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倩倩




摘要:本研究提出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分析,結合實際工程項目需求,明確在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中,應主要考慮沉降差的解決、降低砼溫度應力、模板與配筋的合理設置、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優化,從而更好的發揮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的作用價值,提升建筑結構的整體工程質量。期待通過本次研究,為類似工程的后澆帶施工技術有效實施,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民經濟也隨之增長,與此同時,建筑工程項目也在不斷擴增,根據現有的工程項目施工經驗來看,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價值[1-3]。在大量建筑工程項目中,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降低混凝土結構施工產生的質量問題,如施工受力不均與施工溫差等,對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產生的開裂問題[4];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后澆帶施工技術進行優化,能夠極大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保證建筑結構符合設計與施工規范要求,達到國家驗收標準的質量要求[5,6]。不同的建筑工程在其施工過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后澆帶施工技術方案,以此來提高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促進該類工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
1工程概況
某酒店工程項目,總工期為249天,開工日期2020年3月22日。為高層建筑,共計32層,設計±0.00標高為37.35m。其地塊南北長77m,東西平均長108.178m,總面積7936平方米。
2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分析
2.1沉降差的解決
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尤其是高層建筑和裙房的結構,需要注意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應能夠將高層建筑與裙房的結構及基礎設計暫時斷開;需要等待主體結構施工結束后,以及工程基礎中大部分沉降量達到50%以上時,方可進行建筑連接結構的混凝土澆灌,由高至低連續對整體建筑施工結構進行混凝土澆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能夠考慮基礎受力情況,需要對強度進行校核。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連接部分與整體能否達成有效的結合,需要進一步的考慮沉降差所引發的受力情況;一般沉降差會引起附加內力產生,而在此過程中建筑工程的后澆帶施工技術應能夠在施工之前做好地基的處理工作,房屋沉降需要在施工期間內全部完成。另外,在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中,解決沉降差還可以通過調壓力差、調時間差、調標高差等方法來達成優化的目標。
2.2降低砼溫度應力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因新澆,從而導致其在凝固的過程中產生收縮,那么收縮,會產生兩種反應,受冷則收縮,受熱則膨脹;通常情況下混凝土的凝固收縮過程一般在施工后的兩個月內完成,而在此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對結構產生的影響是一定的;若混凝土結構變形受到約束,則建筑結構內部會產生溫度應力,從而導致建筑結構產生裂縫現象,進而導致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產生。那么,在施工過程中后澆帶的設置,則需要在較長的建筑物中,設置寬度與縫隙,一般情況下在40米左右設置寬度可為1000mm的縫,縫內的鋼筋需要進行搭接,也可以采用直通加彎的操作方法。通常情況下,后澆帶的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可以形成收縮自由的現象,也由此減小了因混凝土建筑結構收縮產生的應力,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可以對大部分建筑結構形成抵抗應力,這種抵抗應力的產生,是對溫度變化產生的應力抵抗,進而提高整體建筑結構因溫度變化產生的影響。一般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后澆帶需要在建筑結構中保留一段時間,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一般保留時間可設定為30天;在此過程中,建筑結構內的混凝土將完成40%的收縮變形。另外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應考慮溫度變化在合理范圍內,進行后澆帶的澆筑;一般選擇氣溫較低的情況下,但是溫度需要處于正溫度狀態;混凝土的澆筑,可摻入微量鋁粉,以此來增強混凝土強度等級,防止新舊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產生裂縫,增強混凝土結構對溫度變化的抵抗能力。
2.3模板與配筋的合理設置
模板預設是保證后澆帶施工質量的關鍵,應與設計相符合,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證鋼絲網板預先設置時,能夠對粗細控制,以及網格設置合理。結構受力性能需要與后澆帶施工技術相互滿足要求,兩側需要在后澆帶處設置模板,以此來達到結構構件可靠性的提升。
后澆帶施工時,還需要考慮配筋方面的合理設置。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需要預先考慮是否對鋼筋進行切割,預先判斷應有足夠的施工經驗,并且進行專業技術分析,對于部分配筋需要采取切割的,應在澆筑過程中,保證連接合格,可采取焊接的方式,對每一處進行連接,從而降低構件變化的可能性問題產生。
2.4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技術
后澆帶混凝土是保證建筑工程質量的關鍵,除考慮溫度應力以外,還需要保證實際施工的質量。一般在澆筑實施前,應預先將澆筑施工場地清理干凈,保證場地內無雜物,并且得到全面清理;并且保證施工區域內,以及砼結構均無雜質。后澆帶的砼澆筑過程中,需要保證構件兩側均得到濕潤,并且這種濕潤度需要維持24小時。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所有鋼絲網需要進行清理,保證無雜質與積水,鋼絲需要保證無銹蝕,防止影響施工質量。
3效果評價
3.1統計學處理方法及評價標準
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關于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分析的可行性,與相關專家進行了溝通,將觀點形成變量,進行數理統計分析,明確各變量的可靠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級評分制方法,對所有研究的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1-5分進行標度,分別記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每一問項將根據調查者所持態度賦予相應分值,每道題所得數據就是該題態度得分級別,態度在不同級別分值上,可代表調查者態度的強弱。由5名專家組成,將擬定問卷進行調查,由專家進行標度。將所有數據整理錄入SPSS24.0分析軟件中,進一步的確定各量表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所選取專家均從事建筑施工工作10年以上,并取得中級或以上職稱者,專家具備客觀判斷事物的能力,能夠保證判斷的準確性。
3.2信度與效度檢驗
在各問項通過信度檢驗的基礎之上,獲得各問項所在量表的總體Kaiser.Meyer.Olkin樣本測度,沉降差的解決KMO0.987>0.8,降低砼溫度應力KMO0.964>0.8、模板與配筋的合理設置KMO0.987>0.8、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技術KMO0.923>0.8。所有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8,表明本研究所設定與收集的量表非常適合進一步的分析,通過效度檢驗。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所示。
本研究中關沉降差的解決、降低砼溫度應力、模板與配筋的合理設置、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技術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別為0.9137、0.9011、0.9441、0.9378,信度檢驗值皆大于0.7滿足標準要求。具體結果見表2所示。
3.3回歸分析
模型回歸結果中顯著性值為P=0.000<0.01,通過回歸結果表明,沉降差的解決、降低砼溫度應力、模板與配筋的合理設置、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技術的變量對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具有顯著影響。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優化應從兩方面入手,沉降差的解決、降低砼溫度應力、模板與配筋的合理設置、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技術。通過分析可知,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性,但是在施工過程中,應掌握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為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有效應用,提供先決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岷. 雙塊式無砟軌道連續式道床板后澆帶施工工藝研究[J]. 鐵道建筑,2018,58(003):72-75.
[2]王春陽. 膨脹加強帶代替伸縮后澆帶的施工方法[J]. 建筑技術,2019,v.50;No.595(07):111-113.
[3]謝向陽,邢益江,譚海濤,等. 深基坑混凝土支撐體系切割拆除技術優化與應用[J]. 施工技術,2019,48(010):96-99.
[4]倪建公,蔡茂,孫波,等. 某大懸挑中心支撐-鋼框架結構設計[J]. 建筑結構,2018,v.48;No.483(15):13-18+41.
[5]張良辰,夏國光. 膨脹加強帶與后澆帶組合應用技術[J]. 水運工程,2019,000(0z1):115-119.
[6]郭高貴,許樸,林奔. 倒T形混凝土結構后澆帶設置最優間距探討[J]. 科學技術與工程,2020,020(010):4107-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