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莉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在考古與工藝美學研究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彩陶的器型與圖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多聚焦于器物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含義的探究,極少將其與當代設計結合進行創新性研究。21 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設計范式也在不斷被重新定義,文化創意設計的興起更是將傳統文化依附于文創載體,融入創新設計,使產品功能和視覺造型的結合更加豐富且更具內涵。這便要求我們傳承好、利用好仰韶彩陶文化,把其文化符號運用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這既是對仰韶文化的創新發掘,又能使這一藝術品走到大眾生活中。本文以2014年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白衣彩陶盆為設計素材,結合現代絲巾的圖案設計,對仰韶彩陶文化進行文創產品開發,以期拋磚引玉,希望將對仰韶彩陶文化的研究逐步轉移到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究中。
白衣彩陶盆,盆沿部分以白衣作圖底,上面繪制紅彩、黑彩圖形,沿口紋飾以一組簡單圖形組合為圖元單位重復八次,環繞成環形。從紋飾的整體描繪方式來看,這種單元對稱等分的手法運用嫻熟。圖元單位包括紅色直線紋、黑色直線紋、黑色弧邊三角紋、紅色圓點紋和紅色半月紋。其中弧邊三角紋又稱“西陰紋”,因其最早被發現于山西夏縣西陰遺址而命名;兩個“西陰紋”夾成一個圓形,圓形中間繪制黑色直線紋,近似于鄭州尚崗楊遺址出土的彩陶盆腹部“川字紋”。
盆身腹部同樣以白衣作圖底(如圖1 下左),以紅彩黑彩做裝飾,整個盆腹紋飾同樣以一組圖形組合為圖元單位,重復四組成型。圖元單位包括紅色圓點紋、黑色圓點紋、紅色傘狀紋、黑色弧邊三角紋、紅色弧線紋、鳥頭狀紋,整體紋飾的造型與構圖近似廟底溝文化核心區彩陶風格。
1.構圖的變化
將白衣彩陶盆外腹圖案平鋪展開(如圖1 上),我們可以從平面構圖的角度來嘗試分析這組紋飾。首先,我們立足圓點紋的位置進行構圖梳理,紅色圓點紋A 點與B 點以垂直方向并列兩點在盆腹位置,把整個盆腹紋飾劃分為四個部分,可以認為AB 點為等分定位點;紅色弧線紋以右上A 點為起始點,朝左下對角線方向進行延伸,貫穿黑色點紋C 點、B 點,由此可以將該紅色弧線紋視為肩架線,發揮著構圖框架定位作用。在圖元單位里黑色A 點紋與黑色C 點紋又將整體劃分為三部分,黑色B 點紋則居中下方與紅色B 點紋連線對齊,三個黑色的圓點紋模數化地分割著整個圖元單位,使其他圖元在單位的構成中井然有序且富有變化,但單元體內可以認為三個黑色圓點紋為次級定位點,以模數化關系組織著單元構圖。

圖1 白衣彩陶盆腹紋飾構圖分析
整體觀察白衣彩陶盆,盆沿分割單元的紅色直線紋與盆腹垂直等分點——紅色AB 點有意識地平均交錯對應,盆沿的八個單元與盆腹的四個單元同時沿形式整體裝飾的模數化等級劃分。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史前人類在繪制白衣彩陶盆時,應是基于盆沿的八組簡單圖元繪制,再以此為參考延續至盆腹進行分割與繪制。這樣的“二次割圓法”在現代設計學中又被稱為“二方連續分割法”,是藝術設計學中裝飾學科的基礎理論之一。
2.配色的運用
白衣彩陶盆紋飾使用的是復彩配色,以白衣為襯底,紅彩、黑彩為裝飾。三個色調的選擇從明度上看是三個不同層級的顏色,從色相來說極具差異性,對比鮮明,互為襯托[2]。這種復彩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山東地區北辛大汶口文化系統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大河村文化既吸收了廟底溝文化,又融合了東來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多種文化交流的藝術表現。白、紅、黑三種顏色在紋飾的描繪上比重均勻,明暗有別,結合圖元造型的錯落有致,整個畫面看起來清爽明亮,恣肆灑脫。
一般而言,絲巾圖案的構成元素有兩種,一種是基礎元素;另一種是關系元素?;A元素是絲巾圖案設計最初始的要素,從設計構成的角度可以分為點、線、面?;A元素體現絲巾設計的主題和內涵,源于某種原型和文化。而關系元素則是基于基礎元素的存在而產生的,可以看作是這些點、線、面要素在畫面中的組織布局關系。這種關系組織既要突出絲巾設計的主題內涵,又要遵循一定的美學規則,在視覺表現上使人產生愉悅、和諧之感。
設計者需要凝聚絲巾設計的主題,提取理想的視覺符號作為基礎元素[3]。由上述分析我們可總結出,白衣彩陶盆的紋飾主要由七種圖元要素組成,分別為直線紋、弧線紋、圓點紋、半月紋、傘狀紋、弧邊三角紋、鳥頭狀紋。在絲巾設計上,我們可將這七種充分體現仰韶文化的造物思想與工藝美學的圖元要素作為基礎元素,在關系元素上融合現代構成語言,賦予其更加新穎的表達,從而進行創新設計。
在設計構成上,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圖元要素的造型將其分為點、線、面三個類別。點是最小的基礎元素,沒有形狀定義,在整個紋飾中圓點紋和傘狀紋是最小的單元,可作點狀元素,帶給人視覺上的凝聚感,在白衣彩陶盆紋飾中點狀元素具有較強的吸睛力。線可以被看作點元素運動過后留下的軌跡,經過各種形態的改變或者疏密改變后,容易形成多種線性圖形,從而表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在紋飾中直線紋、弧線紋屬于線狀要素,在圖案中屬于變化較多的一種,常常連接著圓點紋存在。放大的點或者較粗的線在面積對比明顯的情況下可以視為面,由于點與線的多樣性,面的形態也是豐富多變的。在紋飾圖案中面的基礎元素有半月紋、弧邊三角紋、鳥頭狀紋等,這些圖元要素具有較大的造型面積,是紋飾的主要視覺內容。面元素與點、線元素結合形態優美,對比豐富,虛實相稱,構成了變化多樣的藝術圖形。
構圖的基本意義在于通過結構組合將不同部分的圖案進行組織排布,以形成一個視覺統一的整體。這種整體感的形式取決于對圖案形象的選擇及畫面組織的各種關系?;A元素在構圖中是存在形式的基礎,在畫面結構的界定下使其產生空間感、秩序感和敘事性。這種表現形式在絲巾的設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廣義上來說,絲巾圖案的關系元素包括對稱和非對稱兩種。
基于白衣彩陶盆紋飾的元素提取,關系元素設計,主要表現為在新的設計美學理念下,提取點、線、面等基礎圖元,在以表現仰韶文化為內涵的前提下,進行絲巾圖案的重新組織和規劃。我們嘗試對白衣彩陶盆紋飾的點、線、面基礎元素進行多種關系元素組合,包括盆腹的圖元單元組、盆沿的圖元單元組,以及多個圖元的自由組合等,再將這些單元組以不同的構圖框架進行填充設計。
1.對稱式構圖
對稱式構圖的基本特點在于有一個中心線軸,使圖案表現出上下左右或斜對角的映射,呈現錯位、旋轉等不同的結構,以最終表達出穩定而具有良好節奏感的視覺效果。A 款絲巾的主題紋飾使用了對稱式構圖方式(如圖1 下中),圍繞一個視覺中心點,對所提取圖元組合進行解構式的排列分布,點、線、面的基礎元素組合既有向畫面中心的趨向性,又有意識地錯位分布,借此達到觀感上的協調,整體上呈對稱狀態,但局部紋樣產生變化,給人以動靜結合、穩中求變的觀感。絲巾外框使用二方連續的構圖方式延續白衣彩陶盆上的主要構圖方式,使絲巾整體上看起來既有規律又充滿變化。
2.非對稱式構圖
在非對稱構圖中,每個元素圖元組合都是獨立的個體,零散地擺放于畫面中,與此同時,絲巾的畫面結構呈現秩序性變化。B 款絲巾以規整的矩形作為模數化構圖準則(如圖1下右),將畫面隨機分割排列,當分割成不同面積時,有大面積壓向小面積的感覺,不管分割成什么形狀,它們的面積都構成互相利用、互相結合的矛盾統一體。絲巾底紋加入非對稱式的圖元組合,旨在零散中找到整體,達到繁而不雜的效果,將傳統紋飾輔以現代設計構圖,既有古典美又有時尚感。
白衣彩陶盆主題的絲巾設計是基于仰韶文化上的一種獨立性藝術設計,既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的表現,又能向外界傳遞情感,讓陳設在展柜里的藝術品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設計與生活方式之間是互動共生的關系,設計從生活方式中來,也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痹诋斀裆鐣膭摦a品設計是針對具有文化底蘊的事物中蘊含的圖案文化因素,經由圖案創新、增值開發。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產品的一種新形式,是當下對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進行創意設計的同時,設計者應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避免設計表面化、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