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于金
摘要:混凝土屬于建筑工程中使用比較廣泛的材料,具有原料多、成本低、制作方便等特點,與鋼筋結合時,呈現出的強度比較高。但混凝土存在的裂縫問題會對建筑工程穩固性以及安全性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文章分析了混凝土裂縫的具體成因及其帶來的危害,并針對混凝土裂縫問題提出了幾點治理措施,以期提升工程施工質量,保證建筑整體水平。
關鍵詞: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縫;成因及治理
在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中,建筑項目數量日益增多,逐步成為城市主要的建筑群。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需要做好樓板裂縫的控制活動,以確保建筑質量符合標準。
1 混凝土裂縫概述
混凝土中水泥為膠凝材料,砂、石屬于集料,集料、水和其他外加劑根據一定比例配合,經過攪拌之后形成了水泥混凝土,混凝土隨著水分蒸發逐漸硬化。如果混凝土未能充分攪拌均勻,硬化時混凝土內部會形成較小空隙或裂縫,空隙與裂縫會受到外部重力和溫差的作用與影響,產生更大空隙和裂縫。并且這些空隙和裂縫不容易發生黏結,可能會導致混凝土出現整片坍塌的情況。對于建筑工程來講,在施工時產生的裂縫主要為以下幾種:
(1)溫度裂縫。此種裂縫產生主要原因為內部、外部之間溫差的影響與作用,裂縫的分布存在不規律性。
(2)塑性裂縫。此種裂縫主要受風速、溫度等影響所致。一般情況下,裂縫中間區域較寬、兩端部位較細。
(3)沉降裂縫。此種裂縫產生主要原因為地基土質松軟、具有不均勻性,裂縫一般呈梭形。
任何一種裂縫的出現都會對建筑整體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為了切實保證建筑安全性和使用質量,應充分重視裂縫問題,結合出現的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對策。
2 混凝土裂縫的主要危害
建筑工程施工時,如果出現混凝土裂縫,將會嚴重影響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其產生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一旦出現混凝土裂縫,會導致建筑工程中的鋼筋暴露出來,空氣中的水分會逐漸滲入到混凝土當中,使其內部受到侵蝕,致使混凝土出現軟化,降低工程質量和強度。如果混凝土裂縫未得到及時處理,將會導致裂縫擴大,阻礙后續工程施工。
(2)混凝土出現裂縫后,建筑物強度下降,剛性也會受到影響。從物理層面分析,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裂縫不斷延伸過程中,裂縫位置中心軸會緩慢向上移動。裂縫越嚴重,產生的形變就越大,破壞建筑穩定性,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3 混凝土裂縫的成因
3.1 施工材料的影響
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混凝土裂縫問題,影響工程整體質量。這主要是由于裂縫會使建筑穩定性受到極大影響,裂縫會降低混凝土結構的承載力,受結構應力影響可能會發生坍塌。混凝土的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粗骨料、細骨料以及外加劑。這些材料在使用時,配比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因此,材料配比環節不容忽視。同時,材料品種和材料使用期限也會對施工效果產生較大影響。
3.2 施工方案的影響
施工方案設計過程中,受設計不當或計算失誤影響,會導致混凝土構件強度相對不足,在受力點影響與壓迫下,出現混凝土裂縫。混凝土運輸、振搗、澆筑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容易使混凝土出現裂縫。例如,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支持剛度不足、構造缺乏合理性、過早拆模等,都會使混凝土產生裂縫。混凝土振搗時,如果振搗不充分,將會出現漏震問題,在混凝土密實度嚴重不足影響下,極易導致裂縫出現。此外,施工時,如果鋼筋出現碰撞位移,也會導致混凝土裂縫的出現。
3.3 施工溫度的影響
施工環境是導致裂縫出現的重要原因,常見影響因素為構件溫度上升、地震、溫度變化、濕度變化,其中溫度產生的影響較大。當外界溫度發生劇烈波動時,建筑結構會在熱脹冷縮的影響下,出現不同程度的結構變形而導致受力不均,混凝土結構會由于外界環境溫度存在差異性出現體積收縮,在此過程中如未能對溫度進行有效控制,很可能會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
4 混凝土裂縫的治理
4.1 控制構件原料
4.1.1 水泥的控制
水泥在水化時會對混凝土結構中的內部裂縫與表面裂縫產生影響,因此,需運用積極且有效的應對措施控制水泥水化過程。選購水泥時,需關注水泥品種,選擇低熱水泥或中熱水泥,從源頭上控制水化問題,使結構的內部溫差與外部溫差相近。當前,主要是使用礦渣硅酸鹽和粉煤灰水泥,進行水泥材料比選時,需考慮到水泥品種、水泥實際強度要求,了解水泥強度試驗方法、水泥物理指標與化學性質。強度等級為M2.5以上的砌筑砂漿用砂的含泥量應不超過5%;強度等級為M2.5的水泥混合砂漿用砂的含泥量應不大于10%;防水砂漿用砂的含泥量應不大于3%。對有抗凍、抗滲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不應大于3%。
4.1.2 骨料的控制
就骨料來講,進行混凝土施工時,最好使用配級較高的骨料,配級較高的骨料在抗壓能力與抗拉能力方面表現的比較好。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直徑范圍處于0.5~4cm的粗骨料。
4.2 溫度控制
溫度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出現裂縫最為主要的原因,因此,施工時需做好溫度控制,包括澆灌之前和澆灌時的溫度控制,防止在溫度影響下出現裂縫。一般情況下,可以對砂石進行打包,將砂石置于冰塊、冷水中冷卻,選擇溫度較低時開展混凝土澆灌,使水泥充分散熱。
4.3 科學設計方案
建筑工程進行混凝土施工時,可以通過科學的設計方案降低混凝土出現裂縫的概率。
(1)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澆筑順序為模板內清理、混凝土拌制、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振搗。混凝土進行澆筑時,順序不正確可能會造成模板出現偏移。同時,澆筑過程中需運用分層澆筑方式,主要有三種方法,即全面分層、分段分層和斜向分層。混凝土分層澆筑時,具體時間和采用的水泥、強度等級與當時的氣溫有關,要通過試驗確定具體數值。
(2)進行澆筑施工時,需對混凝土振搗時間、澆筑用量、使用縫間距、運輸時間等全面了解。嚴格遵守施工規范,隨時查看模板支撐情況,在出現松動時及時進行加固處理。
4.4 做好相關養護工作
養護過程中可以運用蒸汽養護方式,將混凝土構件置于蒸汽與空氣的混合飽和環境中養護,為實現其快速硬化創造良好條件。運用蒸汽養護方式時,要控制時間、溫度、養護濕度,室內與室外溫差最好不超過20%。養護可以采取分階段方式進行,進而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縫問題。也可以運用自然養護方式,就是使溫度處于常溫狀態下,對混凝土進行養護工作。一般情況下,平均溫度需高于5℃,在常溫狀態下,需適當展開澆水工作,保證混凝土在規定時間內具有足夠濕度。養護初期,水泥發生水化速度較快需保證水分充足。一般情況下,混凝土養護時間約為14d。當處于雨雪天氣時,需搭設防護措施遮蓋混凝土表面,保證室內與室外溫差不會過大。同時,完善混凝土建筑的排水設施,防止雨水侵蝕混凝土建筑。開展混凝土養護工作時,可以運用蓋棉、澆水等多種方式減小溫差,降低裂縫產生概率。
5 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施工為工程重點,與工程質量好壞聯系緊密。混凝土裂縫是工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工程安全隱患的重要影響因素。在處理裂縫時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采取科學的治理措施,提升建筑工程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鄧希良.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處理技術淺析[J].中國房地產業,2020(11):113.
[2]劉超山.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縫的施工處理技術分析[J].門窗,2020(6):33,35.
[3]張杰.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縫的施工處理技術分析[J].建材與裝飾,2020(8):16-17.
[4]古紀明.探究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的成因與治理[J].建材發展導向(上),2019,17(5):299.
[5]陳鋒.芻議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縫的控制技術[J].四川水泥,2019(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