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欣
幼兒教師要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要讓孩子熱愛生命,追求生命本身的價值,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死亡,避免無意義的死亡,從而敬畏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生命的寶貴,學會感恩,積極生活。
一、讓家長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
幼兒教師要讓家長明白生命教育實際上是人們對生命的理解和生命價值的深刻認識。對于幼兒來說,則要讓他們感覺到“活著就是一種幸福”,這是生命教育的前提條件。生命存在,才有價值可言,只有“好好活著”,才是生命的真正起點,只有讓生命“健康、快樂幸福地存在”,生命教育的價值才能更好地體現。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要讓幼兒懂得珍惜生命,要活出生命的質量和尊嚴,使自己能夠擁有應對各種困難的生存本領,讓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因此,要讓家長明白,生命教育的意義在于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外界各種各樣的變化能靈活應對,要保持快樂、舒暢的心情。
二、讓家長明白生命教育勢在必行
關于生命教育的理解,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眾說紛紜。學者張淑美教授定義為“探討死亡的本質以及各種瀕死、喪慟的主題與現象,促使人們深切省思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關系,從而能夠認識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 。他曾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書中說:四歲的幼兒已經有了死亡意識,這時候幼兒教師或者父母如果注意正面教育,就會對死亡產生正確認識,從而避免出現消極情緒而影響幼兒的成長發育,甚至會出現心理障礙對自己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要在幼兒教師的指導下,不但要給孩子講解死亡,還要讓孩子明白死亡,不害怕死亡,學會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死亡。但是,如果孩子沒有正確地面對死亡,一聽到或者看到死亡就心驚膽戰,惴惴不安,甚至會出現一些不正確的做法。例如,總是擔心自己的父母會離自己而去,總害怕自己會死等,幼兒教師一定要指導家長正確對待這些心理問題,及時引導,防止產生心理疾病。
學前期間的幼兒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性格特征、自我意識能力、生存技法、道德觀念形成等都處于起始形成階段,家長一定要抓住這種契機,逐漸培養幼兒安全防范意識、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快樂的生命觀等。
三、指導家長進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1.和孩子溝通時注意因材施教
對于“死亡”這個話題,對于幼兒來說,是很難理解的。那如何與他們溝通呢?對于死亡的認識,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認知,當然還受到外部環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幼兒教師要告訴家長,在0~4歲的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只是學會說話和懂得吃喝拉撒之類的,根本沒有“死亡”的意識,家長可以把孩子身邊的東西進行類比,如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摔壞了,不能再修復了,這就是說玩具死亡了,那人要是得了重病治療不好了,也會像玩具一樣,不能再修復了。家里的老人過世了,也要告訴幼兒,要讓他們對死亡有一個淺顯的認識。對于上幼兒園中班大班的孩子,家長就要對他們進行生命的教育,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要讓他們明白死亡是危險可怕的,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和防范意識,對于潛在危險更要加強防范。例如孩子們都喜歡玩水,就要告訴他們如果河水比較深,就會非常危險容易發生意外,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對這一學段的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時候,讓孩子明白危險的事物會讓人受傷、痛苦,要清楚明白地告訴孩子哪里有危險。
2.讓孩子明白生命的消逝是自然規律
幼兒教師要告訴家長,當孩子面臨失去的東西無法挽回時,有時候孩子會傷心難過和驚慌失措,這時候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要讓孩子明白:太陽東升西落,樹木發芽與凋落,都是自然現象,生命的誕生與死亡,也是正常現象。也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愛他,周圍的人也愛他,都會陪著他慢慢從悲傷中平復下來,家長千萬不要粗暴地呵斥孩子,以免孩子產生消極情緒。例如:5歲的小微早晨起來的時候看到自己養的小倉鼠死了,他很悲傷。小微的媽媽說,孩子,你已經盡力了,不要過分自責,它的死可能是到了離開的時間了,生活中總是有一些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發生,這不是你的錯,因為死亡總是要發生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小倉鼠埋在花圃里,并舉行簡單的葬禮。同時告訴孩子:當我們喜歡的東西或者最親的人去世時,你可能會傷心一段時間,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我們不能永遠沉浸在痛苦之中,還要繼續生活下去。
總之,幼兒教師要正確引導家長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給家長正確的生命教育方法,做到家校聯合,才能更好地保證幼兒的安全,提高幼兒的自我防護能力,學會尊重和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