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至27日,“共生·引領”(2021)綠色可持續設計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林業大學圓滿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聯合農業農村部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林高校設計藝術聯盟、北京設計學會主辦,得到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林學會、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全國兄弟院校及農林 30 余所高校的大力支持。
本次國際學術論壇邀請到來自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英國布魯奈爾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巴西巴拉那聯邦大學、溫州肯恩大學、日本國立千葉大學、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大學、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古動物館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機構的18位專家學者,共聚云端,探索“綠色可持續”等議題。論壇采用線上直播形式,同時在線觀看人數最高近1萬人,收獲9萬余贊,收視率排到嗶哩嗶哩(b站)社科學習分類直播榜第二位,數萬人共同見證此次國際學術講壇的學術盛宴。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張繼曉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前,生態文明、綠色可持續日益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向和價值遵循。本次論壇以“國際與前沿、融合與創新 、中國與特色”為宗旨,以傳播生態文明與綠色可持續設計為理念與導向,是一次跨學科專業的綠色可持續與設計學的交流與碰撞,會帶來融合與創新的新視點,希望所有與會人員都能通過參與此次學術論壇活動,有所啟發和收獲。
論壇由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科研副院長蘭超教授、教學副院長王瑾副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新教授、鐘芳博士主持。
論壇首日由國內外九位從事設計學理論研究、藝術創作、藝術設計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闡釋了綠色可持續設計的理念。
論壇開篇由來自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的埃佐·曼奇尼(EzioManzini)榮譽教授以《Design for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為題做演講。曼奇尼教授曾擔任米蘭理工大學可持續設計與創新研究所所長、設計學院教授、工業設計博士課程主任、意大利設計博士課程協會主任、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席教授,并先后受聘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美國帕爾森設計學院、日本東北大學、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愛恩霍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學院等,擔任客座教授或科學顧問,同時擔任國際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聯盟主席、歐盟框架計劃可持續增長計劃委員會委員和意大利環境部科學委員會等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是當今世界知名可持續設計研究學者及教育專家。
曼奇尼教授在演講中簡要介紹了一些關于生態文明的概念,提出了兩個設計指導方針,一是構建富有彈性和鄰近性的可持續系統;二是重新編織以協作與關懷為中心的社會結構。他將生態文明設計重新概括為“為親近和關懷而設計”,這包括人與環境的親近,以及對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網絡的關懷。他通過一份50年前在名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會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討論如果我們不改變發展方向地球會發生什么”為出發點,簡要概括了近50年內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變化和重要性,以及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生態日漸惡化的不幸后果。由此,他認為就目前的生態狀況我們需要重新定位我們的行動及它們所基于的世界觀,這種重新定位可以被稱為向生態文明的靠近。曼奇尼教授提出了三種不同的世界觀以及它們對設計的影響:一是人類是地球的主人,地球作為一個礦山和垃圾填埋場受人類支配;二是地球是一艘宇宙飛船,能夠被作為它的飛行員、船員和乘客的人類對其引導、修復、改進;三是地球是一個活的實體,人類是地球實體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在它的中心,因此人類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驅動它。
中央美術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王中教授,以《重新定義公共藝術》為題,分別從公共藝術的中國背景、世界背景以及未來愿景三個方面談論此主題,他指出中國城市發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最大的遺憾是城市沒有靈魂、城市文化缺失。王中教授現任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副主席公共藝術委員會會長、APDF亞太設計師聯盟全球副主席等職,主持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整體規劃與實施。他通過展示地鐵、機場等大量的公共藝術作品案例,來表明公共藝術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公眾參與和城市設計的重要力量。藝術可以定義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性格、歷史、愿望和挑戰可以通過公共藝術和強大的公眾參與來表達和反映出來。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第四支柱,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公共藝術對城市形象、城市創新、經濟旅游、社會融合、改善生活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現階段,無論從建筑、都市規劃或是藝術的角度來看,時代正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公共藝術。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把公共藝術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文化形象塑造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培育著公眾的藝術審美和創新精神,同時帶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發揮出藝術最大的邊際效應。
來自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的法布里齊奧·切斯金(Fabrizio Ceschin)助理教授以《Teaching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 y inHigher ?Education: Frommaterial to socio-technical systeminnovation》為題,對可持續設計如何融入大學設計課程提出了一些見解。首先他通過分析可持續設計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階段,展示了解決不同類型可持續挑戰所采用的不同設計方式,這個范圍是從技術中心到人類中心的建構。其次他對大學中的可持續設計教育提出了建設性的指導意見。總之,法布里齊奧認為,設計在過去幾十年里迅速發展,設計已經被意識到可以解決從物質層面到社會技術系統的不同層面的可持續挑戰;服務于可持續方法的設計項目和所添加的設計都十分重要,將可持續設計整合到其他模塊中,并特意關注設計過程模塊,可持續最終是可以實現的。
天津大學的王鶴教授則以《基于系統論的生態公共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及成果檢驗》為題,向大家分享了生態公共藝術的任務定位與設計原則、貫徹路徑與教學模式、具體實施與教學方法、成果檢驗與案例實施。其中,他總結的八條設計原則,即盡量使用帶有天然生態屬性的材料;不能忽視藝術天然具有的警示功能;力求使用經過實踐檢驗的成熟技術;注重運用設計創新方法彌補局限;多運用模塊化技術,可拓展易復制;引入全壽命期設計理念,關注維護;低預算,低能耗,低社會維護成本;以中國為主要服務目標并兼顧國際使我們對生態公共藝術設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具有指導意義。王鶴教授從設計學的視角出發,借助系統科學理論定義了生態公共藝術的八條設計原則與教學任務的定位,展示了立德樹人、多學科融合教學、賽教融合等多條教學貫徹路徑,進而歸納出了獨特的生態公共藝術教學法,并利用了2021年的代表性的賽事進行了案例分析,在驗證他的教學方法的同時帶來了許多教學與設計啟示。
中央美術學院的費俊教授以《藝術與科技的跨學科語境與實踐》為題,分析了科技對藝術與設計實踐帶來的四個方面的影響,分別為創作價值的變化:由美學價值變為倫理價值;創作場域的變化:由物理現實變為混合現實;創作方式的變化:由工作室變為實驗室;創作輸出的變化:由圖像/實物變為系統/算法。并通過一系列的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案例,展現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創新,既賦予了科技倫理考量,同時也幫助科技發現創新應用場景,傳達出藝術的價值絕不止是美學價值,其中更承載對社會、對環境、對文化等多方面的批判性思考。
來自巴西巴拉那聯邦大學的阿奎納多·桑托斯(Aguinaldo dosSantos)教授演講題目是《From Anthropocentric to BiocentricDesign》,開篇介紹了他過去幾年的主要研究項目,“關于可持續性設計的問題是系統行為設計的問題”、“可持續原型服務系統”、“分布式經濟”等,使我們了解到其大致的研究方向。演講中,桑托斯教授通過分享他參與的可持續設計的案例,介紹了可持續設計的主要階段,從而引出了他未來的研究計劃,并提出了可持續設計是否應該修改一下它的定義,把除人類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生命及他們的后代包含進來,不僅要以人類為中心,也可以嘗試以其他生物為中心,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鐘芳博士以《生命周期視角下的可持續產品服務體系設計》為題,主要從“產品服務體系的定義與背景”“從產品生命周期來理解產品服務體系”“產品服務體系的常規運用:使用與維護環節(售后服務)”“產品服務體系與新經濟模式:租賃與平臺經濟”“銷售過程中的產品服務體系”“產品服務體系向前延伸:個性化定制與分布式制造”“產品服務體系向后延伸:再利用、回收與處理”“數字時代的產品服務體系”八個方面介紹了產品服務體系的基本內容。并通過分析一些常見的、新興的且與可持續設計緊密相關的案例,來表明調動系統資源對服務體系設計的重要意義和設計對高效的服務系統實現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人力密集型的服務成本較高,難以通過市場化營利”、“服務系統的設計,需要調動系統資源”、“高效的服務系統可以通過設計實現”、“以環境可持續為目標,通過政策推動服務系統的建立是必經之路”的四個反思,來引發我們對未來可持續產品服務體系設計的思考。
韓國延世大學的白俊相助理教授以《A sociotechnical approachto sustainable service design》為題,介紹了一種設計可持續協作服務的社會技術方法,這種方法利用協作者的社會網絡和他們產生的社會創新之間的良性循環,作為診斷和設計可持續服務的理論框架。他通過分享三個案例研究來講解“設計可持續協作服務的社會技術方法”,這種方法旨在定位設計目標,開展設計策略,以促進社區修復和社區協作等關系的質量,并借助網絡分析評估這些質量,通過合作性設計過程形成服務目標。借助合作服務,通過社會經濟活動對社會生產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從而維持和加強社會關系。通過將社會貢獻與環境問題結合起來,合作服務還能對生態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
溫州肯恩大學的毛立(Maurizio Vrenna)助理教授分享的題目為《A Systemic Approach to Design》,是關于一種新的設計思想、新的設計方法和系統的設計方法的演講。他通過“什么是設計?”的問題開始,引出了多種設計方法和設計的呈現形式,并指出這一難題的答案將會不斷變化并始終處于辯論狀態。毛立教授通過笛卡爾線性觀點引出了他對設計的看法:設計是以有限的方式進行的,針對問題的各個部分,而不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在他看來,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既是環境方面的概念也是經濟學方面的概念,可持續性同時也指社會可持續性、文化可持續性。因此,工業設計的定義也發生了變化,即“工業設計是一個戰略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推動創新,促使商業成功,并通過創新的產品、系統、服務和體驗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同時,可持續性地方法也發生了變化,不僅體現在產品層面,也體現在產品服務系統層面。他認為系統設計方法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重要方法,整體遠遠大于部分的簡單相加。
論壇次日邀請了九位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以更廣闊的學科視域為大家帶來他們對生態文明、綠色設計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
來自北京大學的張頤武教授的演講題目是《低碳文化與創意設計》。他以廣闊的視角闡述了低碳文化的全球性、長期性和重要性,以及對藝術、文化、社會、設計等產生的深遠影響。碳問題已是環境問題的中心,藝術創造離不開對環境的考量。而藝術設計又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設計中關注碳排放至關重要,將減排理念融入設計理念中,置于藝術創造的核心中是勢在必行。張頤武教授對低碳生活、低碳文化作出了深入的闡述,讓我們了解到現階段低碳生活理念已經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會逐漸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他提到,低碳理念要回歸傳統、回歸社區、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這些觀點為將來可持續設計的發展帶來了啟發。
來自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龍文軍研究員以《鄉村多元價值與可持續發展》為題,對鄉村的價值、鄉村任務以及設計在鄉村多元價值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闡釋。他在鄉村價值模塊中指出,鄉村的多元價值主要表現在鄉村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生活價值和文化價值四個方面。在鄉村任務模塊中指出了鄉村建設的兩大任務:一是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包括創響知名農業品牌等;二是做精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需要做好保護生態資源和鄉土文化、發掘生態涵養產品、培育鄉村文化產品、打造鄉村休閑體驗產品、提升鄉村休閑旅游水平、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三是做活做新農村電商。而這三大任務高質量的完成離不開藝術設計的幫扶。由此,龍研究員指出了設計在鄉村多元價值中的作用:以文化創意促進文化傳承、賦能產業發展、增進鄉愁情感和引領宜居宜業鄉村建設。在我國的“十四五規劃”中,鄉村振興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現階段國內可持續設計關注的重要領域,龍研究院的演講為我們的相關設計提供了更為深入和精準的政策參考。
香港理工大學的梁町助理教授以《文化、可持續與循環設計》為題,從存在、地域、時間、空間及聚合演化五個角度為我們介紹了文化的本質。在“存在”角度,文化被比作有機生物,只有在有機的環境中文化生命才可以生長;在“地域”的角度,文化在不同的地域里會造成不同形式的習慣行為;在“時間”的角度,文化分為歷時性文化,即傳統文化和共時性文化;在“空間”的角度,文化具有多個層面,如有形物質層面、行為制度層面、意識形態層面等,它可以被客觀地加以仔細地分析,但其也是一種主觀意識的存在;在“聚合演化”的角度,聚合是文化是集體對形式、目的和意義緩慢學習的過程,學習價值觀、形成意義并創造方向感,而演化是指文化會被以藝術和探索的形式進行經驗測試,從而為可能的發現提供新的觀察和比較。另外,梁町教授在演講中強調了文化作為可持續發展中主要支柱的重要性。他以獨特的視角提出了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如何使文化設計介入到社區生活中來,從而促進文化福祉和可持續性的發展。
北京林業大學的林震教授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綠色設計:智慧、制度和治理》為題,基于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設計要求、生態智慧是綠色設計的靈魂、綠色設計制度驅動和保障、推進綠色設計的治理現代化四個方面,為我們分享了新時代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建議以及相關政策指導與推進。從經濟到社會,從生產到生活,從物質到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體現出對生態化、綠色化的需要,新時代建設也對綠色設計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并提出了新時代的綠色設計需要融合古今中外的生態智慧和師法自然的治理之道,來促進人與生態和諧發展,加深了我們對于生態文明的多層次理解。
湖南大學的張軍副教授以《生態文明視域下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演進與轉型思考》為題,從生態理念與生態文明、可持續設計的演進以及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可持續設計演進三方面進行分析。他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分析了可持續設計的轉型趨勢和創新設計的需求,并為構建中國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可持續設計發展思路和轉型方案不斷努力。他通過介紹其所研究的生態設計模塊的組成及內容加深了我們對可持續設計發展的理解。最后,張軍副教授提出了在“三新“階段我國生態設計的主要任務,即面向能源結構調整的生態系統創新設計、面向后疫情時代集聚空間的綠色協同設計、面向消費模式轉型的可持續產品與服務系統。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劉新教授以《可持續設計的當下反思》為題,從可持續的語境、模式、概念、視角、方法、方式、評估、態度等八個方面解讀了其對可持續發展的獨特見解。在可持續的語境中,可持續性并非是一個新問題,而是從空曠世界時代人與環境之間的沖突轉變到擁擠世界時代的同一沖突;在可持續的模式中,人與自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要以人的延續與發展為目標;可持續設計的概念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一切設計活動,包括研究、教育、實踐等;可持續設計的視角應融匯東西方智慧的結晶:立足本土、兼容并蓄、文化推動;可持續設計的方法在今天僅靠技術改進、產品或服務創新等方式是難以應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因此需要整合性的系統設計方案;可持續設計的方式需要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并作為各方利益的協調人與集體共創;在可持續的評估上,在設計中不存在絕對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在對待可持續的態度上,可持續設計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過程,可持續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正處于演化與被定義的過程中。在演講中,劉新教授展示了現階段可持續設計面臨的挑戰和系統性的問題,未來的發展目標與趨勢。可持續設計是一個不斷變化與發展的論題,是需要各個學科、各個領域融合發展,同時是一個需要全世界共同學習與合作的過程。
日本國立千葉大學的章俊華教授以《“借”的考量》為題,對比了景觀設計中,日本的“造”為歸納的過程,而中國的“造”,“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是演釋的過程。通過案例進行分析展現了園林設計中對“借”的考量,即沒有刻意的表現,沒有夸張的形體設置,沒有標新立異的追求,只有對建筑、形式和空間的延續,進而引出了可持續性與“借”的設計之間的聯系,并從其獨特的東方視角向我們傳遞了如何設計。
來自中國古動物館的王原館長以《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為題,介紹了脊椎動物在五億年來漫長演化過程中,經歷了九大關鍵演化轉折以及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同時也向我們剖開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發生的事實,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的索取已對地球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人類必須學會自省,學會如何與地球上的眾生共享適宜的生存環境。人類在地球上的誕生是超級小概率的事件,人類的出現既偉大又渺小,而人類的演化也并未結束,人類最終去向哪里取決于我們此時此刻如何行動。王館長的演講讓我們對自然、對生命更加敬畏,讓我們對自身行為產生更加深刻的反思,去追溯可持續設計更為根本的設計思考。
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的佩利西奧(Pier Paolo Peruccio)副教授以《Desig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為題,提出了“如何設計一個更持續的世界”的問題。他指出,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充滿巨大挑戰和變革的時代,我們被要求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重塑人類的行為和習慣。生態加速惡化讓我們不得不著手建設可持續且富有彈性的社區,為了密切人與生態的關系,我們必須重新組織人類系統的結構、運行和關系。實現從基于競爭和持續增長邏輯的方法,到基于協作、意識和對質量價值的重新發現的系統性愿景的轉變。
為期兩天的《“共生·引領”綠色可持續設計國際學術論壇》落下帷幕,我們聆聽了來自意大利、英國、日本、韓國、巴西等7位外國專家和11位國內專家所作的精彩學術報告。這些專家分別從藝術設計、文藝、美術、社會、生態、農業、古生物、建筑、社會服務、可持續、媒體交互等不同學科與專業領域的視角,探討了可持續設計的理念,為我們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讓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在地球億萬年的演化史中如白駒過隙,而人類對于地球的探索、改變又是那么無可替代。當下新冠疫情的發展,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藝術與科學、社會發展與設計該何去何從?沒有哪一門學科可以獨立存在和發展,地球作為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如同一個巨大的生態網絡,人與自然如何能和諧共處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正是我們此次論壇所要探求的答案。這是一次跨學科專業的綠色可持續與設計學的交流與碰撞,會帶來融合與創新的新視點,展示在不同學科背景下對綠色可持續與設計的態度和新探索,并梳理出綠色可持續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脈絡,顯示了不同學科專業的探索與思考及對設計學科的啟迪,并探尋中國語境下的綠色可持續設計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學科路徑。學術報告在多學科交融的視域之下,深入剖析了綠色可持續設計在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新的可能,引人深思。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在我國“十四五”規劃中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目前國內可持續設計重點涉及的領域。在生態文明、綠色可持續日益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向和價值遵循的背景下,還需將綠色可持續設計國際學術論壇定期且持續舉辦,使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在探尋中國語境下的綠色可持續設計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