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幼兒園作為我國最早的教育階段,更加需要與社會、家庭等資源進行關聯,構建幼兒園共同體,為幼兒教師提供更好的教育學習平臺,同時聯合家長與高校的力量建設幼兒園,完善幼兒教育系統,實現有效的家園共育,發揮家長對幼兒的榜樣引導作用,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共同體;建設;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0-0069-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people's educational ideas have also changed.As the earliest education stage in China,kindergartens ne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ocial,family and other resources,build a kindergarten community,provide bette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platform for preschool teachers,and cooperate with parents and colleges to build kindergartens and improve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system,Realize effective home co education,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parents in guiding children's example,and promote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Keywords】Kindergarten;Community;Construction;Practice
共同體建設是鄉村振興行動在幼教園地的一大舉措,家長參與課程構建不僅有益于教師直接獲取幼兒興趣需求的信息,而且還能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優勢和創新智慧,從而完善課程內容,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本文將著眼于幼兒園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以及幼兒園、家園合作共同體建設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1. 幼兒園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實踐
(1)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意義
第一,實現幼兒園關聯發展。
人類社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與相似性,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其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學習情況并不只對自身有影響,還會對同事、學生以及幼兒園有重要的價值。幼兒教師通過教學交流與經驗分享就能夠實現相互學習,與外界形成一種緊密的關聯,進而構成共同體網絡。在這樣的共同體發展環境中,教師之間能夠實現知識共享,并在交流中對自己的教學思想進行反思,更好地解決其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自身專業水平的提升,同時推動整個幼兒教育水平的進步,實現幼兒園的關聯發展。
第二,促進教師個性發展。
幼兒園在進行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時候更加注重不同教師個性的發展,尊重不同教師個體的差異性特征,不斷挖掘教師的潛力。教師以團體為單位取得學習進步的時候,其中的個體也能夠獲得比個人學習更大的進步。幼兒園應該為教師創建一個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給予教師更廣闊地發展空間,鼓勵教師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挖掘自身的潛力,彰顯自身的個性。
第三,推動學前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開展自我學習與提升,幼兒園也能夠通過網絡平臺的形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管理,教師更加能夠體會到時代發展的特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實現自我超越與提升。在幼兒園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中,幼兒教師能夠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感受共同體學習所帶來的收獲,進而推動我國學前教育的改革發展。
(2)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策略
第一,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其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這樣才能夠實現與幼兒及其家長的有效溝通,同時也才能夠適應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方法。幼兒教師被要求掌握不同方面的知識,要想對多種知識實現有效的整合與更新,教師就必須學會對知識的反思,這樣才能夠實現知識的內化,并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去。因此,幼兒教師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在教研培訓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主動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明確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應該重視日常教學反思,完善自己的教案設計,了解自己需要調整的地方。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與同事交流的方式對自身進行反思,促進知識的傳遞與智慧的創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第二,優化共同體建設環境。
只有具備良好的發展大環境,幼兒園教師學習共同體才能夠順利運行。首先,各幼兒園應該為在校教師提供知識交流與學習的機會,為不同教師搭建溝通與合作的橋梁,促進教師的交流進步。其次,幼兒園還應該不斷完善資源共享的平臺功能。通過功能完善的資源共享平臺,教師之間能夠很好地進行資源分享與信息交流,這樣就能夠將教師的個人知識成果轉化為集體知識,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成長。最后,幼兒園還應該重視文化氛圍的環境,為教師與幼兒創建濃厚的文化環境,讓教師之間能夠實現平等有效的溝通,同事之間能夠提出質疑并進行討論,不會出現惡意爭吵的現象。
2. 幼兒園家校合作共同體建設實踐
(1)家園合作共同體建設的意義
第一,完善幼兒發展生態體系。
我國傳統的家園聯系方式為家長會、家長約談等形式,以上這些都是幼兒園單向的信息傳遞,實際上就是由教師主導幼兒的教育活動,家長只是被動配合,有的甚至不愿意承擔自身的教育引導責任。這樣的幼兒教育模式是非常低效的,難以滿足當前時代對幼兒的教育要求。家庭環境能夠對幼兒的思想行為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家長的行為,更加是幼兒模仿的樣本。因此,家長應該與幼兒園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實現家園共育,發揮自身的教育價值,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加強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一方面能夠幫助幼兒園增進對幼兒生活習慣的了解,便于開展針對性學習。另一方面則能夠幫助家長了解幼兒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家庭養育策略,推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第二,促進養育共同體的發展。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的改革與變化,而幼兒園能夠較早地感知現代教育理念的變化,通過主動整合資源的方式構建養育共同體,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對于幼兒來說,其主要的生活學習場所就是家庭和幼兒園,而家長的不同教育認知以及職業背景都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教育內容,優化幼兒教育環境。家園共育模式的建設能夠為家長與教師建立一個相互尊重、共同成長的環境,發揮綜合教育資源的力量,促進養育共同體的發展。
第三,正確引導幼兒思想意識。
家庭環境中,家長就是幼兒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只有提高家長的教育引導意識才能夠引導幼兒的建立成長。家風建設是家庭發揮教育價值的最直接方式,而良好的家園共育模式能夠為幼兒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參考,幫助家長調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行為,優化家長的教育理念。在長期的家園共育模式中,家長能夠形成引導教育的基本理念,通過對自身教育角色認知的深入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實現有效的家園合作,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道德思想。
(2)家園合作共同體建設的策略
第一,豐富實踐活動形式。
幼兒園教師在建設家園合作共同體的時候應該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不斷豐富實踐活動的形式,為家長提供走進幼兒教學的機會,增進家長對幼兒游戲教育、生活交往方面的了解,并及時調整家庭教育策略,提高教育針對性。比如,教師可以適時組織半日開放活動、親子活動等,增進家長對孩子學習狀態的認知,同時也能夠促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實現有效溝通。與家長相比,幼兒園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更加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表現,其掌握的教育信息能夠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從知識與經驗方面為家長提供更多的信息,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豐富的親子實踐活動邀請孩子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加入班級中,家長通過班級活動的觀察與參與就能夠了解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教育行為,增進對幼兒教育的了解,同時明確自己孩子發展的優勢與劣勢,保持取長補短的教育理念,與教師形成合作關系,提高幼兒教育的完整性。
第二,發揮家長引導作用。
家長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與經驗,有時候并不能夠接受幼兒教師給予的教育建議,此時,教師就可以發揮家長的力量,通過家長現身說法的方式促進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可以在溝通互動中相互討論自己在幼兒教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之后再聽取他人的建議,不斷完善自己的家庭教育。家長之間能夠更加感同身受,尤其是家長提供的教育例子更加符合家長的生活經歷與教育心理,家長之間的教育交流能夠更好地實現其育兒觀念的互換與提升。對此,幼兒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家長群體中的教育資源與教育經驗,組織開展家長主題交流活動,并請家長做活動的主講人。在這樣的活動中,家長可以相互分享自己教育中遇到的困難與經驗,促進家長的教育反思,解決家長存在的教育問題,靈活運用家長群體的力量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幼兒教師在設計開展家長活動之前,都應該調查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習狀態,為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比如,對于幼兒園小班的學生來說,其在教育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融入幼兒園生活、提升自己的獨立能力與自理能力。對此,教師就可以組織開展相關的家長交流活動,請班級中獨立能力較強幼兒的家長為其他家長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給予其他家長一些參考與借鑒,促進其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第三,開展系列家長課程。
針對當前很多幼兒家長不注重家庭教育的情況,幼兒園可以通過開展系列家長課程培養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主動承擔起自身對于幼兒的教育責任。幼兒園應該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特征與學習計劃開設家長課程,請家長以助教的身份參與到幼兒教學過程中去,激發家長的教育積極性,同時也加強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知。比如,幼兒教師可以在每學年初始為家長發放班級志愿工作意向表,充分了解家長對班級工作的服務意向,并根據征集的結果設置家長課程活動。對于小班的幼兒,教師主要教學目標是開發幼兒的興趣,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與記憶力,因此確定了陪伴與閱讀的家長課程主題,組織開展了“故事媽媽”的實踐活動。該活動中,每周一都會邀請兩位家長為幼兒講故事,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家長與幼兒的教育互動,同時還能夠拓展幼兒的知識面,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而家長為幼兒留下的繪本與圖書也能夠激發親子閱讀的動力。教師在家園合作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合理應用。家長群的體力,充分挖掘家長的教育資源,促進家園互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需要社會、家庭以及幼兒園等多方面的參與,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幼兒園應該不斷開發教師學習共同體以及家園合作共同體,為教師提供更好的學習培訓平臺,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供幼兒教師的教育水平。家庭合作共同體的構建能夠強化家長的教育責任,發揮家長對幼兒的教育引導價值,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艷萍、朱海燕.幼兒園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究[J].好家長,2020.
[2]宋小文.淺談發展需求的教師發展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與思考探究[J].高考,2018.
[3]徐嘉雯.淺談幼兒園與家長工作的指導策略及家園共育的意義[J].新課程,2013.
[4]琚燕.微格教研視域下幼兒園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