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設計理念】
《慈母情深》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8課,文章描寫細膩,語言淺顯易懂,母親的形象動人鮮活,情感真摯動人。五年級學生對文意的理解能力較強,已經具備較強的詞句品析和鑒賞的能力,能夠跟隨文字獲得情感體驗。此時,“教”已不再是目的,而是將方法授予學生的手段,讓學生從短暫的課堂中學會技巧,自己“捕魚”。而課文正是一柄最適合學生,也最標準、精致的“釣竿”——以文章為竿,使學生在終身的學習、閱讀中使用。
基于對學生學情的充分了解,在《慈母情深》這篇文章中,學生對于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已有較好的基礎,稍加點撥便能夠融會貫通;而這篇文章的語言描寫卻是獨特典型的“純對白”的語言形式,這是學生在之前的課文中從未接觸的,但在課外閱讀中卻經常看到。若能學會并掌握“純對白”的語言形式和作用,那將是學生的一大收獲。
【目標定位】
1.認識三個生字,結合文章和生活經驗理解“龜裂”等詞語。
2.體會文章是怎樣運用外貌、動作描寫來表現母愛的。
3.品析文章中“純對白”的語言形式,從中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4.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案例描述】
聚焦一:學習純對白形式,品語言描寫之妙
1.通過學習,學生們掌握了作者在動作神態方面的寫作特點,那么他的語言描寫有什么特點呢?
請看到文中對話最密集的片段。
2.請品讀這一段話,思考這段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將思考批注在書本中的段落邊上。
3.交流反饋:
(1)運用標點表現思想
生:“我”的語言中出現了很多省略號。
師: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說明“我”說話支支吾吾、斷斷續續。
師:“我”說話斷斷續續,心中可能在想些什么?
(心虛、猶豫、擔心、慚愧……)
生:母親的話句末符號都是問號、感嘆號。
師:母親這么著急地說話,又是為了什么?
(母親工作量大,忙碌,沒時間理“我”,很辛苦)
小結:是啊,我們從標點就能得知母親為了供養“我”十分辛苦,慈母——情深啊!
(2)對話單獨成行
生:我發現這段對話都沒有提示語。我們以前只學過提示語在前邊、中間或者后面的。
師:沒錯,這就是“純對白”的語言形式,你又發現了它的一大特點——沒有提示語。但這并不影響我們感受對話中人物的情感。
4.小結:在寫事時,人物對話的描寫不僅能夠推動情節發展,還能表達語言背后人物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我們可以學習梁曉聲這段純對白中的這幾個特點。
聚焦二:拓展對話片段,練習語言品析
1.這位堅忍的母親,自己舍不得吃飽飯、穿暖衣、坐公車,卻對“我”如此的慷慨!一元五角錢,足以支撐一個家庭一天的生活了。終于,我擁有了《青年近衛軍》,也擁有了自己的一本又一本小說。而母親,卻老了,病了。請看梁曉聲《母親》中的這一段純對白。
2.你從這段簡短又意味深長的對話中讀出了什么?運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談談自己的想法。
生:這段對話中“我”和醫生的語言中都運用了許多省略號。
師:那你認為這兩處省略號代表的意思相同嗎?
生:不同。“我”用了那么多省略號,可能是因為“我”知道母親病重太悲傷了。
生:“我”認為梁曉聲用省略號是因為他難以接受母親病得這么重,所以無法流暢地說話,而醫生可能是同情我的母親年紀這么大了,病得那么重,所以說話斷斷續續。
……
師:同學們,你們能夠學到“純對白”的語言特點,還能夠在各種語境中結合文字進行理解和分析,真棒!在你們的課外閱讀中,遇見“純對白”時,希望你們也能夠加以思考,以期對文章更好地理解。
聚焦三:以“魚”化“漁”,從悟到寫
1.同學們,你們知道梁曉聲這位當過農民、拖拉機手的大作家,在他的作品第一次被出版時,竟然偷偷走到一邊,躲在角落哭泣。他說,那一刻,他最想自己的母親!如果此時能夠與母親說上幾句話,他與母親會說些什么?請運用“純對白”的形式,寫一寫。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高段學生提出了能夠聯系文意和自己的積累,對文章進行揣摩和理解的要求,強調了自主獨立地思考,享受獨特的閱讀體驗。在這堂課中,學生從積累學習到嘗試運用,再到靈活使用實現了進步。本文作者補充的一則“純對白”材料,不僅是作為一則語言練習材料,這則與《慈母情深》一樣節選于小說《母親》的對話,同樣飽含著母子之情。母親奉獻一生,終得重病的情節,深深感染了學生,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母親無私奉獻的情感體驗。
在小練筆的設計中,作者嘗試著鼓勵學生運用“純對白”的形式,使用對話描寫人物情感,刻畫人物形象。學生能夠合情合理地寫作,并從簡單的對白中透露出人物深刻的思想和情緒。這令作者十分驚喜。相信這堂課將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要積極探索,勇于改革,讓新鮮的思想融入每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