條件:水稻適合在壤土環境中生長,棕壤土和砂壤土也可,底層為黏土,上層為壤土較好,以保證稻田存水不漏。
5.1.2 水源充足:因為水稻整個生長過程離不開水,所以稻田要有足夠的水源保證適時灌溉。
我縣符合此條件的依牛堡、馮貝堡、三面船、大孤家子、十間房、柏家溝、和平7個鄉鎮的部分耕地都適合種植水稻。
5.2.1 水稻規格化育秧的必要性
機械化水稻插秧對秧苗的密度、高度、質量要求嚴格,如果育苗質量不好,直接影響插秧質量,甚至不能機械插秧。曾經于2006年柏家溝黨家街村有三臺插秧機賣給了鐵嶺,其主要原因就出現育苗和整地不規范這兩個環節上。而規格化軟盤育苗不但符合機插要求,還能節省田塊,便于管理,省農時、省工、省種。能培育出抗病強、素質高、返青快的壯苗,這種規格化軟盤育苗能逐步向育苗集約化、專業化、商品化方向發展。
5.2.2 進行規格化育秧
5.2.2.1 選盤
目前育苗盤有塑料硬盤、塑料軟盤、鈣塑軟盤三種,塑料硬盤和塑料軟盤可直接裝土育苗,其中鈣塑軟盤最便宜,鈣塑軟盤不能直接裝土播種,使用這種軟盤必須借助育秧框架才能在軟盤上按規格標準播種。現在國家補貼的硬質育秧盤具有抗碾壓、抗踩踏、抗彎曲能力,正常情況下使用壽命不少于3年的特點,可以廣泛推廣使用。
5.2.2.2 選種及種子處理
選種:選擇優質高產抗病,抗倒伏,分蘗能力強的中晚熟品種,例如超級稻沈農265、沈農606等。發芽率在95%以上的備足精選種。
種子處理:軟盤育苗要想育出符合機插標準的壯苗,必須進行曬種、選種、浸種、消毒、催芽等種子處理過程。
①曬種:給種子滅菌,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促進后熟。
②選種:先用篩選法或脫芒機進行脫芒,選出籽粒飽滿、整齊一致的種子,以保證苗齊苗壯。
③消毒:防治水稻的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然后洗凈種子,以免產生藥害。
5.2.2.3 育苗用土:
選土:選黑土和稻田土,要求不粘、不砂、疏松、通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無草籽、無病蟲源,要求床土過篩,濾去石塊木塊雜草等,以免插秧時損壞秧針。
5.2.2.4 播種:
播種期:因機插秧適宜中、小苗栽插質量高,因此選擇播種與插秧時間應一致。可以參照表1所示:

表1 播種與插秧時間對照表
5.3.1 整地
由于機插秧適宜中小苗栽插,而且軟盤育秧的苗齡短、苗小,對稻田整地標準要求較高,即:要求秋翻春旋或春旋耕旱整地。田面平整,高度差不小于2-3cm,即達到高差不過寸,以免造成插秧深淺不一、漂秧、丟穴及高處旱秧低處澇秧等現象。
5.3.2 泡田
在機插秧前,盡可能提早泡田以利于沉淀。要求機插時不壅泥,粘性土壤手指按下有坑,指起不流泥,即寸水不露泥為宜。沙性壤土水整地后,避免沉淀時間過長,可插秧前排水曬田1-2天,然后灌水插秧。
5.3.3 早插
提倡中苗早插,如果機插面積大,需要小苗早插,即秧苗達到12厘米以上即可插秧。
原因是:軟盤育秧比常規育秧播種量大,溫度高,易突長。秧齡長易發病,根部易老化,使壯秧變弱秧。
5.3.4 栽插密度
機插秧苗比常規苗小,但后期生長快,到最高分蘗期與常規法育苗相差不多,因此栽插密度要比常規苗稀。其原則是:肥地宜稀,瘦地宜密;壯秧宜稀,弱秧宜密;早插宜稀,晚插宜密;分蘗力強、矮稈品種宜稀,高稈分蘗力差的品種宜密等。
合理稀植的優點是:用苗量少,利于通風透光,充分發揮水稻分蘗的增產作用。插秧后早生快發,病害輕,后期水稻活桿成熟有利于高產。
5.3.5 提早滅草
一般插秧前或插秧返青后施藥都可以,具體施藥方法要嚴格按說明操作。常用除草劑有丁草胺加一克凈(草克星)兌水滅草。
5.3.6 提早施肥早生快發
機插秧由于早插苗小,溫度低,肥料利用率低,要求分段施肥,避免一次性投入過多造成猛促快發,分蘗過多,營養體過大、空秕率高的現象。最好是測土施肥,缺啥補啥,缺多少補多少。具體施肥方法是:底肥占肥料總量的30%-35%,插秧后5-7天施第一次分蘗肥占總肥的15%-20%,第二次分蘗肥占25%-30%,抽穗肥占15%-20%。
5.3.7 節水灌溉
結合稻田保水能力及水稻不同生育期靈活灌水。具體要求是:淺水插秧,寸水返青。淺濕灌溉促分蘗;有效分蘗末期適時適度晾田,孕穗至齊穗期淺水,齊穗后淺、濕、干交替供水,收獲前15天左右斷水。
5.4.1 插秧機類型
插秧機通常按操作方法和插秧速度進行分類。按操作方法分手扶式插秧機和方向盤式(乘坐式)插秧機兩種,按插秧速度分普通和高速插秧機兩種。現在使用的有延吉2ZT9356B型、華裕2ZC9356A型和福邦2Z6300型為方向盤式普通插秧機;東洋PF455C型、久保田SPW-48C型、井關PC6型為手扶式普通插秧機;東洋P600型、井關PG6型和久保田SPU-68C型為方向盤式高速插秧機。
5.4.2 對使用插秧機的技術要求
5.4.2.1 使用前對機械進行全面檢查保養,按使用說明書要求對各潤滑部分充分注油。
5.4.2.2 熟練掌握機械的駕駛技術,熟悉機器的起動、路面行走、稻田插秧、轉向等使用技能,成熟的操作機手能提高作業效率,減少事故。
5.4.2.3 秧箱裝苗技術要求:必須在秧箱移動到最左或最右的位子時裝苗,避免產生空位,造成漏插。補給秧苗不用左右移動秧箱。
5.4.2.4 田間作業方法:插秧時首先在作業區四周留出一個作業幅寬的余地,順條田按梭形作業方式進行作業。若田埂不規則時,應在前一作業區減少栽插行數,留足下一個作業幅寬,然后環作業區由進口方向退出。
5.4.2.5 機械作業過程中及結束后的保養
每天作業結束后應對機械的各部位進行檢查、注油。一個作業期結束后應對機械詳細檢查、清洗、注油,放出機器里的汽油,機械在停用期存放于通風、干燥、無陽光直射的庫房,零部件按說明書注油,備好次年使用,做好維護,增長機械使用壽命,減少因后期維護不當而產生的機械故障率。
我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過程中耕、種、收實現了機械化,前期育秧機械化在我縣還很薄弱,距離我們最近的是鐵嶺有一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實現育秧工廠化。水稻工廠化育苗技術是采用現代農業設施技術手段,通過統一曬種、浸種、消毒、催芽,統一配制營養土,統一施肥、控水、控溫以及統一防治病蟲草害等綜合技術措施培育壯秧,與常規育苗相比具有節水、省種、省時,增產、增效等特點,還有效規避了春季低溫、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對水稻育苗影響,降低了水稻育苗自然風險,提高了水稻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育苗水平,為水田向種植大戶流轉、實行集約化種植提供了保障。遼寧省政府也非常重視水稻育秧全程機械化,安排水稻大棚育苗專項扶持資金,加快了遼寧省水稻工廠化育苗進程,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協調管理中央財政推廣項目“水稻工廠化育苗集成技術推廣”,我縣也應借助推廣項目把我縣水稻育秧工廠化技術推廣起來。水稻工廠化育秧是季節性強,不可能全年生產,前期投入大于臨時大棚,空置時間長,所以可以考慮在育苗期結束后充分利用大棚與經濟作用(例如快菜生產)生產相結合,達到一棚多用,不留空擋期,提升工廠化育秧大棚的經濟效益。特別是伴隨著計算機計算與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逐漸被廣泛應用在水稻生產機械化中,將推動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機具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全面提升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