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文章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觀視域下對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分析,并提出豐富教育實踐載體、營造育人氛圍、加強政策引導支持三個可行性實施方案,為大學生開展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拓展知識維度、豐富踐行主體、拓寬實踐載體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4-0158-03
基金項目:徐州工程學院2021年度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新時代大運河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YGJ21 20)。
作者簡介:榮聰(1990—),男,碩士,徐州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涵養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不斷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開展好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學術界與教育界十分關注的常新話題,新時代的發展更突出了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使大學生充分認識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愛國情感的合理表達,還是愛國實踐的合法踐行,更是一種基于感性情感上的理性表達[1-3]。如何做到順應時代新發展,結合時代新特點,包容并蓄,實現理性愛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頒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必要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觀視域下對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探討。
一、理性表達愛國情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探賾
新時代大學生具有飽滿的愛國熱情,但有時容易受到外界的誤導,不理性和偏激地表達愛國情感,甚至觸犯法律,造成嚴重后果。如何理性地表達愛國情感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僅停留在感性層面是不夠的,有可能會轉變成狹隘的民族主義。因此,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觀視角下高校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合法、有序、合理的方式表達愛國熱情,理性實踐愛國行為至關重要[4]。
當前,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群體,其價值觀、行為方式等也呈現出新時代的特點,如追求個性與自我。但是信息全球化下的互聯網快餐文化雖然增加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卻帶來了文化沖擊和價值評判模糊的惡果,主流意識形態在部分大學生中受到冷落,部分大學生家國意識、民族概念薄弱,獵奇心理強,表現出浮躁、缺乏主見、人云亦云、法律意識淡薄等現象,容易把強烈的愛國情感轉化為不理性行為甚至違法行為[5]。
這對新時代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提出了更髙的要求。首先應做到以下兩點。第一,根植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著力培養愛國情、砥礪強國志、實踐報國行,使理性愛國成為大學生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第二,強植法治、道德理念,理性表達愛國情感。新時代大學生要把法律作為一條不可觸摸的“紅線”,道德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以身作則,遵紀守法,不把愛國熱情發展成盲目、沖動、偏激的不理性行為,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下,合理正確地表達愛國情感,努力做到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6]。
二、理性實踐愛國行為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途徑
為引導大學生合理表達愛國情感,理性踐行愛國行為,通過對教育實踐載體、營造育人氛圍、加強政策引導支持三個方面進行探究,提出以下新途徑。
(一)豐富教育實踐載體
高校應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載體新途徑,做足五個方面的育人工作,充分發揮各載體的有利因素,豐富教育實踐載體。第一,以課程育人為啟明燈,利用好專業課、思政課的課程思政功能載體,以文化育人為抓手,注重多學科融合,助力學生學懂弄通學科知識,不斷深入開展國情教育、國防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講好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如利用音樂課講好紅色歌曲背后的時代背景和創造動機,講好思政故事;第二,以活動育人為先鋒號,利用好重大活動載體,發揮好儀式儀典、重大紀念活動的育人功能,強化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如紀念一二九運動活動、五四表彰活動等,通過開展緬懷歷史、表彰先進等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精神成長;第三,以文化育人為壓艙石,利用好文化載體,特別是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以徐州大運河為例,通過梳理徐州大運河沿線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從紅色人物事跡、紅色歷史遺跡中汲取精神滋潤,尋找精神榜樣,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歷史文化等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的吸引力。結合主題開展紅色話劇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努力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第四,以場所育人為傳家寶,利用好紅色基地、歷史遺產等載體,“講好歷史故事”身臨其境,通過宣傳展示、實地體驗等有效方法,結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的開展,如參觀英雄紀念館、紅色革命基地等,在實踐體驗中激發愛國熱情;第五,以實踐育人為主心骨,利用好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平臺載體,通過第二課堂的開展,以練促學,在實踐中檢驗所學所感,積極開展黨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等,走出課堂,深入社會,使大學生更好地知民需、察民情,理論結合實際,不斷強信仰、長才干、促擔當[7-8]。
(二)營造以生為本育人氛圍
良好的育人環境對大學生理性踐行愛國主義具有重要意義。這里所說的育人環境包括校園環境、網絡環境等顯性環境,還包括普法環境和包容理性的社會環境的隱性環境。為更好地發揮環境對大學生踐行理性愛國主義的教育,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思想領航潤物無聲,營造以生為本的校園育人環境。校園作為大學生主要活動陣地,校園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學校要突出思想內涵,注重日常生活中強化、落實、引導理性愛國教育和實踐養成,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營造以生為本的校園育人環境。二要加強愛國主義網絡內容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育人環境。網絡作為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陣地,關注大學生網絡動態,引領大學生網絡思潮,通過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意義深遠的網絡思政教育活動,合理利用新媒體工具推介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短視頻、微課堂等,例如通過開展書記大講堂、開學第一講、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等云端活動,讓愛國主義充盈網絡空間,教育學生不信謠、不傳謠,理性表達愛國情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育人環境。三要增強法律意識,營造知法懂法守法的普法育人環境。不斷加強大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普法意思,遵紀守法,合理地表達愛國之情,讓愛國行為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倡導知信行合一,大學生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時要知法、懂法、用法,要在法律“紅線”、道德“底線”的基礎上,對自身愛國情感進行合法表達,反對極端行為。四要順應時代發展,培養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營造“家庭、學校、社會”一體的和諧社會育人環境。要在注重理論宣傳教育,輿論潮流風向引領、思想觀念合理引導上下功夫,使學生識大體、明大理、守私德、講公德,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育人環境。大學生要不斷通過對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大勢正確把握,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確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9-11]。
(三)加強政策引導支持
任何工作的有效開展都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激勵,既要發揮課程教研平臺的內生動力,也要發揮黨團組織的號召力,還要發揮先進個人的感召力。要把理性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通過不斷推動理性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調動任課老師在學生思想政治引領上的主動性,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把理性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同時,加大注重教研平臺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考核比重,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充分調動課程、教師的內生動力。高校要發揮基層黨團組織的號召力,利用好學生支部和教師支部的創造力,在做好黨團建設的基礎上,創新思路與方法做好黨建創新、智慧團建,開展好以理性愛國主義為主題的黨團活動,思想把關,行動引領,積極開展“書記講堂”“三會一課”等活動,發揮黨團組織、黨員干部的號召力。要發揮先進榜樣模范的感召力,通過樹典型、立標桿,在大學生中尋找優秀楷模,進行事跡宣講等,不斷使大學生在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逐漸認清自身使命,對標找差,爭當先進,身體力行,做愛國守法的榜樣[12-14]。
三、豐富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新意義
對新時代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意義。首先,有助于對當前我國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理論進行豐富與發展,更新大學生的知識體系,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理論基礎。通過分析當今時代背景以及大學生愛國方式中產生的典型問題,并進行探討、論證,就此類典型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作出正確的研判。以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問題為起點,圍繞“新時代大學生應如何理性愛國”這個話題,從四史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國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方面拓寬知識維度,引導學生理性愛國[15]。
其次,有助于拓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踐行主體維度,推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有效開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愛國主義精品出版物、實踐活動內涵優勢,發揮輔導員、專任教師協同作用,“三全育人”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觀視域下大學生理性愛國的進一步研究提供補充,推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有效地開展。
最后,有助于大學生理性愛國行為的培養,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維度。依據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新形勢,不斷提高認知水平,提煉方法,總結經驗,利用好愛國主義紅色基地、儀式禮儀活動、重大紀念活動、節日等,提出切實可行的理性愛國實踐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凱歌,王萌,王子涵. 新時代背景下的青年應如何理性愛國[J]. 林區教學,2017(01):71-72.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2):8-13.
[3] 朱亞玲. 當代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情感培育研究[D]. 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5.
[4] 張饉. 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5] 姜莎莎. 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新思路[J].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01):136-137.
[6] 安羽白,高夢.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路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1(36):170-171.
[7] 藍漢林,符灝.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創新[J]. 人民論壇,2021(23):108-109.
[8] 袁坤.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及思考[J]. 教育觀察,2021,10(29):38-41.
[9] 田志久,劉磊,蔣洪冰. 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引導研究[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2):186-188.
[10] 代莉平. 大學生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11):107-108.
[11] 呂俊杰,宋亞林. 論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2):571+533.
[12] 張偉娟. 時間縱軸觀察視角下的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表現方式的變化[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05):75-78+82.
[13] 沈德艷,李進,程斌. 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機制[J]. 中州大學學報,2016(06):105-107.
[14] 劉夢娟,唐智敏. 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J]. 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8:49-50.
[15] 張然. 理性愛國:當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大課題[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06):20-21.
(薦稿人:劉濤,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