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陳 喆 張李江
(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科技創新力與知識產權的競爭。建立健全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知識產權信息傳播效能,對于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緊迫的現實意義。國家圖書館是我國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網點,在培養社會公眾知識產權意識,傳播知識產權文化方面,具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主要是指提供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特定領域知識產權等各類知識產權信息的信息公布、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信息檢索、信息數據庫建設、信息文獻翻譯、信息系統開發等知識產權信息加工服務的信息服務新類型,是知識產權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的基礎[1]。
2019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關于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的若干意見》(國知發服字〔2019〕46 號)[2](以下稱《意見》),明確了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的結構和目標及圖情機構在其中的定位,即“以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為支撐、區域或專業性公共服務節點為骨干、社會化信息服務機構為網點”的結構體系;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的目標是便民利民。《意見》指出,高校、科研院所、圖書情報機構等信息服務網點參與承擔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工作,聯接依托主干網絡,是體系建設的服務終端[2-3]。截至2020 年底,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在該體系中,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有60 家,主要依托高校知識產權學院和圖書館建設;吉林省圖書館通過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遴選認定,是全國百家TISC建設單位中唯一一家單一性質的公共圖書館。
2020年11月,《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備案實施辦法》(國知辦發服字〔2020〕46 號)公布了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的認定、保障和管理方法[4],《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工作指引》(國知辦發服字〔2020〕43號)明確了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的服務主體、服務原則、服務重點、服務內容和服務保障[5]。這標志著公共圖書館加入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網點已進入實施階段。
公共圖書館是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網點,是主干網絡與創新創業群體之間的中介和橋梁,也是公共服務終端,是解決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主要面向社會公眾、創新創業群體以及特定行業提供基礎性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
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情報機構、產業園區生產力促進機構、行業組織等機構,主要服務于本機構或行業內部,以對內服務為主。如高校主要針對本學校內管理層、科研人員、學校知識產權轉化部門和企業、學生,提供面向學校和學科發展決策、面向科研全流程、面向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支持、面向知識產權信息素養教育等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可提供連續的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流程服務。
國家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在文化普及和傳播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方面具有對內和對外服務的雙重任務。對內服務主要滿足文化和旅游行業、圖書館業界以及本館的知識產權信息需求。對外服務是國家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職責,對外服務的對象涉及文化和旅游部以外的中央國家機關、機構內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力不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創新創業群體、其他公眾等。用戶的需求零散地、非連貫地分散于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節中,以往用戶需求多通過傳統的參考咨詢業務和社會教育工作來滿足。結合公共圖書館在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絡中的定位,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家館的業界服務職責以及開展服務實踐的基礎和能力,以確定國家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定位。
國家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界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主要陣地和人才培養基地,是文化和旅游行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研究機構及公眾知識產權信息素養宣傳與教育機構。其致力于建設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網點及公共圖書館系統的節點,知識產權知識和文化普及傳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支持我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重要陣地,我國公共圖書館業界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核心力量和國際公共圖書館界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圖書館2019年7月對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知識產權服務工作開展調研,結果顯示,省級公共圖書館提供專利檢索服務的有25 家,多數是專利檢索及專利全文提供服務[6]。我國公共圖書館目前開展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多以參考咨詢服務為基礎,服務內容以專利信息服務為主,國家圖書館和成都圖書館開展了商標信息服務探索,重慶圖書館在知識產權法律信息服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開展情況
國家圖書館已完成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網點備案工作,正在籌建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專職機構。在專利信息方面陸續開展了專利檢索與全文獲取、專利專題文獻檢索匯編、專利無效檢索、專題文獻資源導航等服務以及針對機構、學科方向及特定技術主題的專利分析服務;在商標和地理標志信息方面,推出了針對商標影響力評價和訴訟證據的商標檢索服務,近年來還拓展了地理標志申請信息溯源檢索服務;在知識產權信息和文化傳播方面,為讀者提供了免費的專利數據庫和檢索分析工具,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提供知識產權知識普及和知識產權信息素養培訓,為讀者免費提供知識產權信息檢索、獲取、分析與利用的方法指導。并通過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協作網,推廣公共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經驗,同時推動業界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水平的整體提高。
上海圖書館作為TISC 中心,可提供專利戰略研究、知識產權評議服務,與地方知識產權局合作開展專利信息服務研究與規范化研究,面向企業和圖情業界定期舉辦專利查新、專利分析、專利地圖等培訓班與研討會。吉林省圖書館作為TISC中心,嘗試開展專利信息導航、專利分析服務、專題專利數據庫建設和公益性知識產權講座等服務內容。桂林圖書館于2018年提出公共圖書館應結合自身條件開展深層次專利信息服務工作[7],并深入科研生產單位開展培訓。重慶圖書館2016年與基層法院跨界合作建立知識產權法律專業分館,定位為提供知識產權法律相關文獻的借閱服務場所、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平臺和知識產權法律相關從業人員的調研基地。面向法院開展專題文獻動態支撐服務和書刊常態開放服務;面向公眾開展普法服務、審判常識宣傳和專門法律問題解答;面向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專題文獻服務[8]。成都圖書館提供館藏文獻復制證明和商標、品牌信息查證專題檢索證明服務,為用戶解決知識產權保護、糾紛問題提供幫助。2015 年成都圖書館成立了“閱創空間”,配置由圖書館資深學科館員組成的服務團隊,為創客們提供專利檢索、科技查新、競爭性情報等專業信息檢索服務[9]。
蘇州工業園區圖書館,把專利信息作為產業報告和領軍人才評價的重要信息源為政府決策服務;針對企業開展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分析、專利分析、專利動態監測和知識產權預警分析。設立知識產權培訓基地[10],建立起由知識產權培訓、研發管理培訓、標準化培訓和人才沙龍培訓組成的立體培訓體系。
公共圖書館具有良好的公益服務基礎和經驗,可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利于知識產權知識和文化的普及傳播。但目前我國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公共圖書館數量依然很少,服務內容和模式單一,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認識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普遍存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是各知識產權局的業務范疇,與己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思想。短期內無法得到具體的政策、財政和資源方面的支持,缺乏跨界發展的動力。
(2)定位不清,重點服務對象不突出。服務定位和設計未體現公共圖書館與其他類型機構在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中的角色差異和互補作用。服務對象泛化,未確定適合本館和當地實際的重點服務對象。
(3)服務主體專業性服務能力不足。大多數公共圖書館未建立館藏數據與知識產權信息之間的關聯,甚至未采購知識產權信息商業數據庫。除上海館外,均無專職機構從事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人員主要由參考咨詢部門人員兼職,絕大多數未取得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專業資質。
(4)服務內容同質化,特色和重點不突出。對外服務信息類型單一,集中在專利信息服務,對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信息的研究很少涉及,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機構的社會教育職能的先天優勢尚未開發。對內服務能力不足,對著作權的研究集中但尚未找到著作權與文化傳播之間的合理平衡點;對文化和旅游行業內部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需求缺乏調研和相應的服務設計。
(5)標準規范欠缺。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人員從業資質、資源管理、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流程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尚未形成可操作性的標準和規范。
(6)服務零散,缺乏組織與協作。各公共圖書館之間缺乏統一有效的組織、引領與合作,各自開展同質化服務,尚未形成具有輻射效果的服務網絡。
在明確國家圖書館在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和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中定位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公共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開展的現狀和受制因素研究,國家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需遵循以下原則。
(1)以國家政策為引領,優化頂層設計。研究優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思路,在整合服務資源、強化服務職能、創新服務形式、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等方面深挖潛力。
(2)突出行業特色和重點,差異化發展。結合國家圖書館的職能定位和文化傳播平臺優勢、特點,在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中突出文化和旅游領域特色和以著作權研究、社會公眾知識產權文化培養和傳播為重點,與知識產權信息中心、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行業機構等差異化發展。開發蘊含知識產權信息在內的特色和亮點知識服務產品。
(3)融入傳統參考咨詢業務、分層分步開展服務。結合工作基礎,將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融入日常的文獻傳遞、社科咨詢、科技咨詢、輿情監測、信息專報等參考咨詢工作和社會教育工作。首先,保障公益性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免費提供知識產權公益培訓、檢索查詢和分析、輔助和指向性信息咨詢等基礎性服務。其次,提供低成本專業化公共服務,包括知識產權專業檢索和分析、專題數據庫建設、專利導航、專利查新、商標檢索等。再次,深化現有服務,在信息專報、輿情監測、科學評價等服務項目中加入知識產權信息內容,豐富決策咨詢的內容。
(4)深度融合,延伸服務邊界。在與圖書館傳統業務融合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等技術,與智慧圖書館建設、知識服務建設相融合,建設開放式知識服務平臺。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地方知識產權的科研項目,爭取政策、資源支持。與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提供商、公共圖書館以及其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機構,構建開放共享的新型開放合作關系,促進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在文化和旅游領域深度融合發展。
國家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的服務主體為國家圖書館,以文化和旅游行業政府決策機構、創新創業群體、社會公眾和公共圖書館業界為重點服務對象,服務內容重點突出文化和旅游行業知識產權研究和決策支持、圖書館業界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力和人才培養以及知識產權知識、文化的普及和傳播。致力于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和傳播知識產權文化,為公眾和創新創業群體提供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滿足政府和決策機構知識產權信息需求,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其服務體系框架如圖1。

圖1 國家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
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以下要素:服務客體、服務主體、服務平臺、服務管理和評價。
4.3.1 服務客體研究
對服務對象的特征和需求研究并結合工作實踐遴選重點服務對象,是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先導性工作。現階段國家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面向的4類重點服務對象及其需求分析見圖1。隨著時代的進步,用戶需求也將隨之發展變化。建立服務對象及需求研究的常態化機制和科學方法,結合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新媒體等手段跟蹤研究服務對象需求變化,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
4.3.2 服務主體建設
復合型人才與數據資源、工具和軟硬件設施共同構成服務的基礎,館員的素質能力是開展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首要條件和關鍵因素。綜合培訓、交流、實踐、激勵等多種手段,力求打造一支具有知識產權知識、文獻信息知識和學科知識,又能夠熟練應用各類檢索分析工具收集、整理各類數據資源,為用戶提供專業化、深度化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復合型館員隊伍。收集、整理、應用各類知識產權信息數據工具和其他信息化工具,提高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效能。
4.3.3 服務平臺建設
整合圖1中四類重點服務對象的需求,可將服務內容按照深度分為公益服務、專業服務和延伸服務,建設公共圖書館業界服務平臺、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知識產權信息和文化傳播交流平臺來落實具體的服務內容,切實推動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發展。
(1)建設公共圖書館業界服務平臺,發揮業界引領作用。國家圖書館具有為其他圖書館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等職能。有責任推動全國公共圖書館界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建設。①建立統籌協調機制。與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圖書館學會共同承擔起建立公共圖書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統籌協調與協作機制的責任,推動服務的規范化、系統化、體系化。進一步明確公共圖書館的職責、權利和義務,明確準入資質、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建立適合不同層級公共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規范、標準和評估標準,扶持和引導公共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服務模式、服務供給等方面規范有序發展。②培養服務人才和服務能力。鼓勵、扶持公共圖書館培養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人才,分級分類開展培訓,擴大人才隊伍。③爭取資源保障。面向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商等機構,為公共圖書館界爭取擴大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和工具的開放范圍,促進信息共享開放和有效傳播利用。
(2)以現有服務平臺為基礎,建設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以需求為導向,提供便利化、高質量的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工具和咨詢服務。①資源和工具:免費或者低成本開放知識產權信息基礎數據和檢索分析工具;②服務平臺建設:將知識產權信息資源納入館藏資源體系,收集、整理公開獲取的知識產權信息,適當采購知識產權信息資源數據庫等,并與已有館藏資源中的知識內容建立有效連接。在已有服務平臺基礎上,增加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內容,建設知識產權信息專題數據庫和服務平臺。③咨詢服務: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公益性的知識產權信息檢索與獲取的指向性和輔導性咨詢服務。面向創新創業群體,提供專利檢索與獲取、商標檢索等淺層次專業服務以及知識產權信息導航、專利分析、專利無效等深層次服務。與專業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機構合作,開展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點產業領域的深層次的知識產權信息咨詢和科學評價服務。將知識產權信息作為決策咨詢的重要信息源,滿足地方黨政機關和科技管理部門在項目和人才評價過程中的信息需求。
(3)打造知識產權信息和文化傳播交流平臺。①開展知識產權科普教育和信息素養培訓。面向社會公眾,利用已有社會教育平臺、新媒體傳播平臺,開展專題科普講座、主題展覽和沙龍等,宣傳普及知識產權知識、營造知識產權文化氛圍、促進知識產權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面向青少年,利用科技周、知識產權日等活動契機,聯合知識產權局、中小學開展主題研學、創新創造比賽、創新創造作品和知識產權成果展示、知識產權講座等活動,為青少年搭建知識產權學習和實踐平臺,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向創新創業群體,開展以著作權、專利、商標、地標信息為主的知識產權信息素養培訓,由資深館員或邀請知識產權專家開展專利數據庫搜索技巧、專利分析工具和方法、專利和商標申請流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知識、知識產權典型案例等內容的線上和線下培訓,提高創新創造群體知識產權信息的獲取和應用能力;面向其他公共圖書館員,開展知識產權信息素養培訓和研討會,提高公共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意識和水平。②打造知識產權信息傳播交流空間。打造以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為抓手,以知識服務為核心價值的“創客空間”。除提供實體空間場所外,配置包括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在內的館藏資源和工具的免費訪問、獲取和利用權限以及掌握現代化知識工具、技術方法和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能力的輔導人員。與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合作,組織、承辦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主題的沙龍、研討會、路演活動等。
4.3.4 管理制度建設
科學的管理制度是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高效運轉的保障。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人才培養制度、服務評價制度,推動建立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的人員從業資質、資源管理、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流程和服務質量等標準規范,規范服務過程,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公共圖書館加入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網點,對于完善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具有戰略意義。國家圖書館要積極爭取政府和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支持,在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中找準定位,發揮公共圖書館在社會教育、資源建設、傳遞科學情報方面的優勢,積極培養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人才,開展適合不同受眾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要加強與公共圖書館界的合作,共同推進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營造知識產權文化氛圍,培養公眾知識產權意識,滿足公眾和創新創業群體知識產權信息需求,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