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元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高級工業設計師。九三學社廣東輕工學院支社主委,兼任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產品設計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科技設計分會理事長、廣東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粵港澳數字創意職業教育產教聯盟理事長。
本人先后獲得“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東設計70人”“中國輕工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中國工業設計十佳教育工作者”“廣東省勞動模范”、廣東省第五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二等獎”、廣東省高校工業設計教師創新大賽“金尺至尊獎”“廣東省十大工業設計師”和“領航100”廣東億元企業實力提升計劃青年工業設計特派員等榮譽。
主持中國特色高水平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群、教育部高職教育產品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標準制定、國家職業教育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資源庫、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產品設計》等多項國家級項目的建設工作;主編的《產品項目設計》教材獲“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產品設計(第二版)》獲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主導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工學商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主持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現代服務制造領域重點專業建設項目“桂元龍工業設計名師工作室”、廣東高校省級重點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數字創意產教融合實踐教學示范平臺”以及廣東省教科文衛工會“桂元龍勞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的建設。
《設計》桂元龍
《設計》:2019年,“雙高計劃”開啟了高職院校發展的新階段,請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就以上內容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對“雙高計劃”的理解和分析。
桂元龍:職業教育的辦學就是服務產業發展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肩負為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經過近三十年的飛速發展,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數量已經接近1500所,每年向社會輸送畢業生接近500萬人,高職畢業生成為支撐中國制造成為世界第二的有生力量。面對“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帶來的巨變,在技術迅速迭代的過程中,社會實踐已經跑在了院校教育的前頭,區域產業經濟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訴求持續更新,專業復合化水平和多元化能力高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成為制約“中國制造”轉型“中國創造”的核心問題,教育現代化成為國家的頭等大事,職業教育的類型化發展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的關鍵。
在這個背景下,國務院于2019年初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出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簡稱“雙高計劃”),隨后教育部及相關部委出臺《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可想“雙高計劃”的意義與重要性不言而喻,“雙高計劃”是我國高職教育迎來的一次歷史性發展機遇,說“雙高計劃”開啟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時代一點都不過分。“雙高計劃”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核心是加強黨的建設,是工作的出發點;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高水平專業群和高水平雙師隊伍是建設任務;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務發展水平、學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國際化水平是工作目標。
本次“雙高計劃”在體系構建上面臨“橫向融通”與“縱向貫通”兩大課題。橫向融通包含很多方面的融通,其核心是要加強產教之間的融通。產教深度融合開展專業群建設,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專業群內涵建設的新訴求為契機,依據產業發展內在邏輯,將專業群課程體系與產業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技術技能融入專業群的教育教學過程,創新復合型、多元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提升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人才的供給能力,和智力支撐力度的有效路徑。縱向貫通是指職業教育類型內部,中職、職教專科、職教本科和職教研究生教育之間的貫通。國家正在擬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高等職業教育也將從法律意義上變更為職業高等教育,這將從法律層面明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暢通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通道。預示著,現在“雙高計劃”所推動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也要為今后培養包括專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層次的人才做好準備。
《設計》:請您介紹下所在的高校專業建設的特點和規劃。
桂元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創建于1933年,有著近90年的職教歷史,歷經中職、高職和本科不同層次辦學,是國家評估與示范建設優質校,目前正在推進“雙高”建設,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見證者,和中國職業教育“輕工模式”的踐行者。學校以“立足大灣區·服務大轉型”為辦學定位,“設計輕工、制造輕工、服務輕工”特色鮮明,緊密結合產業發展實施人才培養,目前有近70個專業面向社會招生,學校目前有中職在校生11,000多人,職教專科在校生規模有22,000多人,計劃職教本科生規模5,000人。藝術設計學院是學校重點發展的二級學院,共有11各專業9個方向,職教專科在校生5,200多人,是國內高職藝術設計教育領域規模最大二級學院,學院的產品藝術設計、廣告藝術設計與游戲藝術設計三個專業第三方評價金蘋果排名全國第一。我們圍繞“精設計、懂科技、通商道、厚人文”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運行“產教科聯合·工學商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產教深度融合將真實項目直接融入課堂教學,暢通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學院與大灣區的知名品牌企業騰訊、科大訊飛華南公司、廣東省廣告集團的200多個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和實踐教學基地,以及“灣區廣告產業學院”“許鴻飛國際文化創意學院”“廣東輕工順德珠寶產業學院”“大數據時尚產業學院”等多個產業學院。
作為國家“雙高計劃”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群建設單位,學院將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特點和高端定制時尚產業需求,切實開展創意設計與數字技術相融合人才培養,計劃依照國家“雙高”規劃的總體建設要求,打造數字創意產教融合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高水平雙師隊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強化二級學院治理能力提升學院的校企合作水平、服務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國際化水平,集聚社會力量將“廣輕設計”打造成數字經濟時代,中國特色鮮明、國際有影響力的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品牌。
《設計》:所在地高職教育有怎樣的地域特色?學校有哪些針對性的人才打造規劃?
桂元龍:學校所在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總體而言大灣區產業類型豐富,產業體系完善,產教融合基礎雄厚,改革創新特色鮮明。本地區藝術設計職業教育伴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成長,得到了長足發展,體量和質量兩方面都走在全國的前列,成為國家的職教大省。不計香港和澳門地區的職業教育,僅廣東省就有89所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超過80萬,其中有5所院校進入國家“雙高”校,有5個藝術設計類相關專業群進入國家“雙高”專業群,有70多所院校辦有藝術設計類專業,院校之間、專業之間彼此來往密切,涌現出一批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強校和優勢專業。建立在產教融合基礎上的競和發展是本地區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
2019年以來,地方政府出臺《廣東省建設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等文件,在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指明了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將數字創意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強勁,數字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迫切。為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產品設計領域面臨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和非物質產品帶來的變革,以及數字營銷背景下虛擬展示、線上銷售帶來的沖擊,我們精準對接數字創意產業,組建的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群,開展“創意設計+數字技術”相融合的人才培養,獲得了國家“雙高”專業群立項建設,成為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引領者。
為落實“雙高”專業群建設,打造的“國際數字創意谷”技術技能平臺,是國家生產性實訓基地,廣東省藝術設計公共實訓中心,廣東省數字創意產教融合實踐教學示范平臺,也是我校四個產教科聯合中心之一,我們以平臺為載體實施“產教科聯合·工學商一體”的人才培養。創意谷主要由數字創意智庫中心、輕工·騰訊云育人創新基地和粵港澳智能產品研發基地三大功能模塊組成。智庫中心開展技術咨詢,育人創新基地開展技術協同開發和創新人才培養,產品研發基地開展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從榜樣傳承與價值成就、人才輸出與市場檢驗、成果共享與技術引領等三個方面,相互支持和促進,合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技術技能平臺。
《設計》:當前社會對技術型人才在知識儲備、技術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要求?
桂元龍:產業背景決定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從工業1.0發展到工業4.0時代,產業特征也由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逐步轉變為智能化,隨著產業的升級迭代,技術標準、崗位技能、行為規范、運行邏輯、組織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工智能的應用、線上銷售的普及,讓過去不可能的事情成為今天的事實,面對這種變化服務于產業的人才也必然面臨知識、技能的迭代。高等教育里面講的新工科、專業群的建設,就是教育適應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其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建立在工業技術基礎上的知識與能力,面對信息技術的沖擊呈現出強烈的不適應與制約性,教育正在迎接一個知識與能力進行跨界重組,交叉融合的新時代。高職教育藝術設計專業要培養掌握數字經濟新技術,適應數字經濟新業態,對接數字技術新標準,能夠創造新價值的人才,才能滿足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要求。
《設計》:一個國家的發展是社會各階層一起努力的結果,不僅需要思維敏捷的領導者,也需要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員。您認為,技術型人才在中國未來社會發展中應起到怎樣的作用?
桂元龍:社會發展是各階層人才分工協作共同努力的結果,上層精英把握發展的方向,底層精英決定運行的效率與質量。在“中國制造”轉型“中國創造”的當下,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是一股不能忽視的有生力量,掌握新技術、適應新業態、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社會轉型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設計》:“雙高計劃”啟動后,高職設計教育面臨怎樣的挑戰?您所在學院在“三教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桂元龍:“雙高計劃”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屬性,要求高職院校要與行業領先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文化傳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雙高計劃”強化了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屬性,賦予了高職教育類型教育的新內涵和新任務。作為類型教育要強化“職業性”屬性,高職院校必須精準落實自身的辦學定位,創新產教融合,做實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院校治理方面將面臨治理主體、治理模式、治理文化、運行機制等諸多方面的挑戰。“雙高計劃”明確要求“雙高校”要“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教改革”為主體的內涵建設是檢驗“雙高校”建設的關鍵,如何有計劃、有目標地推動高職院校專業群辦學水平、產教融合深度、社會服務能力等走向國際先進水平,探索形成一條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實現與國際社會共享中國職業教育模式、標準和資源,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新挑戰。
作為走在全國前列的藝術設計高職教育,開展項目制課程教學,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是我們落實教法改革的主要內容。學院目前已建成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全覆蓋的教學資源庫,其中由我院牽頭聯合國內40多家優質院校、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共同建設的國家職業教育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學資源庫,目前注冊用戶已超過110, 000人,共開設職教云課程1, 300多門,被全國1,000多所學校的5,000多名教師用來開展混合式教學工作。
因為有粵港澳大灣區“雙區驅動”政策與經濟建設的先行優勢,在與市場緊密互動的過程中,主動開展教學改革抓教材建設成為我院的傳統,更是落實“三教改革”鞏固教學改革成果的載體。到目前為止,2002年至今,我院教師共編寫出版教材131本,被國內高職院校所普遍采用。 其中入選“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有9本,入選“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有8本,中國輕工“十三五”規劃教材3本。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雙高計劃”與落實“三教改革”的關鍵,學院對此高度重視,主要采取內培外引的方式來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求在職教師到企業參與深度的社會實踐,提倡并鼓勵年輕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制定政策激勵教師申請縱向課題和開展橫向的社會服務合作,以此促進教師實踐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面向社會跨學科引進行業領軍人才、博士、海外留學生等充實隊伍,優化師資結構,近五年,我們共引進了近50名新人,壯大我們的專任教師隊伍。
為滿足“雙高計劃”職業教育類型辦學發展的需要,探索產教科相融合的師資隊伍構建,學校進行了體制機制創新,學院依據“ 國際數字創意谷”技術技能平臺打造,和“產教科聯合·工學商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通過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科技設計分會、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數字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等渠道,形成了以“ 國際數字創意智庫”為引領,打造以國家級名師、國際設計大師、行業領軍人才等組成的“ 跨界混編”國際化高水平師資隊伍,依照1:1:1的比例,組建“三導師”教學創新團隊,運行“工學商一體化”項目制課程,圍繞數字創意產品、鄉村振興等項目開展社會化服務,實施“創意設計+ 數字技術”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共建研發中心的方式,實現人才和資源的優勢互補,提升整體的社會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