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霞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老師作為小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加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是教學管理當中的重要內容,是小學教育工作當中的重頭戲。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該文則是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4-6年級是學生學學習生涯當中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個性化思維在不斷發展,但是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對于善惡美丑的辨別不夠全面。因此,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尤為關鍵。另外,就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而言,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弊端。各方教育主體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不夠深刻,沒有將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實處。且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力度不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心理教育事業的發展進度和效果。由此可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形勢嚴峻,所接受的挑戰艱巨。在這一背景之下,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當前小學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主要方向。
一、提升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作為班級的領導者、管理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班主任和各個學科老師肩負著一定的育人責任。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礎之上,班主任和學科老師應該將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推動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深入開展的前天他。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直接影響教學結果。
因此,學校方面應該著重關注對于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專業培訓,提升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比如學校可以積極舉辦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的專題講座,邀請客座教授對小學生當前存在的較突出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講解,給老師傳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另外,學校方面可以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較有經驗的老師組織經驗交流會,以典型情況作為案例,加強和其他老師的探討、交流。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形式,整體提升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質。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老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往往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獨立教學。這一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比較片面、淺薄,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之下,在小學教育發展的過程當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教學活動有機銜接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學各個基礎學科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素養、人文精神等,是老師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中,應該有效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教學過程當中的各個環節,加強與基于學科的融合,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多個層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學生的領悟,深化學生的認知。
比如,在數學學習當中,老師通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美術學科當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在體育教學當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三、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積極的環境能夠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情緒。因此,在校園教育當中,應該從多個方面著手構建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引導,從而使得學生在良好的氛圍當中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在積極情緒的引導之下養成積極向上的態度,與他人和諧相處、與校園和諧相處的良好心態。
比如學校方面可以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校園建設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沉浸式的感受寬松、自由、和諧的校園氛圍。另外,學校方面應該注重校園宣傳櫥窗的建設,通過張貼名人、名畫、名言,懸掛校風、校訓,展示書法、繪畫等內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設幽靜、淳樸、典雅的氣氛,讓學生在感受美、體驗美、思考美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提升文化修養、人文素養、道德素養,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四、注重家校聯合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當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缺一不可,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以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當中,注重家校聯合教育至關重要。老師和家長應該學會和學生做朋友,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朋友的身份實現民主、平等的對話。另外,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各大平臺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學生情緒的引導和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五、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從提升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創設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注重家鄉聯合教育等方面著手。
參考文獻
[1]吳秀鳳.新時期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考試與評價,2021(02):112.
[2]武慧琴.核心素養視角下留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4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