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高民眾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意識、奠定傳承革命文化基礎、充分發揮革命文物鑄魂育人的社會功能,體現紅色資源在推動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本團隊以南京地區為調研地點,通過參觀訪談、實地調研、志愿服務、共建基地等形式,對當前紅色資源使用現狀、利用率、知曉度、宣傳力度、賡續情況進行分析調研,號召更多民眾提高保護意識,以實際行動開展保護工作,使紅色資源有效賡續。
關鍵詞:建黨100周年,紅色資源,利用與保護,賡續血脈
一、引言
古城南京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和革命斗爭史跡,僅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就有281處,其中國家級9處,省級 77處,這是南京相較國內大多數城市在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方面的一大優勢。目前,南京地區有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等約40處,已經基本形成了園館齊全、內容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絡,每年接待觀眾數合計超過20萬人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團隊走訪南京地區主要紅色景點,通過參觀訪談、實地調研、志愿服務、共建基地等形式,了解該地區紅色資源使用現狀、利用率、知曉度、宣傳力度、賡續情況等,進一步宣傳紅色資源的教育意義和作用。
二、調研目的與調研方法
紅色資源是偉大民族精神和文明特征的重要源泉;是全面正確地認識黨的歷史,堅定黨的領導信念的重要基石;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傳承的歷史支點,不竭的精神源泉;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創造歷史過程中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繼往開來,實現更大輝煌的強大動力和歷史使命。
在不斷增加全民科學文化知識儲備的過程中,紅色教育更不應該被忽視或弱化,應提升到同等重要位置,讓廣大青少年“知紅色、懂紅色、敬紅色、宣紅色、保紅色”。因此,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科學高效地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切實開掘好紅色資源這個寶庫至關重要。
本研究設計的調研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調研地紅色資源利用現狀,研究如何提升革命歷史題材的系列化和展現形式的多樣化,進而提高紅色資源的宣傳效果與社會效益;
2.鍛煉青年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將社會實踐作為青年黨團員、青年志愿者提升個人素質的陣地,踐行“第二課堂”堅持以長才干,作貢獻為原則;
3.在活動中了解社會,認知社會,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推進廣大青年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社會閱歷的進程,履行奉獻青春,奉獻智慧的時代諾言。
三、調研對象與調研方式
本次調研以走訪調查形式為主,調研對象為紀念館負責人、工作人員、志愿者及參觀者;走訪地點按調研程度分為三類:
1.主要走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烈士陵園、渡江勝利紀念館、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舊址、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
2.次要走訪: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南京總統府、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舊址、惲代英烈士殉難處、中國共產黨江蘇歷史展;
3.一般走訪:抗日英雄壯士紀念碑、廖仲愷何香凝墓、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南京前駐外使節九烈士墓。
調研方式以問卷形式為主,在調研現場和網絡平臺上發放調查問卷,總計發放《關于南京地區紅色資源利用與保護情況的調查問卷》594份,收回有效問卷575份,回收率達96%,采集數據真實有效。在調研中發現,二十歲到三十歲年齡段、五十歲到六十歲年齡段民眾配合調研的積極性最高,且提出了很多意見。
3.1 調研進度安排
四、調研結果分析
在本次調研活動中,我們主要以新媒體為媒介對受訪者和各平臺網絡用戶做了相關的問卷調查:
本問卷共18題,分別對調研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對南京地區紅色資源利用的認知、滿意度以及對如何更好的立法保護紅色資源等方面做調研。筆者選擇了較為突出的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陳述:
1.就紅色資源的展現形式方面。通過觀看紅色影視作品了解紅色資源的數量最高,達230份,紅色場館遺址次之,喜愛紅色文創產品的較少,而喜愛紅色歌曲書籍的極少。以上情況表明影視劇和紅色景點應繼續發展完善,并加強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紅色歌曲書籍的宣傳;
2.就南京地區紅色資源了解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43.82%的受訪者對本地紅色資源比較了解,比較陌生的占竟達41.01%,3.37%完全不了解。近九成民眾對本地的紅色資源的認知并不清晰,將近一半是處于不了解的狀態。由此可見,該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力度嚴重不足;
3.當前紅色資源利用與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方面。紅色資源開發狀態不夠充分,參觀形式單一,特色亮點少,缺乏統一管理。南京有14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紅色景點大部分為紀念館(碑)、名人故居、陵園公墓等,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打造出紅色旅游品牌;
4.就參觀本地區紅色景點的切身感受方面。調研中了解到,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了解的不僅是地理知識和歷史故事,更體會到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靈魂、氣質和精神。43%的受訪者感受到了莊嚴真實的革命歷史,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懷,31%的受訪者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閱歷,但有2%的受訪者認為是走馬觀花,并無切身體會。說明民眾對該地區紅色景點的體驗感總體較好,但仍然有提升空間;
5.保護紅色資源措施方面。受訪民眾普遍認為保護紅色資源的措施之首是全民不斷提高紅色文物保護意識,占 84.83%,積極搞好紅色旅游資源的產權改革和拓寬紅色旅游資源保護資金來源較為重要,其次是加強法律法規保護,占74.91%。紅色資源的文物是珍貴且不可再生的,因此,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和加強對紅色文物資源的保護;
6.促進紅色資源發展的形式方面。受訪者認為,除政府支持和經濟扶持的宏觀因素外,最適合促進紅色資源發展的形式是整合資源和打造品牌,各占74.34%和74.16%,而加強宣傳、完善制度和人才培養為次要因素。
研究團隊綜合各類問卷反饋后,就南京地區紅色資源利用和保護的現狀進行了多維度總結:
民眾角度分析現狀。對于紅色文化資源了解不全面;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途徑較為單一,原因受客觀影響較為突出。
紅色景區角度分析現狀。紅色景區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力度較大,但是沉浸力度不足,缺乏深度挖掘;有必要進一步強化立法保護紅色資源。
綜上,當前南京地區紅色資利用源現狀大致為:資源類型較全面,但開發利用率低;景點總量較多,但缺乏系統管理;參觀內容豐富,但缺乏特色亮點;設施較為完善,但缺乏細節溫度,亟需挖掘創新,打造品牌項目。
五、研究建議與展望
通過本次調研與研究,本文提出幾點建議:
政治上:
1.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紅色資源保護體系。依據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立的保護框架,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分級分類保護;
2.嚴格監管資源保護利用情況,全方面支持紅色資源保護。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的監管力度,定期巡視檢查;增設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基金,增加弘揚及傳承經費投入;將紅色教育納入學習體系,鼓勵學生閱讀紅色書籍、觀看紅色影像,了解紅色事跡,弘揚紅色精神;
3.加大宣傳力度,對全市各紅色景區進行宣傳,使之成為南京城市形象的一個部分。鼓勵機關干部、教師、高校學生、基層群眾等積極參與宣講、實地紀念、藝術創作展演等活動。
經濟上:
1.發掘紅色文化亮點,打造精品紅旅線路。在未來景區建設中應更多地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價值,著重突出當地特色、民俗。保持當地紅色資源特色;依托特有紅色旅游資源優勢,完善優化旅游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以紅色旅游促進其他產業發展;
2.加強精神內核把握,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加大地區特色紅色文創產品的設計生產力度,提升以文化為基礎的產品意義上的創新能力,積極投放市場,做好反饋調研,加強對消費者對于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的認同感,通過文創產品體會到民族歸屬感和家國情懷,以文化產業的壯大,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文化上:
1.充分利用獨特資源、加強紅色主題教育。充分利用本地區獨特資源,豐富教育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供更多志愿服務崗位,讓紅色文化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心中;
2.找準切入點,創新藝術呈現形式,引領文化新浪潮。南京地區人文歷史氣息濃厚,紅色革命資源豐富,應整合傳媒資源,梳理南京地區紅色文史精華,集結優質創作團隊,打造出高質量的電視真人秀、綜藝節目、短視頻等文化創新類節目,將主題教育和紅色旅游內容貫穿其中,利用其高效性、針對性、新穎性的特點弘揚紅色文化,普及相關法律法規,讓紅色資源以更直觀更生動地走進大眾視野;
3.設計數字化交互體驗項目,加強民眾體驗,培養紅色興趣。將革命歷史運用AR、沉浸式體驗、互動式表演等科技手段還原,參觀形式由靜態轉向動態,讓參觀者在視覺沖擊和互動體驗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增強紅色文化旅游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本文同時做以下展望:
從政府的角度。一方面堅持政策規劃引領,不斷補充并貫徹保護紅色資源的相關政策,更加重視南京本地的紅色資源利用與保護情況。另一方面,系統規范紅色文化資源的調查認定、保護管理、發揚和利用、保障措施等內容,確立適應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發展需要的基本制度,填補法律空白。
從紅色景點的角度。相關部門應將每年給基地的撥款通盤考慮,對那些影響大、知名度高的重點基地加大投入。對基地的維修、改造及舉行宣傳教育活動,劃撥專項經費。動員、組織社會各方面來幫助、參與基地的建設,并把教育活動與建設活動結合起來。
從青年學生的角度:
1.培育時代新人,傳承紅色基因。紅色精神更需要年輕一代來傳承發揚。應當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融入更多紅色文化精神,引導其將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相結合。定期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和專題教育活動,由青少年擔任紅色文化講解員,讓青少年深入領悟紅色文化精神,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紅色精神。
2.培養紅色文化人才。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需要專業的人才隊伍對其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發展傳承、紅色精神的領悟等進行深入研究。引導青少年多學習相關知識,用更專業的方式利用和保護紅色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文化宣傳形式,普及廣大群眾,同時積極參與紅色資源保護志愿活動,為當地紅色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盡一份力。
六、結論語
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百年黨恩如沐春風,我等愿賡續黨的血脈,再啟輝煌新征程。
紅色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推動了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在實地中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保護與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對于振奮民族精神,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PR
參考文獻
[1]陳安吉,顏一平,劉樹佳等.關于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情況的調查報告[J].南京社會科學, 1996(06).
[2]南京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有法可依[N].中國新聞網.2021.6.24.
[3]朱潔蕓.革命紀念館對兒童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以渡江戰役紀念館為例[J].博物院, 2019.6.28.
[4]杜凡丁.探索革命文物保護的新路徑[J].人民日報.2020.7.18.
[5]賈嘉.深刻把握紅色資源的重要意義[J].黑龍江史志.2013.10.
[6]陳紅英.金陵文化走進南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探索[J].南方論刊.2010.(12).(作者簡介:王琦,江蘇南京人, 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