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濤
今年楊浦區四平社區以“走走坐坐”為主題參與2021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展覽。本人作為策展人參與了其中很多項目的設計,比如從地面探出大眼睛的熊貓滑梯等,通過公共藝術裝置擴展了小社區里的想象空間。在提升社區品質的同時,四平社區特別注重居民在社區的參與性,比如,“詩歌單行道”的策劃團隊訪問了10多位居住在四平社區的居民。經訪談后將他們的故事和感受等梳理成詩歌,在晚18:00至凌晨1:00將這些詩歌用燈光文字打在路面上。在四平社區,我們希望打造一個15分鐘社區生活圈,而這個打造的過程離不開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
當設計師面向多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時,往往需要與更加復雜、更加多元的角色協同合作。那么究竟什么是參與式設計?什么是協同設計?如何有效地讓多元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近年來這些問題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探討,本文將對《協同設計思維與方法》一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評述。
一、對協同設計概念進行了梳理
《協同設計思維與方法》一書的作者首先對協同設計的概念進行了對比分析。基于對“設計”與“創新”的界定和對比分析,給出了協同設計與協同創新的對比。“設計”的概念可以引用西蒙(HerbertSimon)的定義:設計是一個改變現狀達到更好狀態的行為。“創新”可以使用約瑟夫·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所指出的,創新的根本是經濟發展。把發明或新技術在生產中首次應用,在生產體系中引入一種由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產生的新組合稱為創新。之后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Peter F.Drucker)把創新引入管理領域,他認為創新具有經濟屬性而不是技術屬性,所以創新所關注的對象也從技術向管理、社會等領域進行擴展。《協同設計思維與方法》的作者在書中將“創新”理解為賦予資源在社會體系中新的經濟或社會價值的行為。從概念來看,設計是實現創新的一種潛在驅動力。
“協同創新”是伴隨企業創新模式的發展而出現的。徹斯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將企業創新的模式分為“封閉式創新”和“開放式創新”兩種,其中開放式創新打破了企業的邊界,企業開始與企業之外的資源進行合作。然而,“協同設計”是伴隨企業內部創新過程模式的發展而出現的。羅斯韋爾(Rothwell)提出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出現了一種一體化創新過程模式,不再是職能部門之間接替式的工作,而是同步工作。
之后作者對“參與式設計”與“協同設計”進行了對比分析。參與式設計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在一次為工人工作環境的設計中,邀請了工人參與設計。參與式設計在產生之初具有較多的民主色彩。協同設計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產品研發過程中對用戶的重視,因此從產生背景看參與式設計具有較多的民主色彩;而協同設計具有較多的商業色彩。協同設計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參與式設計。
最終,作者對書中所指的協同設計給出了判斷的標準。第一,是否強調合作。第二,是否有非設計人員參與產品開發的前期研究。第三,非設計人員是否提出設計創意。
二、對協同設計溝通開展了研究
作者在給出“協同設計”的概念后,進行了協同設計中溝通方法的研究。這部分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明確了協同設計中的溝通瓶頸;第二,對已有的、與用戶協同設計的溝通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其突破溝通瓶頸的原因;第三,將其擴展到與非用戶的利益相關者的溝通中,最終提出了協同設計的溝通方法。
首先,作者基于多個協同設計實踐項目,總結了其中的溝通瓶頸,即:不可跨越的個體差異。其他學者也對此現象有過表述,比如莉茲(Liz Sanders)認為體驗是一個主觀的經歷,其中包括了體驗者過去的經歷和未來預期。再比如杜威指出,如果兩個人能夠很好地相互理解,是因為兩個人有共同的經歷。然而我們無法讓一個人與他人擁有完全相同的經歷,不可跨越的個體差異形成了溝通中難以突破的瓶頸。
其次,作者對已有的與用戶協同設計的溝通方法(包括設計探測和生成式設計研究)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方法的特征,即:交替式的模型化媒介。然后從設計過程的特點入手,對交替式模型化媒介可以有助于突破溝通瓶頸的原因進行分析。瑪馳(March)認為,設計思維的推理方式是一種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推理方式,它是一種包括了歸納(Inductive)推理和演繹(Deductive)推理的溯因(Aducative)推理方式。在這種推理方式中,會存在問題和答案的“共同進化”。作者引用多斯特(Dorst)的描述,將這個過程描述為:設計師從探索一對問題(P)和解決方案(S)的組合(PS)開始,發現、意識到一個部分結構化的問題[P(P+1)],這個部分結構化的問題會促使一個部分結構化的解決方案[S(t+1)],基于這個解決方案,又將得到一個部分結構化的問題[P(P+2)],直到找到一對滿意的問題與方案的組合。由于交替式模型化媒介的使用,促進了設計師與用戶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和對解決方案的共同思考,促進了從信息傳達到方案共建的轉化。
最后,作者基于交替式模型化媒介突破溝通瓶頸的原因分析,構建出單次單方案式和單次多方案式的協同設計溝通方法。
三、對協同設計角色給予了討論
在協同設計中,設計師的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設計師需要具備給出最終設計方案的職責之外,還需要具備推動多方利益相關者協同合作的職責。此外,設計師需要具備幫助非設計師提高敏感性的能力,需要對提升敏感性進行有意識的訓練。
總結
《協同設計思維與方法》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協同設計與相關的概念進行了梳理,這部分有助于推動對協同設計的理解與研究。第二部分通過層層遞進,找到了突破協同設計溝通瓶頸的原因,并構建了協同設計溝通方法。這部分研究內容為協同設計及協同創新中的溝通問題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第三部分對協同設計中設計師角色進行了討論,為設計教育的設計提供了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