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志
2020年9月16日上午,本文作者到廣州市第七十五中學調研,聽了一節由該校李麗梅老師執教的統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感到課堂效果非常好。這節課的突出特點是:老師找到了本課能引起學生興趣的點,提煉了清晰的學習主題,對學習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和分類整合,圍繞主題層層深入,各個環節銜接非常到位。這種模式非常有利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值得借鑒。“習慣重于方法”,這種模式是可以學習、推廣、開展量產的授課模式。下面結合這個課例,就如何“挖掘懸疑、精煉主題、問題導學”談幾點看法。
一、挖掘懸疑,尋找內容的思考角度
李老師這節課的正式標題是“一個野蠻王朝的逆襲”。“逆襲”一詞,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因為誰都喜歡“逆襲”的故事:窮小子迎娶白富美、沒讀書的泥腿子成為地產大亨、農民家庭出身的菅義偉當上日本首相、不到14歲的少年考上研究生、60多歲的老人考上大學、兩次高考失敗的馬云成為中國首富……
首先,老師給學生呈現了一個帶有懸疑色彩、有點不合常理、能夠激發好奇心的熱點事件,因此,老師要善于挖掘熱點事件背后的“懸疑處”。
又如“辛亥革命”這節課,就有很多懸疑之處:清政府有強大的新軍保駕護航,為什么卻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清政府的保護力量為什么最終“背叛”清政府?武昌起義中孫中山并沒有直接參與,為什么最終當臨時大總統的卻是他?孫中山擁有那么強大的革命聲望,為什么最終卻被迫讓位給袁世凱?如果基于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沒有必要固守“背景——過程——意義”這個常規套路,而可以打亂教材順序,按照“出大事了——怎么回事——后來怎么了”(過程——背景——意義)這樣的順序。
老師要有充分的信心挖掘課堂上的興趣點,因為能夠被寫上歷史教材的,大多是具有值得挖掘價值的史事。歷史上的那些事,放在現實生活中,哪件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二、提煉主題,重新編排教材內容
李老師講授的這節課本來的標題是“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教材正文子目是:基督教的興起;法蘭克王國;封君與封臣;查理曼帝國。經過李老師的校本化,并把內容轉換成了問題,最后標題變成了“一個野蠻王朝的逆襲”,子目變成了三個部分:
1.為啥是逆襲?——法蘭克王國的發展歷程
2.怎樣逆襲?——法蘭克王國的強國措施(找對象、找盟友、找老師)
3.逆襲是倒退嗎?——法蘭克王國對后世的影響
這個主題的提煉具有典型性。寥寥數字,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本課內容的核心要素。
在第一個部分,講述了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與發展,呈現了完整的歷史脈絡。
在第二個部分,“找對象”環節,完成“封君封臣制度”部分知識點;“找盟友”環節,完成“基督教”相關知識點;“找老師”環節,完成“加洛林文藝復興”部分知識點。
在第三個部分,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對法蘭克王國的“逆襲”相關史實進行了評價,前后呼應,完成了整節課的點睛之筆。
三、基于學情,通過問題引導學習
從問題導學的角度,“為啥是逆襲”從語法上看是一個“為何”的問題,從內容上看是一個“是何”問題,呈現基本史實;“怎樣逆襲?”是一個“如何”“為何”問題,呈現歷史發展的具體內容、推動規律;“逆襲是倒退嗎?”是“若何”問題,是對史事的價值評判,體現了對歷史的認識。歷史教學要體現思辨性,就要少一些“是何”問題,多一些“為何”“如何”“若何”問題。
除了三個大問題,李老師還設計了一系列小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找出最能說明羅馬國家發展狀況的詞語。
找出能夠說明日耳曼人文明狀態的詞語。
進入西羅馬領地的日耳曼人有不少,然而,為什么偏偏是比較落后、建國較晚的法蘭克人建立起持續時間最久、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國家呢?他們到底如何做到?
領主為什么能夠成為“你”的最大領導?
在領地中,領主擁有什么權力?
法蘭克人為何選擇基督教?
如果你是查理,你覺得基督教在哪方面能夠幫助你統治國家?
概括法蘭克王國到底看中基督教哪些方面的價值?
為何教皇愿意和法蘭克王國合作?
原始部落起家的法蘭克人建立起的王國是歷史倒退嗎?
歷史課上,創設情境、引導思考、設計問題只是方法之一,不是全部。問題確實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老師要用好這種方法,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中,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協調活動起來,以達到勤學善思的學習狀態。
高中的課要深,初中的課要活,無論是“深”還是“活”,都是思維的“深”和“活”。李老師的這節課,為我們如何尋找教材的興趣點,提煉一個好的主題統整資源,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的學,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值得我們關注、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