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麗
(上海浦東圖書館,上海 201204)
地方文獻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推動文化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018 年 1 月 1 日《公共圖書館法》正式實施,明確要求政府舉辦的公共圖書館必須系統地收集地方文獻,用來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2]。地方文獻建設不僅是公共圖書館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其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更是其長足發展的動力源泉。筆者以上海浦東圖書館為例,通過分析研究上海浦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就優化地方文獻建設探索一種新模式,為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隨著《公共圖書館法》的實施,明確政府舉辦的公共圖書館必須系統地收集地方文獻,用來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各地公共圖書館越來越重視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截至2021 年5 月11 日,通過在知網上查詢文獻統計分析,2019 年以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為主題的論文57 篇,大多以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利用為研究方向;2020年以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為主題的論文共74 篇,大多以地方文獻建設的資源建設、利用推廣和數字化為研究視角;2021年以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為主題的論文共14篇,大多以地方文獻服務和開發利用為研究維度。不難看出,優化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的發展模式和路徑,成為新時代公共圖書館發展面臨的全新課題。上海浦東圖書館以“保存地方文化,傳承城市文明”為理念,結合館內現狀,在長三角地區公共圖書館實地調研和文獻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浦東地方文獻建設的新模式——打造浦東地方文獻中心。建設浦東地方文獻中心的主要任務包括:一是明確浦東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主題定位,讓文獻征集、收藏等工作更加專業化、精品化和系統化。二是打造浦東地方文獻六大主題文獻館的新型文化空間,讓新技術和新載體吸引更多讀者市民學習了解地域文化。三是挖掘和研究浦東地方文化內涵,講好具有浦東地方文化底蘊的故事,傳播城市精神。四是探索“活”化利用浦東歷史。通過深化建設浦東開發開放數據庫、閱游浦東和研發浦圖文創產品等項目予以推進。五是拓展吸納儲備人才隊伍的途徑,鼓勵更多熱愛浦東的志愿者、市民群眾和專業人才加入到地方文獻建設者行列。浦東地方文獻中心將統籌全區的文化空間、資源及人才等三大要素,全方位推進地方文獻建設,讓公共圖書館成為展示城市文明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窗口。
3.1.1 地方文獻資源不斷積累。浦東圖書館始建于2010 年,從建館初期地方文獻資源便主要來自單位采購、征集、名人捐贈、合作單位共享、呈繳收錄、復制等。目前已經累積17121 冊/件重點地方文獻資料入藏館內,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重點地方文獻入藏基本情況(除采購書籍外)
3.1.2 地方文獻數據庫平臺建設凸顯特色。嘗試和探索建設浦東地方文獻數據庫——浦東開發開放專題信息數據庫,包含浦東開發開放新聞報道數據庫、浦東論文研究資料數據庫和浦東書目數據庫3 個子庫,目前收錄數據25 萬余條。它是全面展示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有關浦東經濟社會發展各行業領域新聞報道、期刊論文研究資料及有關書目的專題特色數據庫。所收文獻信息主要包含文獻題錄與全文信息數據,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人文、管理、工程技術等諸多學科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為研究浦東開發開放的讀者提供了方便,還為館內積蓄了自建線上數據庫建設的經驗,為浦東地方文獻研究宣傳推廣搭建了豐富的資源平臺。
3.1.3 地方文獻閱讀推廣工作逐步啟動。地方文獻的宣傳推廣離不開閱讀推廣活動的舉辦,浦東圖書館近年來打造了“人文浦東”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活動品牌和地方文獻微展覽,擴大地方文獻的知識普及和主題推廣。一是圍繞“浦東文史”“城市文化”和“非遺傳承”3 個主題舉辦各類講座200多場,讓廣大讀者從不同角度了解到浦東地方變遷史和發展史,進一步增強了自豪感和認同感;二是利用館藏資源舉辦了張聞天、傅雷手稿圖片展,吸引了廣大讀者前來觀展,進一步宣傳了本館特色資源,充分發揮了地方文獻的鄉土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浦東的本土文化資源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但浦東地方文獻建設的內涵挖掘、梳理、凝練和轉化不夠充分。
3.2.1 地方文獻資源征集挖掘梳理不夠。浦東自唐成陸,已有千年歷史,它包括海鹽文化、海塘文化以及黃炎培等名人文化,還有浦東開發文化資源。但浦東圖書館目前呈現地方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料不多,對這些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史資源挖掘、梳理還不夠,未能充分彰顯浦東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內涵。
3.2.2 地方文獻展示空間打造還有待提升。浦東圖書館內地方文獻展示空間和其他專題文獻沒有特別區分,無法滿足讀者查閱研究的需求,具有標志性的展示宣傳空間有待建設。而浦東各分館或街鎮館內基本沒有具有呈現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間,現有場館的文化內涵尚不足以激發社區居民對地方文化的熱愛。
3.2.3 地方文獻宣傳推廣形式有待創新。浦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宣傳推廣主要是通過講座、展覽、參觀活動以及單位共建等方式開展,方式方法相對比較傳統,民眾參與度、社會影響力有限。地方文獻的新宣教方式和技術尚未充分開發運用,地方文獻宣傳也未形成常態化、規模化效應。
為了進一步加強浦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加大文獻征集力度,更好地開發、利用、活化地方文獻及傳播地方文化,針對長三角地區館藏豐富、底蘊深厚的無錫圖書館、金陵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蘇州圖書館這4個省市級的百年圖書館進行調研,分析了4個館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4 個館基本按照呈、征、捐3 種方式,全面征集地方文獻各類相關資料。無錫圖書館以購買為主,比如不僅有無錫人的著作、有關無錫的著作,還依托館內歷史文獻中心征集家譜類、名人資料等。其他3個館則通過與出版社、新聞出版局溝通聯系,征集到南京市內部出版物的樣本、期刊、連續出版物等。它們不僅加強與各文化機構的合作和聯系,加大對地方文獻價值的宣傳,爭取社會捐贈,還通過做口述史項目、館史建設項目等相關成果充實地方文獻資源館藏建設。同時靈活使用資源建設經費,通過參加古籍拍賣會、在孔夫子網站購買等途徑,完善地方文獻稀缺資源體系的建設。
4 個館內都擁有標識度較強的地方文獻空間。特別是南京圖書館在2007年后對大開間模式的地方文獻空間進行改造,主要以館中館的形式向讀者呈現。如有凸顯南圖特色的古籍館、國史館;有凸顯大眾化服務的和暢文苑、盲圖館;有凸顯地方優勢的江蘇作家作品館、惠風書堂;有凸顯拓展服務的主題館、文創商店和個性化閱讀體驗區。
4 個館對地方文獻進行研究都建立了相關數據庫。例如,無錫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全文檢索數據庫、地方名人圖像數據庫;金陵館的《館藏歷代金石文獻》《南京記憶》《鄭和與南京》3個專題資源庫;南京圖書館每年做3-4 個主題庫,有民國圖像數據庫、江蘇省文化數據庫、江蘇地方網絡資源典藏項目等;蘇州圖書館的蘇州地方文化簡報數據庫、蘇州老照片庫。南京圖書館和金陵圖書館基于地方文獻資源,采取自主和聯合研發等模式開發文創產品,包括辦公文具、節慶定制、居家裝飾、生活用品等系列30多種,近百款文創產品,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推廣地方文化。
地方文獻建設和文化傳承已成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課題。浦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一是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體系的“專”和“全”;二是地方文獻展示館創新發展的“美”與“新”;三是地方文獻的“藏”與“用”;四是公共圖書館發展與復合型館員隊伍建設。浦東圖書館通過建設地方文獻中心,積極整合各種渠道資源,讓大眾走近地方文獻,走入地方文獻,了解宣傳地域文化。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唯有保護和傳承文脈,留住浦東的鄉土記憶,讓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才能讓這片土地的文化與精神延續下去。為真實記錄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浦東圖書館在全面廣泛征集地方文獻資源的基礎上,明確了地方文獻建設總體規劃和重點方向。經過多方論證研判,選擇浦東名人、浦東醫藥、浦東文史志、浦東開發開放、浦東教育、非遺藝術6 個主題為建設重點,通過征集、購買、拍賣、捐贈、呈繳等方式全方位構建主題特色鮮明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一是浦東名人。浦東襟江濱海、人才輩出,有滿腹經綸的文人學者,有勤政愛民的清官廉吏,有奮勇御敵的疆場英豪,有教化一方的紳士鄉賢,有在平凡崗位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先進人物,他們演繹著浦東的人文盛景,推動著浦東的發展進步。二是浦東醫藥。浦東地區中醫始于元朝,明清時期和民國以來,浦東名醫輩出,一批醫學家主張中西醫匯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中醫,現在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生物醫藥產業是浦東新區重點發展的科技產業。三是浦東史志。唐代浦東已有陸地,后逐漸延伸增大,臨江濱海、物產豐富。“浦東史志”具有存史、資政、勵志作用,對浦東民眾的思想和行為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四是浦東開發開放。浦東是研究中國經濟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之一,浦東的試點綜合配套改革,打造五大中心都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地方文獻資源,是講述浦東故事、宣傳浦東的最好樣本資料和記載。五是浦東教育。浦東名人輩出離不開對教育的重視,百年老校也有一定的數量,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腳步,“新浦東”的集團化教育模式和內涵發展積累了很多資料。六是非遺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浦東的國家級非遺有8 項,市、區級非遺則更多。浦東圖書館將圍繞六大特色主題,與浦東收藏協會、中醫藥協會、浦東史志辦、浦東教育基金會、浦東非遺辦等機構和社團組織合作,開展資源共享互換,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同梳理各類資料,并研究分類,做好宣傳展示推廣工作,進一步擴大六大主題的普及教育和學術交流工作,讓更多人了解浦東,為發展浦東貢獻智慧。
縱觀全球所有成功的城市,都有美好的公共圖書館及地方文獻中心,讓人獲得親切、舒適、愉悅的心理感受,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浦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提升文化空間載體能級,塑造空間的文化氣質,形成良好的人文風貌。
隨著圖書館進入3.0時代的發展潮流,讀者需要多維度了解地方文化的發展。為此,浦東圖書館優化現有五層專題區域布局,以“館中館”模式,綜合呈現地方文獻特色館藏,開展精準服務。建設浦東名人文獻館、浦東開發開放文獻館、浦東史志文獻館、浦東教育、浦東醫藥、非遺藝術(藝術·時尚)專區文獻館以及綜合地方文獻書庫。
浦東地方文獻館中館根據浦東圖書館原來大空間大挑高,裝飾風格簡潔,曲線優雅,環境靜謐等特點,以“圖書館+博物館”的美好學習空間為定位,打造集學習、展示、交流、收藏、研究等為一體的時尚新潮的綜合文化空間。比如浦東名人文獻館,設置手稿展柜區、名人展示區等,線上線下多形式展現浦東名人的著作、手稿、照片等。線上,以浦東歷史人物數據庫等為主;線下,手稿用展柜展出、電子文獻及圖片用展板結合互動屏展出、視頻影音資料用點播屏播放等。再如浦東開發開放文獻館,以“浦東速度”為主線,集中梳理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巨變成果。以參與、體驗、互動展示為主,采用靜態陳列、全息技術、AR/VR、多媒體等相結合的手段布展。結合展示內容,設計互動體驗、影音放映、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項目,使展陳區與互動區破壁融合。在浦東史志文獻館,設置開架文獻區、創造及讀者體驗區等,線上線下多形式展現浦東歷史故事。
一是出版《浦東地方文獻系列叢書》及《浦東書目》。每年深入研究浦東成陸以來的歷史淵源,回溯整理浦東開發開放的發展脈絡,深度挖掘開發開放的時代意義,采用多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呈現弘揚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過程和時代精神。二是構建浦東地方文獻普及性讀本體系,推動浦東優秀傳統文化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增進市民的地域認同、文化認同。三是系統梳理浦東文化遺產資源,在原有數據庫基礎上,構建精準、開放、共享的浦東地方文化資源數據庫。推動浦東歷史文脈資源梳理成果轉化應用,加強挖掘闡釋工作,系統整理出版文物、非遺書籍、圖錄等研究成果。四是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多措并舉讓地方文獻“活”起來。加強對具有內涵的地方文獻創新性利用,加快數字化創新保護,逐步實現地方特色建筑的可讀、可聽、可視;促進有強烈標識度的地方文獻——“非遺”項目可持續發展,搭建展示平臺,讓一批文化特色濃厚的“非遺”品牌成為地方特色文旅產品。
一是在地方文獻資源的展示載體、表現形式上進行創新。綜合運用各類媒體,創新表達方式,拍攝和宣傳好浦東地方文獻專題片,依托重大地方文化節慶日活動,加強宣傳,彰顯浦東傳統文化魅力。比如《口述浦東工匠》《浦東三十年三十人》等。二是豐富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活動形式。優化“人文浦東”講座展覽品牌,與學校合作,作為鄉土教育的補充,建立長效機制;或者是做親子活動,以沉浸式、角色扮演等有趣方式吸引孩子,從而帶動年輕父母,傳播地方文化。舉辦每年一度的“浦東地方文獻曬書雅集”活動等,讓喜愛浦東文化的人都來曬寶。三是開發浦東地方文獻相關的系列文創產品,致力于新奇創意和城市歷史文化的融合,通過設計出當代年輕人喜歡的城市禮品,引發年輕一代探索地方歷史文化的興趣。比如文創臺歷,以浦東名人介紹為內容進行創意設計,每天有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名人名言通過漫畫文字的形式展現。
公共圖書館要做好地方文獻建設,離不開專業人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或是從事古籍保護,或是研究文獻資料,或是通曉喜愛浦東本土文化。浦東圖書館由于地方文獻資源的不足,這方面的人才培養有所欠缺。一是頂層設計,制定地方文獻建設中心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借助浦東地方文獻中心的建設,挑選合適的館員,經過時間和實踐的積累,培養出浦東圖書館研究浦東地方文獻的專業館員。二是以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機制為依托,讓喜愛浦東地方文化的每一位志愿者、社會團體及機構就近就能參與和融入地方文化的傳承及地方文獻建設中來,建設以浦東圖書館為中心,各街鎮特色圖書館為地方文獻分中心的模式,吸納一批熱愛地方文化的志愿者,共同推進浦東地方文獻中心建設。
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我們要轉換工作思維模式,以服務人民群眾為核心,尋找地方文獻建設的寬度、深度和推進方法。具體包括:一是要從打造讀者喜愛地方文獻體系角度出發,構想工作的理念和目標;二是要有群眾都能參與互動的展示活動空間;三是要讓進館讀者都能通過高新技術體驗到地方文獻高品質的內容和人文內涵;四是要激發出社會各階層、各類讀者和館員積極參與的責任感,強化對地方文化的歸屬認同;五是要打造一支專業的館員隊伍,把文獻背后的故事整理挖掘出來,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讓人人都能切實感受到歷史的厚重積淀。
新時代,習總書記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此,浦東圖書館在“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加強浦東地方文獻中心建設、構建全方位的浦東精神人文寶庫”這一重點項目。浦東圖書館從構建地方文獻資源體系著手,以建設地方文獻名人、開發開放、史志、教育、醫藥等六大館中館為核心,以深挖浦東人文內涵為抓手,持續加強地方文獻活化利用,建設復合型館員隊伍,打造浦東地方文獻中心建設的新樣本,為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建設進行深入的實踐探索。公共圖書館不僅要堅守“社會記憶裝置”功能,系統收集地方文獻信息,保存地方文化、傳承城市文明,還要為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更深層次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