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媚
摘 要 近年來,高考作文題逐漸注重考查學生的哲學思辨思維。以2017年—2021年高考全國I卷作文題為例,分析聯結、發展、矛盾思維在高考作文中的滲透體現,并分別從群文聯讀、課堂辯論、引入模型三個路徑提出培養對策。
關鍵詞 哲學思辨;全國I卷;作文;培養路徑
新課標“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指出:“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維水平”[1]。語言天生就和思維捆綁在一起。近年來,高考作文逐漸摒棄“小文人散文”的寫作導向,由注重情感抒發、語言審美轉為考察學生的聯結、發展、辯證、批判等哲學思辨思維。因此,在作文教育過程中要恰當地滲透哲學思辨思維,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素質,為大學選拔“會思考”的學生。
本文以2017年—2021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題為例,分析聯結、發展、矛盾的哲學思辨思維在高考作文中的滲透體現,并分別從群文聯讀、課堂辯論、引入模型三個路徑提出培養對策,以求教于方家。
一、哲學思辨思維的滲透體現
1.聯結思維
聯結思維體現的是唯物辯證法中的聯系思維。最典型的是2017年全國I卷作文題,要求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什么叫有機聯系?在孫紹振教授看來,“就是相互不是游離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脫離的”[2]。“有機”意味著所選擇的兩三個詞語要有內在的邏輯關系,能圍繞同一中心“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不可脫離中心而自說自話。比如,一考生選取了“高鐵”“移動支付”,中心是呈現現代開放的高科技中國;一考生將“京劇”“廣場舞”組合,既呈現了凝練為國粹的傳統文化,又展示了現代百姓的文藝愛好。這兩個關鍵詞的聯結點是它們代表的是不同時代、不同群體的文化傾向。
2.發展思維
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2021年全國I卷作文題“體育之效”中的“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等語句體現的就是發展觀。2018年全國I卷作文題的任務是要“你”給2035年18歲的同齡人寫一篇文章,過去、現在、未來這一時間上的延續需要考生具備發展思維。部分考生只著眼于過去和現在,沒有考慮交際語境中的寫作對象是18年后的年輕人,因而缺乏了對未來同齡人的期望、建議等。另外,中國目前的成就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取得的,18歲的考生正面臨著全面脫貧的歷史使命,18年后的青年則要為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奮斗。這體現的是量變質變的發展觀。2019年全國I卷的“勞動”作文也體現了發展觀。考生需要肯定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要看到目前學生對勞動的錯誤認知,更要對勞動在未來世界中的作用有前瞻性思考,才能表達獨特的認識與思考。
3.矛盾思維
首先,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的,我們既要全面地看問題,也要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019年全國I卷作文題“勞動”中,有些同學“不理解”“不尊重”“不愿意”勞動,正是對勞動的片面認知。并且,務必對“三不”進行反駁,也是批判性思維的要求。2018年全國I卷作文題“時光瓶”中,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正是矛盾的雙方,我們需要全面看待,也要把握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2017年全國I卷作文題的12個中國關鍵詞中,“高鐵”“移動支付”“美麗鄉村”等詞肯定了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空氣污染”“食品安全”等詞也沒有回避現實問題,體現了矛盾的全面觀。
其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021年“體育之效”作文的內涵即是強弱矛盾的轉化,弱項轉化為強項、強項轉化為弱項都是有條件的,不會隨意發生。
最后,矛盾具有特殊性,一事物有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性特征。2020年全國I卷作文題“最”任務體現的即是矛盾的特殊性。從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中選一個感觸最深的人,就是要抓住某個矛盾體身上最突出的品質,以區別于其他人物。比如齊桓公的大度容人、知人善任是他最典型的品質特征。
二、哲學思辨思維的培養路徑
1.群文聯讀,拓展哲思
于澤元教授說:“群文閱讀教學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議題對群文進行集體建構的過程。”[3]群文聯讀對培養學生的聯結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維度等方面大有裨益,筆者試舉兩例以作說明。
其一,于修影老師以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作為主文本,補充老舍、胡適、鄒韜奮的《我的母親》等文本,旨在通過群文聯讀,以“母親”“小傳”為議題學習怎樣寫人物傳記。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探究后發現:四篇文章都有一條回憶線索,朱德《回憶我的母親》和老舍《我的母親》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胡適、鄒韜奮《我的母親》,是按人物特點來寫的。它們都是通過敘述典型事例中典型細節來表現母親的性格品質的。群文聯讀讓師生共同建構課堂,概括出寫小傳的方法:選擇典型,排好順序,閃現細節,完成小傳。
其二,筆者設置了在丁真微博下方寫條140字內評論的真實情境任務。針對學生評論膚淺(大多評價丁真的顏值)和偏頗(有的評價“讀書無用論”)的問題,筆者設計了群文聯讀的環節,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維度,深化學生的認知。如補充辛識平的《我們如何正確打開“網紅”》、向靜林的《丁真現象背后,是數字中國新動態》、張頤武的《丁真之“真”》、霍思銘的《丁真與地方:頂流還需長流》、趙巖的《藏族青年丁真的網紅之路》等文本,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找出每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并提煉觀點背后的思維角度。通過群文聯讀,學生逐漸摒棄表淺的顏值評論,轉而以廣闊的視角思考丁真現象。
2.課堂辯論,深化哲思
孫紹振教授說:“有了白天鵝以后,尋找‘黑天鵝’,對現成的觀念提高警惕、進行檢驗,對其不足的部分加以揚棄,對其可行的部分加以發展、補充。”黑天鵝即有可能出現的質疑、反例等。將辯論引入作文課堂,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解決學生質疑與反駁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問題。筆者試舉一例以作說明。
筆者曾結合《游褒禪山記》中有關“志向與人生”的闡述,設計了辯題“志向是/不是人生成功的最大保障”。要求學生明確正反方立場,考慮對方有可能反駁的角度,有理有據進行立論和駁論。
正方學生立論:我認為志向是人生成功的最大保障。王安石如果堅定了探索“險以遠”地方的志向,就不會隨同游者出洞,也就不會有“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的感慨。沒有志向,即使有充足的體力和外物的幫助,王安石也不可能實現“其見愈奇”的目標。由游山推及到人生,志向可以說也是人生成功的最大保障。
反方學生反駁:我方不否認志向在人生成功方面的重要性,但是對最大保障一說不敢茍同。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志向作為人生成功的內在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志向、價值觀念、認知水平等都是內因,為什么認為志向就是人生成功的最大保障呢?并且,從發展觀的角度來看,志向可能在某一階段對人生有著根本影響,但不能保證時時刻刻都對人生起著決定作用。比如,病床前的老人即使有極其強烈的求生意向,但沒有優良的醫護資源等配置,又怎么能保證生的希望呢?
3.引入模型,強化哲思
徐飛老師認為:“多數模型都綜融了會質疑、重實證、講邏輯的培養要點,對思維品質提升有長遠意義。”[4]63本文以魚骨圖和圖爾敏模型為例說明如何運用模型強化哲思。
首先,魚骨圖是因果分析的重要思維工具。魚頭是事物發展的結果,魚骨是產生結果的原因。以丁真被打造為理塘旅游形象代表的原因分析為例,學生們總結出以下原因:丁真身上的地域特性、打造理塘旅游名片的現實需求、國家扶貧脫貧政策的落實等。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區分魚骨的維度,如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內因、外因;淺層原因、深層原因等。
其次,圖爾敏模型包括根據、觀點、保證、支撐、辯駁、限定六要素。“根據”相當于議論文中的論據,“觀點”相當于議論文中的論點,“保證”是對論據可以推出論點的闡釋和分析,相當于議論文中的論證。目前,學生主要限于“論點——論據——論證”的線性思維,難以有自我批駁的二元思維。圖爾敏模型中的“辯駁”指導著學生對論點、論據、論證各個要素進行自我反駁。徐飛老師認為,圖爾敏模型最重要也對中學教學最有價值的就是“反例”意識。[4]38有了這個意識,學生會自覺對觀點進行修正,對論證邏輯進行反思,從而使文章表達更嚴密。比如,請學生運用圖爾敏模型中的“辯駁”要素審視“逆境成就人才”的論點。以下是審視過程:
論點:逆境成就人才
反例:逆境本身不值得推崇,它對人才的培養更多的是阻礙。如果有利好的外部條件,曹雪芹也許可以完成《紅樓夢》后四十回,貝多芬也許可以創作更多世界名曲。由個人推及到國家,1950年如果美軍沒有跨越三八線逼近鴨綠江,威脅我國國境安全,我國可以避免抗美援朝戰爭,就能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也能盡早收復臺灣。
修正:逆境與順境相比,逆境本身不能直接成就人才,有時甚至會摧毀人才。只有經受住磨難、化逆境為力量的人才能真正成才。
綜上,近五年的高考全國I卷作文題更偏重哲學思辨思維的考查。高中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關鍵期,教師應把握高考作文考核的思維傾向,在日常教學中融進理性、高階思維的教學,通過多種路徑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9.
[2]孫紹振.二元對立和多元要素的系統化——談2017年高考作文題[J].語文建設,2017(22):6.
[3]于澤元,王雁玲,石瀟.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3.
[4]徐飛.批判性思維與學科教學融合——以高中語文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7).
[作者通聯:廣東中山市桂山中學]
上世紀80年代后期,計算機模擬方法逐漸流行,西安交大熱流科學與工程系率先全面開設了“高等工程熱力學”“高等傳熱學”等課程,并出版了4部教材。之后,隨著計算傳熱學、微納米流動與傳熱的發展熱潮,熱流科學與工程系又開設了“計算傳熱學的近代進展”“工程熱力學近代進展”等課程。課程教材始終在不斷完善升級中,給學生帶來最新鮮前沿的科學知識。
不斷在課程建設上開拓創新,是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王守仁課堂教學的“制勝法寶”。
“要想真正地當好老師,最根本的還是要把課上好,讓學生有獲得感。”王守仁視教書為畢生的事業,努力打造“金課”。
中外比較、凸顯中國文化立場是王守仁堅持的原則。《魯濱孫漂流記》對比《紅樓夢》,《格列佛游記》對比《鏡花緣》……看似毫無關聯的文學巨著在他的課上呈現出了奇妙的聯系,讓學生們“腦洞大開”。
隨著在線課程的逐步推廣,王守仁又開始了“二次創業”。他根據在線開放課程的特點,對“英國小說”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策略。這門線上課程采用中英文授課方式,既可以用于南大英語專業學生學習,也服務于廣大社會學習者。“英國小說”現已入選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
——《中國教育報》202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