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紅,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數字影像創意委員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專家,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重點項目和教改課題,論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編,多項成果獲省級以上學術和教學獎勵。主要研究領域:藝術哲學、數字媒體和虛擬現實新聞。
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形成了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藝等多學科協調并進的發展特色。在“大設計”理念下,哈工大設計學一級學科下已建成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創意設計(輔修)、工業設計5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哈工大設計學涵蓋了工學和藝術學兩個門類,課程設置具有一定的特色,培養體系較為完備,具備文科與理工科專業交叉融合的基礎。軟科2021中國大學專業排名,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和環境設計專業入選A+專業。
時值哈工大百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充分肯定了哈工大的精神傳統和辦學成績。學校確立的“厚基礎、強實踐、嚴過程、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具有國際視野、引領未來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正是對哈工大精神和辦學特色的凝煉。(蘇明明,楊華靖,沈毅,許志武,伊倩,孟曉輝.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J]. 科教文匯,2019(2):50-51.)
回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挫擊全球經濟。全球經濟發展因各區域的防疫管控而降速至谷底,但數字產業經濟及相關行業等領域卻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強動力和新動能。事實上早在2015年數字經濟概念就被提出,而借由此次疫情,5G網絡、物聯網、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及大數據等數字產業領域收獲了更多的青睞和資本注入,促使其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快速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設計學科應如何存在?未來設計的發展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走好走穩自己的路?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融思維”是源于互聯網+語境下的一種思維模式,體現了多領域的橫跨、多地域的融匯和多階層的破壁,促使各行各業和多種文化元素的碰撞與對話,進而尋求共同的合作點和發力點,產生更有深度和廣泛的“融”反應。在設計學科建設改革和未來設計發展方向上,我們不妨嘗試借助這樣一種“融思維”,即各個學科的建設要從過去“分而治之”的認知轉變為“合而御之”的思想,將整體配合大于單科教育的功效充分發揮出來。
一、統觀:“融”思維是未來設計發展的必然
工業生產的早期社會,各行業面臨的生產問題相對單一且線性,社會運行和發展需要的是可以在各個領域生產線上完成單一工作的“專才”。因此,教育培養方式也是以細分的學科來完成對學生的教育。但如今我們已進入后工業時代,還面臨著后疫情時代,各行業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轉變使細分教育的弊端逐漸顯現,傳統分科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面對更加復雜且多元的問題時顯現出一種困惑和乏力,“專才”已經不能夠適應現行業不斷地升級和革新。
同時,技術的革新帶來藝術創作方式的升級,在傳統的設計學科建設中,我們的學生最終呈現的作品內容多為實體性的、具象化的,如一些繪畫雕塑、建筑形體、園林風景、家具造型和產品結構等。但在數字產業經濟時代,未來的設計將會涌現很多非實體性的內容,更加走向數字化、抽象化和交互化。如經營方、傳播者和接受者共同創造內容的B站社區、知乎社區、豆瓣、抖音、快手等兼具信息傳播和社交多重功能的軟件。虛擬現實技術進入數字媒體藝術領域催生了虛擬現實藝術的興起,各類虛擬現實藝術作品在各數字科技展覽會和YouTube、優酷等國內外媒體平臺層出不窮。VR和AR技術拓展了創作者的想象空間,豐富了觀眾的觀看體驗,科技的烙印促使新媒體設計在互聯網時代得以穩步發展并走向繁榮。(焦博. 淺析虛擬現實對動畫藝術創作的影響[J]. 藝術評鑒,2020(22):177-179.)各類藝術展覽也在VR和AR技術的助力下呈現新的視覺效果,并配合各種VR、AR輔助設備帶給用戶最新的使用體驗。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平面投射的方式會取代實體手機,成移動終端的最新形態。屆時我們的投射方式、界面形式等又會有無法預想的變化。
不難看出,現在社會發展變化的速度、新型的行業領域的出現頻率、熱門產品或經濟類型的增長爆點已經遠超高校目前的教育改革速度。“舊專業”無法匹配“新行業”的困局已悄然出現。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的大融合更亟需設計學科建設為之做出改變。
二、求思:“融”思維與未來設計學科的聯合
MIT媒體實驗室主席尼葛洛龐帝在其著作中表述,電子信息的比特(Bit)將會成為人類社會不可再分的基本,以信息社會的DNA形式構筑全球,與此同時,人類社會將進入“后信息化時代”。(尼葛洛龐帝. 數字化生存[M]. 胡泳,范海燕,譯. 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從娛樂休閑到交友戀愛,從工作會議到學習課堂,很多人的吃穿住用行已全然離不開互聯網這一媒介。“一網打通全世界”的社會常態下“數字消費行為”亦成為大勢所趨。借助信息革命成果,數字產業經濟正向縱深發展,科學技術和設計學科在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將“融”思維在設計學科的應用是兼具歷史性和時代性的。歷史性體現在它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的產物,在某個階段出現又會隨著歷史的前行而不斷演化;時代性表現在它是在社會運行、經濟發展和人文變遷的階段必然,與周圍環境不斷的發生著信息的交換與融合。而如何將“融”思維與未來設計學科建設的聯合,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思路:
其一,新文科建設的“融”匯。我們可以看到,數字產業中科學技術與設計學科的碰撞催生了對復合型知識人才、多學科背景人才和實踐經驗豐富型人才的新需求。但現有的人才儲備,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專業前沿領域人才、既有設計審美能力又了解最新技術的人才并不多,無法完全滿足數字產業發展的需要,這種弊端勢必會限制傳統產業向數字產業的轉型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教指委和各高校共同推動傳統專業向實現社會當前運行的需求轉型,同時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專業、完善整合跨界的課程設置以及全面發展的育人模式。而在研究課題和學術視野方面,也需要挖掘新觀念和新視角,以課題研究為導向,以多學科領域合作為契機,從而推動新專業的建設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總體來說即為融匯“新文科”之法,使其明“器”之理,最終達“道”之境。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在這里指的就是我們舊有的具體學科分類,它是具體明確的客觀存在;而形而上者謂之道,這里的“道”是跳脫出具體“形”的限制,各學科之間的界限不再明確,所有的設計思維融會貫通,在新的碰撞中迸發出價值升級和產生新的“器”,如整合設計,即為動畫設計、聲音設計、平面設計等學科的融匯產物。
其二,多傳播媒介的“融”洽。傳播媒介不單單是信息傳播的介質和手段,如報紙、收音機、手機、電視和電腦等,也代表著對信息進行采編和內容制作的傳媒組織機構,如報刊社、廣播臺和電視臺等。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多種傳播媒介日趨融合,共創共贏。由此可見,未來設計的發展需要多層次、多方位的變革,以適應多傳播媒介的“融”洽。媒介不只是儲存、傳輸、散布信息的工具,它本身是帶有信息的。(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M].Signet,1969.)如當代新媒體藝術展中以“聲音+燈光+全息投影”的形式營造沉浸式藝術,設計越來越跳脫出傳統創作素材和載體的框架。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平臺、企業和組織將人工智能、計算機算法等運用在信息的采集、分發、分析、生產、接收與互動反饋之中,從而推動信息的傳播效果,這些過程也離不開設計的參與。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更新迭代,日益普及的通訊基站也助力其中,5G時代的高網速和穩定網路將會推動多種傳播媒介的“融”洽,目前最好的實證便是抖音、梨視頻、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媒體平臺,出現了高度擠占傳媒市場的繁榮景象,微信朋友圈的微視頻受歡迎程度也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日漸取代文字、圖片、15秒小視頻等成為用戶記錄日常生活的新寵。
其三,跨社會生態的“融”通。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全面向綠色轉型,提出并鼓勵全社會共同攜手,在綠色規劃、綠色生活和綠色設計等方面下功夫。未來的設計必然繞不開人類資源永續的話題,我們要在設計中回歸理性、冷靜和克制。一方面,可以通過設計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提升生活品質的基礎上來實現耗能的減少,另一方面,在設計中以更少的浪費、更低的成本去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從而推動人-社會-自然生態的平衡、和諧發展,如綠色設計、低碳設計等。此外,基于目前鄉村振興戰略、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國家發展政策,設計和人、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正在被重新認定。如何在滿足人們當代實際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兼具地方傳統風情、人文特色的作品設計,使當地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用設計給當地居民帶去實實在在的價值紅利,是每一個設計者需要認真思考的現實問題。設計學科的培養理念中,不單單要以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和技能技法為目標,更要以增強學生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為方向,使其于助力國家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解決城市擴張帶來的實際問題中成長,形成應對問題時思維上的大格局。
三、尋道:將“融”思維落實于設計學科建設
第一,無界互“融”——跨越學科的交流合作。以哈爾濱工業大學設計學科專業為例,其工業設計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A+學科,是黑龍江省一流建設專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媒體相關專業建設成效顯著。數字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由2007年教育部首批特色本科專業(動漫類)基礎上建設而成,數字媒體創意設計專業則是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戰略新興產業建設需求而開設的新型輔修專業。“技術與藝術并重·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其人才培養特色,其教學培養體系上具有工、理、文、藝相交融、技術與創新相融匯的特點,通過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機械工程、建筑學、戲劇與影視學和藝術設計等課程的融合設置,并在數字娛樂、虛擬現實、互聯網絡、航天軍事及其他工程領域進行數字化交互設計理論與實踐的雙向研究,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數字化技能應用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學生,以適應數字經濟語境下的專業人才需求。目前,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也涵蓋到企業的電子游戲、前后端技術、移動通訊、用戶體驗設計、數字影視、服務流程設計、功能及應用開發、數字出版等多個新興媒體和產品領域。
哈工大設計學未來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工業設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專業基礎寬厚、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卓越設計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招生辦官網)環境設計——培養具備城市規劃的宏觀概念、建筑設計的基礎技能、環境設計的思維能力與創新素養的實踐型設計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官網)數字媒體相關專業——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戰略新興產業建設需求,培養具有優良的品德和執著的信念,具備堅實的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功底和跨學科知識結構,擁有國際化視野、創新精神、良好科學素養和藝術修養、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綜合素質,能夠以數字創意為媒介,帶動產業發展和進步的杰出復合型高端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招生辦官網)
第二,時空共“融”——信息傳播的協同效應。以虛擬現實新聞的研究和設計為例。從虛擬現實新聞來說,它在敘事內容的呈現方面,是一種為受眾提供不同觀看視角的“深層沉浸”的多層次新聞;在敘事表達模式方面,是一種多故事線“網狀并行”的全知視角新聞;在故事情節的真實呈現方面,是一種融入“合理構想”的紀實性新聞;在敘事語言表達方面,是一種“超文本”的多媒介融合新聞;在信息時間和空間的呈現方式方面,是一種“遙在”的沉浸式新聞;在觀眾的收看方式方面,是一種“主動融入”的交互式新聞。
VR內容的“編輯者”因為要創建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和空間從而更像是造夢世界中的“創造家”。VR給觀眾的觀感體驗在影像和游戲兩者雙向發展,它能被視為兩者皆是也兩者皆非的獨立媒介。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這種新聞形式能夠將困在遠處的觀眾“拉近”新聞現場,實現信息全新的傳播。這種借助VR、AR技術、視聽語言設計和文案編排的多領域協作來多維度、多層次呈現傳播內容的方式,是突破并整合傳統媒介的一種典型形式。在未來,這種融合創造,亦可借鑒到舞蹈、雕塑、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之中,不斷催化反應出新的藝術種類。
第三,自然兼“融”——自然生態的人文關懷。未來會有更多的設計愛好者投身到鄉村建設中,也會有更多的設計研究課題聚焦鄉村發展問題,為消除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更多行有成效的解決方案。也會有更多設計者的注意力投放到綠色、可持續和低碳設計之中,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和構建自然生態共同體攜手出謀劃策。在未來,設計不再只是解決單一問題的手段,也不再只被用來提升某一產品的附加價值,它將成為解決更為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政治等綜合問題的新抓手。
結語
以“融”思維思考未來設計,一方面要借力“新文科”的發展規劃統而觀之,堅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促進新文科專業和科技的交叉融合,以實現學“器”而達“道”的目標;另一方面更要在用設計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過程中,使個人理念與國家、國際的思想格局相通融,使個性審美和人文情懷、自然生態相兼融。在大變革的時代,愿我們共同攜手,讓設計學科走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