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發布首個社會保障性住房——百子灣公租房(燕保·百灣家園)。項目位于北京市東四環外廣渠路,緊鄰地鐵7號線化工站,遙望CBD。項目占地9.39萬平米,總建筑面積47.33萬平方米,共有12棟住宅樓,總住戶達4000戶。項目于2019年建成后,屢次被媒體和網友稱為“最美公租房”,目前入住率已經超過七成。
MAD建筑事務所從2014年開就始進行社會住宅研究,以“社會住宅的社會性”為議題,調研各國社會住宅的歷史發展和設計。馬巖松也曾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建筑大學任教時,以此為課題發起討論,鼓勵年輕學生對理想居住展開想象。
同年,北京市保障房中心邀請MAD設計百子灣公租房。作為事務所的第一個社會住宅項目,MAD希望能夠在具體實踐中突破常規,用設計推動中國社會住宅創新,讓空間和建筑服務于人,龐大的社區消融于城市和居民的生活,喚醒住宅的社會性,解決目前中國城市快速發展中關于居住的一系列具體問題。
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馬巖松目睹了城市的巨大變革。隨著新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大部分人們搬到了高層住宅小區,近年也開始有了一些社會保障住房和公租房。這兩種住房,從規劃到房型,在全中國基本都是一個樣子,千城一面,萬戶劃一。商品住房中,有一些因價格而顯得特殊,但除了地段更優、戶型更大、材料更高級外,本質上都屬于同一個模式——大批量標準化復制的工業產品。
和胡同四合院的豐富社區生活不同的是,中國城市住宅大多簡單同質。住宅的發展重點放在了“居者有其屋”的“屋”,而忽略了“居”。并不是有了屋頂、床和沙發就是理想的居住啊!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問題:高密度城市中,理想的居住是什么?
針對目前中國住宅的問題,MAD列出了一些新目標:
一、與自然相伴。東方人自古把心靈寄托于自然,在天地之間尋求超越物質的、思想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城市中固然需要具有生態屬性的自然,但也需要具備精神屬性、社會屬性的自然。
二、開放社區融于城市。社區即城市,社區需引入社區服務、教育、共享、人文、商業等不同業態。各有特色的社區可以讓城市更加豐富。
三、豐富的空間,宜人的尺度。聚落、縫隙、留白是社區里最迷人的個性。我們應該鼓勵打破住宅千篇一律的兵營式布局,允許多樣化的尺度和空間融合到社區中。
四、陽光權。陽光面前,人人平等。陽光是人居住的權利。
五、預留彈性發展空間。提倡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需提供足夠空間供社區未來的更新和發展。
六、以個性理解社會性。社會由個人組成,因此社會本身就是多元、豐富、復雜的組成體。讓空間服務于人性就必須意識到個體的豐富。
七、空間綠化率。高密度社區中,空間綠化應被鼓勵、甚至被要求。
八、樸素美學。撕下身份標簽,讓居住回歸生活。
中國的住宅,特別是社會住宅,不僅應該解決“居者有其屋”,更應該回答“理想的居住是什么”這個問題。如何讓人們感到家的歸屬感?社區精神是什么?人們之間如何平等的相處?公共空間的自由和管理?……這都是可以通過設計去回答的問題。基于以上的思考,MAD提出的新住宅的設計規劃。
開放街區
打開社區圍墻,引入城市道路。12棟住宅樓分成六個組團,一個大地塊被拆分成六個小街區。首層臨街空間作為生活服務配套,將引入便利店、咖啡店、餐廳、幼兒園、便民診所、書店、養老機構等一系列豐富的功能,社區生活融入城市,城市尺度更加宜人。
立體社區
首層功能還給城市后,MAD將二層留給社區居民內部使用,形成一系列立體的屋頂綠化,一條環形跑步道將六個街區再重新環抱成一個整體,變成一個巨大的公園,串聯著健身房、羽毛球場、兒童游樂場、生態農場、社區服務中心等多種面向住戶的社區功能。
漂浮花園
除了二層“飄浮”公園外,MAD在首層、建筑各個錯層、半開放灰空間以及屋頂都留有不同尺度的景觀,在城市中心較高密度的保障性住房的設計中,也保證綠化率達到47%,讓在這里居住的人們能享受更舒適的生活,更加貼近自然。
陽光權
在較高容積率同時戶型較小的前提下,盡可能使每個房間滿足東西南各向的日照,設計采用三岔式的樓型,將走廊設置在北邊,保證每家每戶都有陽光照射,同時走廊也提供了保暖功能。
山形圍合
建筑平面呈Y字形,且頂層退臺式的設計讓建筑群形成高低錯落的“山”形。樓與樓的連接組成一團團半圍合式空間,宜人的尺度為空間帶來了家的親切感及歸屬感。建筑簡潔的白色立面、起伏的山形屋頂豐富了城市天際線。
戶型設計
百子灣公租房主要有40平方米、50平方米、60平方米三種面積的六種裝配式戶型、四種超低能耗戶型。室內采用輕質涂裝板作為分隔墻體,便于檢修,也為之后裝修改造提供便利。
產業化 & 環保節能
百子灣公租房項目達到了80%以上的產業化生產,建筑結構單元、室內采用裝配式裝修體系,皆為工廠預制,高效環保。建筑模塊都是工廠做好,再運輸到項目基地安置,減少工地施工帶來的污染。裝配式建造可以降低造價,并提高住宅建設質量。
社區內有兩棟示范性超低能耗建筑(又被稱為“ 被動式住宅”)。此類住宅采暖制冷能耗低,建筑節能率達到90%以上。建筑室內溫濕度適宜,具有良好的氣密性和隔聲效果;高效的熱回收新風系統設計,同時提升室內的空氣品質。
參與百子灣公租房的設計引發MAD更深入思考中國居住問題。馬巖松認為,“無論是一個這樣的住宅社區,還是城市中的大劇院、美術館,項目的成功最后還是要落到對人的關懷。”
中國的現代住宅區規劃始于50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受到了蘇聯“微型住區”的影響,尺度大且封閉的“單位大院”成為了中國城市居住的基本形式,大院的模式也延續到了今天。隨著改革開放,90年代的住宅商品化浪潮推動,住宅成為了批量化生產的定制商品。
中國的住宅目前缺少創新的設計,而傳統的保障房公租房設計更是不斷加深了社會的撕裂。同時,中國的住宅,以其巨大的數量,塑造了我們的城市,和人們的生活。在歐美和日本的住房設計中,大量優秀的建筑師參與其中,很多大師的代表作便是社會住宅。很顯然,我們需要更多的新設計去改變這種現狀。
中國最具有人文精神、最追求設計和個性的建筑師們都應該投身于這場新住宅運動,共同彌合社會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挑戰和完善現有的規范和制度,去塑造理想中的居住模式。
人,本應是居住的最核心。居住關乎生活尊嚴、社會公平。百子灣公租房提出保障房社區融入城市生活的理念,通過立體社區引入街道,同時最大化綠化空間和公共配套,并將樸素美學和人性化的社區空間作為住房精神的核心,是邁向理想居住的一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