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瑋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開展幼兒科學學習,所指的就是幼兒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所存在的事物的本質與關系以及對此所進行的理解把握,在針對自然開展探索研究以及利用數學來處理具體生活問題時,不但能夠掌握大量的感性層面的經驗,提高形象思維水平,并且還能夠基于對事物的感知,逐步的進行類別的劃分、排列順序、總結概括、抽象思維等,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水平,為在更多的領域范圍開展學習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結合小班科學活動內容,結合幼兒階段的性格特點和身體素質,選擇合適的區域開展游戲活動。本文以展開小班科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以高效科學的活動開展作為目標,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科學;探索;幼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0-0063-02
【Abstract】The guide to th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ged 3-6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children's scientific learning refers to the essence and relationship of things when children deal with specific problem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When they carry ou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nature and use mathematics to deal with specific life problems,they can not only master a lot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Improve the level of image thinking,and be able to gradually classify,arrange,summarize and abstract thinking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things,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provide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learning in more fields. Combined with the content of small class scientific activities,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cal quality of young children,select the appropriate area to carry out game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lass scientific activ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activities as the goal,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analy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Keywords】Science;Exploration;Child;Strategy
學習最為關鍵的就是提高探索的積極性,增強探索的能力水平。成年人需要及時的了解掌握和保護好幼兒所具有的好奇心理,合理運用自然以及現實生活當中所存在的契機,積極引導幼兒利用觀察、對比、操作、實踐等方式來努力發現、分析和處理問題,使得幼兒能夠持續積累掌握更多的經驗,并且使用到更多的學習過程當中,掌握更為有益的學習方式,掌握更合理的學習能力。幼兒的思維發展主要就是在具體的形象思維方面,要主動引導幼兒在直接接觸、切身體會以及具體操作實踐的過程中來做到科學合理的學習,不能過度注重知識而采取硬性的灌輸模式來對幼兒進行訓練。
幼兒園科學教育在幼兒園的教學課程當中屬于重點方面,其承載著對幼兒科學知識的豐富化、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科學探究的欲望等具有重要作用。幼兒園在開展科學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對幼兒科技的認知意識有所提高,并且還能夠對幼兒的社會情感認知以及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良好的推動效果。小班的幼兒,其心理成熟度最低,這些幼兒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主要就是游戲、夢想、藝術、童話等色彩,在開展小班的科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方法、形式,如何指導更為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小班科學活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 建立良好的常規是保證科學活動順利開展
幼兒階段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將會形成基礎的認知與學習能力。良好的幼兒教育幫助幼兒邁出從家庭到校園的第一步,奠定幼兒學習的人生基調。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講,科學活動常規培養更為關鍵。其就是幼兒能夠正常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幼兒必須要形成合理的科學活動常規,才可以確保科學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確保幼兒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在固定的時間里,老師設定活動的區域范圍、活動的主題內容,給予幼兒自主活動的空間。老師扮演著參與方的角色,可于幼兒們一道,形成良好的活動氛圍環境。而老師在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時,要向幼兒提供合理的幫助。在扮演觀察者的時候,老師要密切關注到幼兒們的活動情況。科學活動常規和活動的內容之間進行互為結合,不但能夠為幼兒帶來更為豐富的可能性,并且也對于活動的形式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
(1)學習聽取簡單的指令。
引導的方式實現活動內容的推進。帶動幼兒參與到活動游戲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主動投入到活動過程中。在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的學習掌握聽從指令安排,并且嘗試著根據要求來做好操作與觀察。當達到這些要求時,才可以確保科學活動向著最終的目標不斷前進,所以在初始階段,要著重對幼兒進行聽從指令的學習常規。例如,在開展科學活動《制作飲料》的過程當中,向幼兒發出指令,要求幼兒將制作完成的飲料擺在桌上,沒有用到的材料放回筐中,之后到空座位上坐好。此要求便是指令,幼兒執行此指令時,才可以確保之后的環節可以繼續開展。而此要求在別的教學過程中也是一項基礎常規,對于幼兒的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在各種教學以及生活過程中達到這一要求,幼兒才可以更好的掌握科學合理的習慣,確保幼兒能夠在參與各種活動時更加的順利。
(2)擺放和整理活動材料。
將常規活動同孩子的生活相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完成活動內容的同時養成自身的良好習慣。如何正確取放活動材料,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活動常規,要使幼兒意識到其所進行的操作所使用的材料需要收拾完了才可以結束,由此讓幼兒形成科學合理的習慣,同時對于他人來說也是給予了方便。此要求就是在各種活動當中,尤其是在生活當中的成效更為顯著。這就要求在每次的課程、活動當中都需要注重這方面的培養。告知孩子為什么要將活動材料放回遠處。不斷加深腦海印象,使得幼兒所實施的行為成為潛移默化的合理習慣行為。幼兒建立整理材料的好習慣,則活動就會進行的更為順利有序,幼兒由此可可以更為充分的參與到活動之中。
2. 科學選擇材料是開展科學活動的主體
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投放與幼兒的興趣有著相互的密切作用。針對幼兒發展的需求,在活動過程將游戲,材料投放,幼兒興趣相互結合。材料內容作為幼兒學習的核心動力,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滿足幼兒興趣的材料能促進幼兒積極的思索。小班的幼兒與中班和大班的幼兒相比,其生活的經驗相對欠缺。所以在對小班的幼兒進行材料的提供方面,要更為關注生活經驗,在材料的提供方面,要傾向于選擇幼兒所認識的、使用頻次多的材料,由此引起幼兒的更大興趣,提高幼兒的探究積極性。
(1)活動材料應與幼兒生理心理特點結合
了解幼兒階段孩童的心理生理特點,為幼兒學習,活動,發展提供空間。分析幼兒在有關活動過程中所具有的表現情況。對之前的活動材料所具有的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注重活動所具有的適用性以及課程內容的具體要求。考慮到小班的幼兒,年齡普遍偏小,對于抽象內容難以掌握,其對于形象生動的材料所具有的興趣更濃。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在進行材料選擇時,需要注重此方面。
(2)活動材料應該簡單、更加生活化。
在進行材料選擇時,老師要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根據實際的狀況來確定。在原本就限定的內容范疇當中,盡量讓幼兒擁有更為豐富的選擇空間,增加幼兒的可能性。對于小班的幼兒,在材料的提供時,不應過于繁雜,不然就會使得幼兒注意力不集中,致使幼兒對活動失去興趣,對于材料過于繁雜而影響。同時小班的幼兒,其在生活經驗方面與中班和大班的幼兒相比有所欠缺。所以在對小班的幼兒進行材料的提供方面,要更為關注生活經驗,在材料的提供方面,要傾向于選擇幼兒所認識的、使用頻次多的材料,由此引起幼兒的更大興趣,提高幼兒的探究積極性。例如在開展《蘋果》的活動當中,蘋果、餐巾、點心盤、刀、抹布等是幼兒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常見的。幼兒對于這些材料便會產生親切感,參與操作的積極性更高,活動的成效也就更加明顯。
(3)活動材料應該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最近發展區。
在材料的選擇方面,不管是什么樣的材料,都要符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最近發展區。小班的幼兒,其在材料的選擇方面要更加突出材料在操作當中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因此需要對多個方面加以綜合考慮。小班幼兒正處在發展思維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階段,幼兒對于活動的材料,其在進行觀察之后,就會出現一些疑慮。即便一些疑慮,對于成年人來說難以理解。對于老師來說,在進行材料選擇時,要體現出對幼兒對于生活觀察的倡導鼓勵,通過此特點。來對內容加以進一步的拓寬延伸。在開展活動時,提出疑問來讓幼兒進行主動的思索,提高幼兒思索能力。設定有關環節流程,給予幼兒父母的參與機會,及時了解掌握幼兒所具有的興趣方向以及創造能力。不過無論怎樣,其目標始終都是唯一的,便是符合幼兒的年齡階段特征以及最近發展區。由此才可以達到更為有效的教學成效。
(4)活動材料應該使鼓勵幼兒進行合作完成
無論是活動教學,還是日常的生活。合作精神是幼兒應該具有的重要品質,活動的開展往往都是以整個班級為單位,班級內需要協作。在一些活動過程中,只通過小班的力量是很難順利完成活動的。老師在進行材料選擇時,要對幼兒做好適當的分組安排以及引導幫助。并且對多方面的情況因素加以考慮,結合教學的難度,在環節的設計方面力求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使活動材料與協同合作之間進行有機結合,需要教師在材料選取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探索。
3. 不同類型的提問語言是保證科學活動的活動質量
在開展科學活動過程中,老師要合理的使用多種指導語言,不但能夠提升活動的質量效果,并且還能夠讓幼兒在活動當中實現更為良好的發展提升。
(1)圍繞幼兒的興趣點,對提問進行調整。
注重將幼兒興趣點與提問的內容相互結合,設置一個趣味,開放的問題。待幼兒進行思考之后,帶動幼進行自我想法的表達。比如:《有趣的海綿》在教師提問上,圍繞幼兒的興趣點進行提問 “試試看海綿寶寶能不能藏在手里,又不被人看見呢?”“松開小手,看看海綿寶寶怎么樣了?”等等就可體現這一點。幼兒會思考怎樣才能看不見和海綿寶寶變成怎么的結果。著手于幼兒具有濃厚興趣的主題內容與動作,幼兒對于具有較為深刻體會后,其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的積極性便會有所提高。再通過教師合理的引導表達的方式,幼兒在表達得到肯定的結果,形成自信心,從而更加愿意表達。
(2)提問設計應該簡潔、具體化。
因小班的幼兒,其在經驗方面存在局限性,對于抽象、繁雜的一些詞語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需要做到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運用一些小道具將提問問題進行具體化,實例化。在促進幼兒進行沉浸式學習,提升幼兒的學習體驗等多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3)教師增強提問的藝術性和生動性。
利用疑問的設定,提高幼兒注意力,讓幼兒能夠認真仔細的聆聽別人說話,在提問方面需要努力提升藝術與生動效果。從提出問題的方式和說話的語氣中增強問題的疑問感。幼兒對于提問存在一些疑慮,便會認真的聆聽老師所提問題和他人是怎樣進行問題回答。
綜上所述,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的時候,孩子應占主導地位,老師應該要主動了解掌握幼兒的興趣點所在,對幼兒的想法意識給予充分的尊重并積極的引導。為幼兒創設支持的環境,給幼兒真正的探索機會,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科學,在探索、觀察、動手、動腦中得到答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興趣;從而讓孩子通過自身的動手實踐和觀察,教師再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講解,從而使孩子的好奇心進一步得到滿足,讓他們在實際參加活動過程中進行研究、探索、發現,在游戲中萌發興趣,增長智慧,讓幼兒真正的做到“玩中學、學中玩”,從而發現科學探索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徐利敏,讓歸位彰顯色彩——運用“四有策略”,在歸位活動中提高小班幼兒數學學習能力的實踐與研究;新課程,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