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總總 苗懷明
摘要:《論語》語錄體是記錄孔子教育思想實踐的最佳載體,其語錄體的運用全面真實地體現了孔子的教學觀念、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及游學經歷。作為孔子一生游學實踐的真實記錄,可謂孔子當年教學“課堂”的再現,堪稱孔子潛心布道的教學文案。與其他作者自己編寫的作品不同,《論語》由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這些后學運用孔子教育思想獨創語錄體,成就了輯錄孔子教育思想實踐的《論語》,垂范千古,功不可沒。
關鍵詞:《論語》;語錄體;四書集注
中圖分類號:B22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1)05-0187-006
人們在研究孔子思想時常常被其先進的教學方式、獨到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但卻很少注意到這些思想的載體——語錄體。截至目前,學界相關研究也只有??塑驳摹丁罢Z錄體”的源起、分化與融合考論》、宋敏和李淑華的《“語錄體”著作的特點及其對當代的啟示——以〈論語〉〈柏拉圖〉為例》,以及王小磊的《〈論語〉語錄體研究》等。雖然作為一種文體,語錄體并不參與思想內容的表達,但載體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反作用于內容的傳遞,這種載體的選擇無形中將孔子傳道授業的核心價值通過形式上的呈現,更加準確有力地傳達出去。所以,筆者以為孔子的思想和語錄體之間應當是一種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墩撜Z》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涉及哲學、美學、詩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歷史學、宗教學諸多領域。其中,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澤被后世,影響中外?!坝薪虩o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等教育觀念更是重中之重。
筆者以為《論語》語錄體是記錄孔子教育思想實踐的最佳載體。孔子一生游學,得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些弟子及再傳弟子深得老師教育思想的真傳,歷經數十載,運用老師教育思想,獨創語錄體式,輯錄老師一生教育思想的實踐。語錄體的運用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孔子的教學觀念、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及游學經歷?!墩撜Z》可謂孔子一生游學實踐的結晶,可謂孔子當年教學課堂的再現,可謂孔子潛心施教“文案”的匯編??傊\用孔子教育思想,獨創語錄體,輯錄孔子教育思想實踐的《論語》垂范千古,堪為后代授業者布道的范本。
一、《論語》語錄體的基本特質
《名賢集》有云:“若要夫子行,無可一日清。三千徒眾立,七十二賢人?!盵1]孔子作為萬世師表,門下弟子眾多,被奉為賢人的據稱就有七十二位,而他本人主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74,所以并沒有留下任何親自撰寫的書籍。倒是他的弟子們將老師的教誨、言行、舉止甚至是音容笑貌用語錄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形成了流傳后世的《論語》,而我們對孔子教育思想的了解也大都來自這部著作。關于《論語》的文體,施忠連先生認為:“《論語》首創語錄體裁。它是我國思想史上最早的一本記言體著作。”[3]比起其他同一時期的學術著作,《論語》更像是學生們上課時課堂筆記、學習手札的整理,結構也相對更為松散,并不追求篇章結構之間的邏輯性,只是單純的記錄而已。所以與其他諸家的論著相比,語錄體似乎有那么多的不足,但作為日后流傳最廣的行為準則,語錄體的優勢卻是顯而易見。
(一)語錄體章節簡短,一言一事,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精辟的見解。沒有過度的鋪陳起興、推理說明,便于快速掌握其中的精髓。例如,總結長期教育實踐及自己學習經驗而得出的精辟見解:
“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檎2]13
這是孔子對其一生致力于學的總結,并將它濃縮在一句短短的話中,《四書集注》中引程子所言,認為“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后人也”。宋代刑昺《論語注疏》言:“此章明夫子隱圣同凡,所以勸人也。”[4]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也同樣認為“夫子生知之圣,而以學知自居,故云‘至于學’”[5]。從以上注解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圣人的孔子,被認為是“生知”的代表,他的這句話目的在于勸勉后人致力于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其一,作為語錄體的《論語》,其語言精練的特點帶給后學者以重新闡釋的空間。從字面上看,孔子不過是概述自己一生的學習過程,但后世者從中讀出了學習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的教育思想。其二,孔子被定義為“生知”的圣人,其言便具有了神圣的指導作用,而語錄體恰恰具有這種指導性的特質。
(二)《論語》不僅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且在議理的基礎上,利用語錄體的特征,將孔子的學說歸納成警世格言,勸勉激勵著后人。這些語言不僅言簡意賅,含義深刻,而且內容涉及面很廣,從哲學、文學、教育、政治到立身處世的道理無所不談。通讀《論語》,不乏其例:哲學語錄如體現了中庸思想的“禮之用,和為貴”(學而篇),“欲速,則不達?!保ㄗ勇菲?,文學語錄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篇),治學語錄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篇),為政語錄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篇)。
這些類似格言警語的語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朗朗上口,極易成誦。在《論語 憲問篇》就記載“子路宿于石門”,被司門者問及來處,子路照實回答,司門者隨口便引用了孔子的話,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另外,我們從《論語 微子篇》也可以看到孔子學說傳播之廣,無論是躬耕南野的隱士,還是狂人異士,甚至山野村夫都對孔子有所了解。對于沒有紙張、印刷術,文化交流十分不便的春秋時代,不愛長篇大論的孔子用這些簡短的語句將自己的學說傳遍大江南北,比起動輒洋洋灑灑好幾千字的文章,這類語言更利于傳播、引用,成為日常生活的行為指南。而孔子的后世弟子在編寫《論語》時保留了這一優點,用簡短易記的語錄體,繼承孔子的學說,并發揚光大。
(三)以語錄體為承載的《論語》雖然章節簡短,語言精練,各自起訖,但并不忽視語言的生動性,往往三言兩語就準確鮮明、幽默風趣地表達出來一個意思。例如: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仠Y篇)[2]145
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他的教學語言是十分豐富的,并不只局限于議理說教,有時也會使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來闡述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受教者更容易理解。這里孔子以“風”喻“君子之德”,以“草”喻“小人之德”,而二者之間的關系,孔子用“草上之風,必偃”,就精練形象地概括出來,以實物喻抽象的道理,生動至極。類似這樣生動的教學語言還有很多,如:對于春秋禮樂廢弛,綱?;靵y,孔子便以“觚”為喻,疾呼:“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對于“宰予晝寢”的行為,孔子便用“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公冶長)批評他的懶惰。這類生動形象的格言警語在《論語》中不勝枚舉,語錄體這一文學表達方式作為孔子思想的載體,其作用亦不可小覷。
二、《論語》語錄體對孔子教育理念的多角度運用
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一章談到文體的繼承與發展時說:“夫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盵6]認為但凡詩賦書記等文體,是“名理相因”的,但寫作方法卻是“無方之數”,需要“通變”方可持久。由此可見,即使是同一文體,作文之法不同,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論語》語錄體的使用也是多角度的,在傳授孔子學說的同時,也將孔子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充分地展現出來。
(一)一問一答式?!墩撜Z》中記錄了很多孔子與弟子交互式教學的場面,往往是一問一答,循循善誘,體現了意在啟發的教學方法。例如與子張談論人物評價的一問一答: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焉得仁?”(公冶長)[2]54
《四書集注》認為此處“子張未識仁體,而悅于茍難,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許也宜哉”??梢姶颂幾訌垖嶋H上是在向孔子問仁,但是孔子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回答“未知”,表面上孔子似乎并未作出明確解釋,但楊伯峻先生以為此處“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種方式”[7],所以孔子這看似不明確的回答方式實際上是對受教者的啟發和暗示,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語言,實際透露了他對仁的界定,即“仁”與“忠”,“仁”與“清”的關系,而這一關系的界定也是透過子張的發問而得來的,這與孔子自己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的教育方法是一致的。這種啟發式語言透過語錄體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出來,摒棄了冗長的解釋說明,不僅條理清楚,脈絡清晰,也更為直觀明白,清楚地展現了孔子啟發式教育的全過程。
(二)集體討論式?!墩撜Z》以語錄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教學時集體討論問題的場景,同一論題,對不同學子的發問作出不同的解答,可見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先進)一章,師生在一起自述志向,各抒己見,切磋學問??鬃訉Σ煌瑢W生的回答態度是不一樣的。對于子路的魯莽,孔子并沒有語言上的責備,只是“哂之”,而對冉有、公西華的回答,孔子也沒有直接點評,只是在曾皙回答后才亮明自己的觀點:“吾與點也!”從孔子師生間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和接受者,也是共同探尋真理的志同道合者。
其實,孔子也就是以這種方式了解自己的學生,便于日后根據各人的性格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論語 先進篇》就印證了這一事實:子路、冉有向孔子詢問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因為知道子路魯莽,所以“退之”;知道冉有容易猶疑,所以“進之”。《四書章句集注》有言:“圣人一進之,一退之,所以約之于義理之中,而使之無過不及之患也?!笨鬃訉σ粋€學生的了解不僅僅局限于“聽其言”同時也要“觀其行”,在公冶長篇“宰予晝寢”中,孔子就曾提到自己之前對人只是“聽其言”而不“觀其行”,而宰予是個擅言語之人??鬃訌乃砩峡吹搅搜耘c行的不一致性,因而發出“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的感慨??鬃訉ψ勇返挠^察也不僅限于言語,如:“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粲梢?,不得其死然?!保ㄏ冗M)[8]《論語》用這些語言真實直觀地再現了當時融洽的討論場面,形象地刻畫出師生親密無間的討論場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三)反復論述式?!墩撜Z》運用語錄體靈活短小的優勢,同一論題的論述在不少章節中反復出現,對不同對象,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作答,充分體現孔子有的放矢、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
《論語》關于“仁”“政”的兩個論題,在二十篇中的不少章節中反復出現,兩個論題,所處語境不同,回答角度也不盡相同,但所答仁政觀念一脈相承,逐步深入,使讀者掩卷而思,孔子仁政學說已渾然一體。例如,《論語 顏淵篇》關于問“仁”的語錄有多處,但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對顏淵的回答是“克己復禮”,對仲弓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司馬牛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對樊遲的回答是“愛人”。
孔子對待同一疑問時并不作同一答案,而是不斷反問,不斷地用反問引導、啟發教育對象思考?!端臅ⅰ芬套咏忉專骸笆ト酥倘?,俯就之若此?!边@里就涉及教育方法中教育態度的問題,當孔子在用傾聽叩問的方法啟發學生時,他把自己擺在一個和教學對象平等的位置上,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四)筆記小品式?!墩撜Z》記錄人物對話的同時,據事議理,托物寓意,穿插了很多富有生活情趣的片段,如傳為佳話的《季氏將伐顓臾》(季氏)、《荷蓧丈人》(微子)、《陽貨欲見孔子》(陽貨)等,使語錄體顯得生動風趣更具立體感。一般來說,語錄體多以記錄人物語言為主,內容多是述理,但作為《論語》載體的語錄體不僅如此,后半部分還有不少文字夾敘夾議,有情節有景致,近乎筆記小品。但從整體來看,它仍以記錄人物對話為主,把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片段穿插其間,不僅不損其文體特色,反而使原本較為枯燥的語錄體顯得多姿多彩、生動有趣,也使孔子學說及人格更加豐富飽滿起來。
以《陽貨欲見孔子》為例,《論語 陽貨篇》記載了孔子是如何面對權貴的。首先“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展現了一個固執而有原則的孔子;當不得不見時,孔子是“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展現了孔子狡猾的一面,然而卻是“遇諸途”,簡單的三個字,似乎可以窺到得意洋洋的陽貨和尷尬懊惱的孔子四目相對的場景。接下來面對陽貨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孔子始終置之不理,直到最后陽貨慨嘆:“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才應道:“諾,吾將仕矣?!迸酥匾幭壬凇墩撜Z今注》中認為“此章記孔子峻拒權勢的情形”[9]。但是縱觀《論語》其他章節,無論是面對弟子還是反對者,甚至是一國之君都可以侃侃而談的孔子,此處面對霸道無理的權貴似乎顯得無可奈何。短短的一個章節,涉及場景描寫的只有開頭的二十七個字,大部分還是記錄人物語言,但是就是通過這樣簡單的情景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不同形象的孔子——固執的孔子、狡猾的孔子、懊惱的孔子以及忍氣吞聲的孔子。這種語錄體中摻雜場景描寫的方式不可謂不精妙。
三、《論語》語錄體對后世教育領域的影響
如果說《論語》對后世教育的貢獻在于教育的內容上,那么語錄體的貢獻則集中體現于對后世教材體系的構建。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除了在思想上對后世教育界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其弟子首創的語錄體也成為后代授業者布道的范本。
以《童蒙訓》為例,其作者為宰相呂夷簡、呂公著后代,受儒家影響頗深,古籍記載“本朝一家為宰執者,呂氏最盛”[10],這樣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在兩宋形成了強大而完備的家學體系不足為奇。以道學家自居的呂本中,其儒家教學觀念在其著作《童蒙訓》中表現尤為突出?!锻捎枴啡Q應是《呂氏童蒙訓》,顧名思義是為其呂姓族人編寫的開蒙教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所記多正論格言,大抵皆根本經訓”。[11]從形式上看,沿襲了《論語》短小精悍的格言式體制,甚至更為精簡,短者僅十余字如:
滎陽公嘗言:“孫莘老、李公擇之為友,友也。”
滎陽公嘗言:“呂吉甫嘗稱李公擇有樂正子之好善?!?/p>
正獻公每時節必問諸生有何進益。
陳端誠說易須是說到可行處始可。[12]86
長者則數百字,多長篇大論,談治學修身之道,但理學思想濃重,人物記載以歌功頌德為主。從內容上看,依然可以明顯看到其對《論語》的竭力模仿。例如韓魏公一節,無論是韓魏公為幕官遲到打掩護,佯裝“某忘記早來某官常白某早出見一親識矣”,還是因對方私竊官銀而拒絕舉薦,卻并不言辭苛責,只是私下笑言恐其“當官不自慎,必敗官爾”。作者對韓衛公形象的塑造,以及言談舉止都著意模仿了孔子為政的形象。作者祖父滎陽公的記述更是如此,從整個篇幅來看其事跡占比重很大,描寫也最為全面細致,小到入太學“時二十一歲矣”,為“減雞鴨等生命”而儲備干物;大到教學方法“讀書須要字字分明”,為政之道“勤于職事,其他不敢不慎”,竭力塑造一位賢者形象,但整體與《論語》孔子形象鮮明生動,故事趣味橫生相比已大相徑庭,可以說僅僅繼承了語錄體而已。
像《呂氏童蒙訓》這樣以《論語》為藍本編寫的教材并非個例,很多格言類蒙書都或多或少帶有語錄體的影子,只是更為精簡凝練,刪去顯示前因后果的語境,只保留了立論性語言。如敦煌文獻《太公家教》中的“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往而不來,非成禮也”[13]。有些甚至直接吸收了《論語》中的原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如供女子教學的《宋若昭女論語》中的“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長成,教之有序”[14],以及朱熹的《童蒙須知》“凡聞人所為不善,下至婢仆違過,宜且包藏,不應便爾聲言”[15]等等。這些格言體式的蒙書與《論語》中直錄孔子言談的短句“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形式極為相似,但是節律格式更為規整嚴格。
對語錄體沿襲更多的是開蒙后的教材,兩宋時期誕生了不少語錄體儒家經典,這些成為后世儒學經典教材,其中集大成者《朱子語類》是應試必讀書目,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朱熹自己所編輯的《二程語錄》,之后才有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語錄體一時成為宋儒傳道授業為新儒學立論的工具。中國的文體發展到宋代已經大為完備了,那么為何語錄體會在眾多體式中脫穎而出?除了受到儒家述而不作影響外,更重要的是這些語錄體承擔了相應的教育目的。在《呂氏童蒙訓》跋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昉兒時侍鄉長老,嘗從旁竊窺所謂《呂氏童蒙訓》者。其間格言至論,粗可記者一二。稍長,務鉆厲舉子業,而親舊幾案上亦不復有此書矣。世道之升降于此可占也。[12]293
這段記載比較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幼兒從開蒙到正式務鉆舉業的經歷片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點:1.在幼兒正式進入學堂之前會有一段無意識地接受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階段語錄體的《童蒙訓》承擔了比較重要的啟蒙作用;2.《呂氏童蒙訓》內容的習得是無意識的,作者是在“侍鄉長老”時“竊窺”到的,然而就是這種無意識的“竊窺”使得年幼的作者“粗可記者一二”。其實《呂氏童蒙訓》與《童蒙須知》《太公家教》等相比,無論是內容還是句式都相對深奧復雜,彼時跋文作者應未通詩書,又是“竊窺”,自然也不會有人為其講解,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可以記誦一二,除了自身能力外,主要還是依賴于語錄體篇幅短小、言簡意賅、便于記誦的特質。
由此產生的配套學習方法也值得注意,這種情況在朱熹的教學方法中也有闡述:“大凡讀書,先曉得文義了,只是常常熟讀。如看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16]又曰:“如孟子,也大故分曉,也不用解他,熟讀滋味自出。”
傳統的私塾教育是建立在記誦的基礎上,朱熹讀《詩經》方法也是他在《朱子語類》中著重強調的“涵泳文本”一法,這種領悟為主的學習方法與以《論語》為基礎的傳統教育不無關系,反過來《論語》文體的特質又加深了這一教育方法的延續。
語錄體影響不止表現在儒家私塾教育上,甚至對禪宗也有影響,而宋儒的語錄體反而受到釋家的推動。魯迅在《吃教》一文中說“宋儒道貌岸然,而竊取禪師的語錄”[17],雖然魯迅文章并非談論兩家著作,但此處取意明顯,即釋家在教育弟子時也采用了語錄體形式,《壇經》《五燈會元》《金剛經》都是如此,如《五燈會元》中常用的對答式,“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此良馬,見鞭影而行。’”[18]《壇經》問答式較少,多直抒胸臆:“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19]唯不同之處在于《六祖壇經》為白話體語錄,胡適認為《六祖壇經》應是我國白話語錄體的開端,此言不虛。而作為譯本的《金剛經》其體式也可視為語錄體的一種: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盵20]
雖然與儒家諸典籍語錄體相比,釋家在用語上稍有變化,但以語錄體為教育弟子之工具無可置疑。與此相似的還有晚明清言,嚴格來說清言體式已與語錄體有一定不同,但其脫胎于語錄體確是無可厚非,如《小窗幽記》《呻吟語》《菜根譚》等: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則開詐善之門。使人而不好名,則絕為善之路。此譏好名者,當嚴責君子,不當過求于小人也。(《菜根譚》評議)[21]
攻我之過者,未必皆無過之人也??燎鬅o過之人攻我,則終身不得聞過矣。我當感其攻我之益而已,彼有過無過何暇計哉!(《呻吟語》)[22]
晚明清言內容龐雜,集釋家儒家于一體,有寫景描情,也有單純抒發感慨,但是整體而言其內容不脫教化立言的窠臼,如《小窗幽記》中的“法篇”,《菜根譚》的“修省”篇,《呻吟語》中的“問學篇”甚至直接采用了語錄體對話的形式。
綜上,在《論語》問世后,語錄體作為其承載,并沒有隨著其他文體的發展而衰落,反而成為一種特殊的體式,在以教育為指向的著作中承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以為其原因如下:首先,以教育為指向的文獻典籍在選擇文體時首先會考慮到其記載的準確性。語錄體相當于對教導者談話的直錄,避免了二次轉述的訛誤,同時防止記錄者在記錄過程中不可控地滲入個人觀點。其次,觀點鮮明,便于立論。這也是語錄體在教育文體領域影響如此之大的原因,因為其非常適用于教學活動,以致后來禪宗、清言、啟蒙書籍都習慣于采用其作為傳播載體,這是語錄體脫離《論語》內容本身而具備的獨特價值。最后,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建立在記誦基礎上,講究“涵泳”文本,這一點即可說是語錄體對教育方式的影響,也可視為其在教育教學領域適用廣泛的原因之一。
結 語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為人稱道,雖然時過境遷,無數新興的教育理論誕生,但孔子萬世師表的地位依然無人撼動。我們在研究《論語》這部經典時,也應當更為立體全面,推陳出新。語錄體雖然作為一種文體并不參與思想內容的表達,但載體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內容的傳遞,將孔子傳道授業的核心價值通過形式上的呈現,更加準確有力地傳達出去,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論語》語錄體看孔子的教育實踐,可以說《論語》是孔子教育生涯的真實記錄,語錄體是孔子學說的最佳載體,體現了孔子一系列的教育觀念。結合反思當前應試教育的弊病,當今我們研讀《論語》,學習《論語》語錄體的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佚名.名賢集[M]//馮作民.二十四孝 名賢集.臺北:偉正書局,1987:188.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施忠連.論語鑒賞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292.
[4][宋]刑昺.論語注疏[M]//[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2461.
[5]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43-44.
[6]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269.
[7]楊伯峻.論語譯注[M].香港:中華書局,1992:50.
[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125.
[9]潘重規.論語今注[M].臺北:里仁書局,2000:378.
[10][宋]王明清.揮塵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3.
[11][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2018,卷二十九子部:809。
[12][宋]呂本中.童蒙訓[M].北京:中華書局,2021.
[13][隋]王通.太公家教殘存[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9.
[14][唐]宋若昭.女論語[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109.
[15][宋]朱熹.童蒙須知[M].北京:中華書局,2013:17.
[16][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1:2082.
[17]魯迅.準風月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19.
[18][宋]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1984:8.
[19]尚榮,注譯.壇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7:193.
[20]陳秋平,注譯.金剛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7:63.
[21][明]洪應明.菜根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89.
[22][明]呂坤.呻吟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1.
(責任編輯 許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