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莫振
摘要:全世界各個民族在其生存的歷史中創造了各自的文化,在對各自文化的享受與傳承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概念和藝術傳統,這更是民族文化之所以被稱之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認知點。新技術的出現和媒體的融合使得民族文化的傳承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新媒體也賦予了民族文化以新的廣闊領域去發展和挖掘自己的潛力,引領當代職工民族文化的不斷前行,進而推進職工思政工作的進程。
關鍵詞:新媒體 背景 職工 民族文化 精神 傳承
在當代社會,伴隨著各種新媒體進入普通百姓精神生活領域的文化傳播,其內容日益顯現出的是其多樣性、生活化、大眾化特點,不但傳統文學樣式,新媒體風起云涌改變了受眾對于文化生活的接受模式;而且不少傳統媒體無法完成的傳播內容、比如微播客、游戲、動漫等也在新媒體的獨特傳播作用之下,迅速成為廣大職工非喜愛的文化消遣方式,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傳統的平面媒體、廣播、電視、雜志等載體之外,新媒體平臺正在不斷地沖擊和分流著傳統的媒體市場,毫無疑問,正是依靠著各類新媒體,方才高效完成了職工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進而加強職工思政建設。
一、新媒體對民族文化構建的重要作用
傳統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等,是工業化的成果,同時也是工業現代性最好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它有效地通過信息的傳播混淆甚至取代了知識的生產,最終締造的是一個媒體化生存的社會現實和媒體背后的利益集團所期待的文化現實。
對于媒體的認識,我們發現,當把它置放到了文化和文明的邏輯函數關系中,似乎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的歷史作用和扮演的文化角色,也由此讓其他人增加對媒體、媒介的研究興趣。如今,傳統媒體向基于數字技術的媒介轉型的過程中,從文明話語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文明的轉型過程;從文化話語的角度來看,是媒介這個文明要素重新整合其他要素,進而加速文化變遷,推動文化轉型的過程。研究者看到,新媒介的特性已經逐步透露出來并可以充分體現新媒體在民族文化建構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它作為文明要素的特性,以非凡的兼容并包性把傳統媒體整合到一個平臺上,褪去了媒體的文化之“魅”,使之返璞歸真,回到媒介的本色,同時也促使媒介研究者從媒體的研究向媒介研究轉型;第二,它作為文化系統分支下的一個文化主體的特性,自身有著自己的話語系統——有自己的言語方式、語言規則和話語總體,對于試圖借助新媒體進行文化建構的人,尤其需要用文化和文明邏輯函數關系的視角重新認識媒介,認識媒介從言語、語言到話語的組合結構和作用方式;第三,從思想意識上,深入研究新媒體的特點,之后,會發現,隨著上述邏輯函數關系中主體文化性的覺醒、文化自覺、新媒介素養的培養,基于新媒介的新知識生產的展開,新媒體不僅不是像以前和現在所擔心的那樣如洪水猛獸,而且,綜觀歷史和現實,新媒體還將是實現中國民族文化重建,實現民族文化復興的利器。
二、新媒體環境下職工民族文化精神建設
文化研究既是傳播研究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總體的接駁,也是傳播研究的風帆。可以說,大眾傳播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實踐活動,從20世紀產生開始,就已經牢牢地和政治、經濟、文化綁在一起,一刻也沒有分離。互聯網產生以后,這樣的一個新興媒體所爆發出來的文化影響力,更是從政治理性和學術理性等多個維度被關注。數字技術的應用揭示了新媒體誕生以后,傳統媒體時代文化觀念在新媒體上的延伸的慣性。
在新媒體的傳播作用之下,目前廣大百姓接受較多的新媒體文化產品有:網絡小說、手機小說、手機雜志、網絡詩歌、網絡散文、繪畫藝術、音樂欣賞、游戲、動漫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達到上百種之多;各種專業文化網站更是數不勝數。推動以傳播為動力的民族文化精神傳承,并以新媒體為載體傳播中國民族文化。相比于側重縱向的歷史性傳遞的“傳承”而言,在當代的傳播語境中,側重橫向的共時性傳遞的“傳播”在輻射廣度、時效性、創新性方面更有優勢。因此我們應建立以傳播為動力的民族文化傳承機制,創造民族文化再生的機遇。通過其獨特的文化訴求使觀眾獲得所期冀的文化享受,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只有把準民族文化的定位基點,職工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與職工思政工作才具有永存的價值與意義,也才會使人成為其精神境界的守望者。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基本改變了文化生產的事態,在文化與文明的邏輯函數關系中,文化生產的主體改變了一由以往的利益集團變成了普通的信息消費者;空間改變了由以往個人力量無法改變的地理和生產空間,部分轉向網絡的虛擬空間,自由而開放;媒介改變了由以往的大眾媒體轉向媒介,煥發出以往普通媒介所無法展開的傳播功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知識的生產形式發生急劇的改變。因此,新媒體推動職工民族文化精神建設、推動職工思政工作成為了一個順暢的現實邏輯。
參考文獻:
[1]“互聯網+”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廣策略探討[J]. 馬駿.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17(07)
[2]淺談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的發展策略[J]. 孟文瑤. 視聽. 2017(07)
[3]新媒體時代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策略[J]. 王凌芳. 四川戲劇.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