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博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教育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在其重要性得到重視的同時,與之而來的是教育培訓行業的誕生及迅猛發展。教育培訓是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性教育,主內容是文化課程再輔之藝術特長、興趣愛好的培養。近年來隨著家庭的教育支出不斷上升,中小學生課外補習已經趨于常態化。但是伴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的迅猛發展,也產生了許多倫理問題,因此本文將討論教育培訓行業的倫理問題并嘗試給出對策。
關鍵詞:教育培訓 主體 倫理問題 對策
一、我國教育培訓市場的現狀
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9)》顯示:至2017年底,中國大陸提供輔導服務的K12課外輔導機構數量已經突破10萬,整體市值達4331億元,這一數字有望在2020年突破5000億元。同時,課外輔導基本對所有學段的學生達到全覆蓋,約有12.7%的幼兒園兒童、約21.9%的小學生、約36.8%的初中生,以及約57.8%的高中生參加過K12課后補習,而且中國城市學生每周平均花10.6小時參加課外培訓。
根據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對3000戶有4至17周歲青少年的家庭調查數據顯示,有2402戶有過培訓消費,平均支出約為16000元,占家庭總收入的9.4%,這已經逼近餐飲消費支出。[1]
此外,伴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的迅猛發展,問題也越來越多。根據2019年3月15日上海市消保委發布的調查顯示,2019年共受理各類教育培訓服務投訴10915件,2018年全年受理量為7014件,同比上升55.6%。而且在對消費者滿意度的調查中還發現,超過六成的家庭曾遇到過非常不滿意的情況。無獨有偶,愈演愈烈的投訴案件并非只發生在一線城市,根據四川省消委發布的《2019年度消費者投訴信息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教育培訓投訴量增長155%。更有不少機構擅自收集消費者信息進行電話推銷,還有對投訴舉報者打擊報復等行為出現,嚴重侵犯了消費者信息安全權和其他權益。
二、教育培訓行業各主體的倫理缺失
1.家長
(1)重智力開發,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目前,雖然素質教育概念由來已久,重要性也愈發凸顯,但距離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對于學生最主要的評價指標依然是學習成績。大多數家長仍然只關心和重視孩子的成績,分數高低成了評價孩子的標準,忽視孩子的心理成長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再加上日趨激烈的小升初,中、高考,更是讓滿腦子只有孩子學習成績的家長們更加焦慮。在起跑線陰影的籠罩下,甚至連各種幼教班的學位也早早被家長們搶購一空。因為家長們只關注成績,所以評價輔導老師的教學水平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能否帶來成績的提升。成績下降就病急亂投醫,成績有所起色就放任自流。所以帶來的是輔導老師的頻繁更換,層出不窮的投訴事件,甚至還有學生一年更換幾十家輔導班的事件發生,這樣的案例正是家長忽視教育規律,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帶來的。
(2)家庭教育缺失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體現在每個家庭中便是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與之而來的便是重物質滿足忽視精神需要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在物質方面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甚至無理要求也一并滿足,即使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家長也竭盡所能為子女創造物質的滿足。至于心理和精神層面,大多數的父母則缺乏對子女必要的關心,對于孩子出現的情緒波動和負面情緒沒有及時關注,認為其無關緊要。有些家長因為工作的原因,面對無休止的加班、應酬,導致家長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來教育孩子,結果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保姆和家教身上。更有家長說道:“反正我也沒什么文化,不會輔導孩子學習,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學習不是更好。”這種把輔導班當做救命稻草的想法也會帶來極大危害。
2.學生
(1)培訓環境的“相對”寬松滋生學生壞品質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培訓機構的環境更加寬松,限制又遠遠少于學校。所以一些調皮和難以約束的學生大量出現,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的心智已經較為成熟,更能洞悉老師的“弱點”,所以學生直接越過中間環節向主管投訴老師。即使投訴并未成功,學生大可以瞞天過海,以教師教學水平不高為由將老師換掉或者直接換輔導班。培訓老師一旦面對學生投訴,會面對許多麻煩,培訓機構業績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就是續報率和滿課率,所以,過于負責導致糾偏行為用力過猛招來投訴則有些得不償失。所以培訓老師大多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網開一面。
3.培訓行業從業人員
(1)過度宣傳甚至虛假宣傳
我國教育培訓行業發展非常迅速,這也導致了不同教育機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為了留住生源,“續班”工作重中之重,隨著時代發展,我們看到了更多種類的宣傳手段,除了較為常規的新初一,新高一等班型,我們發現現在“期中三次課”“期末專項練”等形式也開始進入市場,對課次及班型的介紹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發現其中混入大量虛假宣傳。剛畢業的大學生被包裝成三年教育經驗的名師,只帶過幾節課的老師搖身一變成了服務超過1000小時的高級教師。
(2)從業人員自身素質并未達標
在培訓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培訓從業者自身對于升學政策,教材設置并不熟悉,對于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也一知半解。另外,許多從業者鉆制度的空子并未做到公平公正,從而使其他老師的利益受損。例如在許多培訓機構中,為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一個重要職位—排課老師,但是有些排課老師在排課時并未嚴格遵循規章制度,更有甚者憑借自己的好惡來安排老師,對于課時量決定報酬的工作性質來說,對于其他教師的利益是一個較大的損害。
三、解決對策
1.轉變唯成績論,重視道德教育
目前,在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家長一方面陷入無休止追求好成績的泥潭,另一方面又在繁雜的工作中分身乏術,將重心放在對孩子的物質滿足中,對于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則有些滯后。再加上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極易影響青少年,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甚至自私自利、人情冷漠的情況甚至愈演愈烈。所以重視家庭教育迫在眉睫,家庭教育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先做人后做學問的教育觀,這也和古今中外眾多教育家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優秀的道德品質顯得格外重要。而道德品質正是在點點滴滴中慢慢累積形成的,所以父母應該在日常小事中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在學習中培養孩子敢于發問、舉一反三的品質,在家務勞動中培養孩子踏實肯干、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品質,和他人的交流和玩耍中培養孩子互相幫助、講禮貌等品質。在培養過程中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切莫做語言上的巨人。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
2.重視家庭情感氛圍的培養
孩子在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即壞品質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情感缺失造成的,通過一些教學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出現問題的孩子家庭或多或少都出現了情感缺失的現象。
情感缺失的家庭氛圍主要源于三種情況,第一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寵愛,這種過度寵愛便會導致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的一切行為均是理所應當,一旦犯錯則會立馬怪罪別人,而不從自身找原因。第二是父母對孩子冷漠,這會導致孩子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中極易帶入自己和父母交流的過程,難以建立與他人的關系,不相信他人,造成孩子拒絕社交的情況。三是父母感情出現危機,甚至惡語相向、大打出手,這會讓孩子長期處于壓抑、恐懼的狀態中,極易造成性格敏感、極易沖動和暴躁。不論是哪一種的情況,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果。所以父母做好表率,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至關重要。
而反觀那些生活在良好家庭情感氛圍中的孩子,和諧的環境更有利于讓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正確地表達,同時,父母也以自己對待生活熱情的態度影響和輻射著孩子,所以孩子也會形成拼搏進取、樂觀豁達、幫助他人等優秀品質。所以,家長應該在營造良好氛圍上做出更多努力,從而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3.完善相關政策,促進教育培訓市場的良性發展
我們看到,近些年來隨著四部委對于培訓機構的政策出臺,例如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和對線上培訓機構所辦學科類培訓班的名稱、培訓內容、招生對象、進度安排、上課時間等必須在機構住所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必須將教師的姓名、照片、教師班次及教師資格證號在其網站顯著位置予以公示。[2]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聯合工信、網信等相關部門,加強對線上培訓內容的監管,確保培訓質量,在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的同時,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奧數競賽被禁止對于小學培訓市場的影響顯而易見,所以完善監管機制,規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使政策公開透明,更準確追責直接責任人,出臺相關的規范,隨著政策的完善,更有利于教育培訓市場的良性發展。
4.加強對于教育行業從業者的培訓
目前對于教育系統從業人員的培訓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培訓內容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培訓內容很難直接對接到工作中,難以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再者培訓時間集中且時間過長,被培訓者效率難以保障。最后許多政策處于不斷的變動中,如升學和競賽政策,而培訓人員并未做到及時更新,還在進行之前政策的培訓,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在實際工作中會出現諸多問題。所以必須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做到和工作問題緊密貼合,還要符合不斷變化著的政策和環境,同時還要改變培訓場所和培訓時間,保證員工接受培訓的效率。最后對于工作中的許多不合理的制度給了許多不良員工鉆空子的情況,培訓機構對于不合理的制度也要及時糾偏和完善。
(責任編輯:劉占行)
參考文獻:
[1]林曉勇,劉明杰,蔣玲慧等.互聯網時代的K12與U6教育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4):46-49.
[2]梁聰.中國K12在線教育發展歷程與前景分析[J].科學大眾(育),2018(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