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科
摘要:實施素質教育,不僅要加強教育手段的創新,更要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校園環境建設涉及到很多內容,尤其是建筑設計。設計中空間組合的有效整合將有助于創造更好的校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空間概念,探討了建筑空間的組合與應用,包括半室外空間、家具布局、教室環境空間組合、校園環境建設等,以此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校;空間理念;建筑設計;半室外空間
引言
針對空間組合,站在廣義角度上來看,就是基于某一種方式,將多個獨立空間連接起來,將分散的空間集中起來,從而構成完整的單元體。以狹義角度來看,空間組合就是基于兩方面:①外界環境;②內部空間。將兩者有效融合起來,在合理調整空間的前提下,將建筑特色充分體現出來。
1 空間理念
以昭通市鎮雄縣第三中學為例(該項目目前已于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隨著我國現代化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社會也對教育事業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充分地注重和改善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還應該尤其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氛圍建設,以便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學校教育條件。當今,教育正朝著人本主義的方向前進。在現代化教育的基礎上,中小學是我國現代化教育的核心陣地,要充分發揮其導向性作用。對于大型校園建筑的空間布局設計,應嚴格地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地整合建筑空間的理念,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手段,取得良好的建筑設計效果。教育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因此,在中小學建筑設計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設計既需要滿足教育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更好的成長空間。中小學是學生發展和成長的重要基地。因此,建筑空間的設計需要滿足學生的年齡特征,并在設計空間環境后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此外,在建筑設計中,應更加注重空間組合的影響,不斷探索校園空間設計,以建筑為中心,與周邊環境設計有效匹配,形成整體,通過環境設計充分體現出特色、創新。此外,對于學校的教育環境來說,除了整合教育特色外,還應該充滿學術氣息。在校園空間組合上,要敢于打破以往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現學校的教育特色。
2 建筑空間組合與運用
在中小學階段,建筑空間包括許多方面,比如起居室和教學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建筑的空間組合和空間關系都是組合設計的重點。對于建筑空間的組合與應用,本文主要從教室空間組合與應用、半室外空間、家具布局、教室環境空間組合、校園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2.1 教室空間組合與運用
就教學的適應功能而言,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學校的教學樓、圖書館和辦公樓都有明確的功能。交錯式建筑模式將失去建筑物之間原有的清晰邊界。同時,也可以促進人行道、走廊等空間與室內空間的融合,形成新的空間形態。對于多尺度的平臺和高架空間,不僅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良好的保護,也為學校空間的利用形式和學生的課外活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在學校的空間建設中,為了實現教學空間、走廊與各平臺空間的有效關聯,可以對一些空間尺度進行改進,形成與原有尺度的對比形式,特別是增加走廊的寬度,這為每個空間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先決條件。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可以為他們改善不確定的空間,增強他們的想象力,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及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這種空間的作用。
受校園周邊環境、學校教育模式和學生心理需求的影響,會形成對架空空間的需求。根據架空空間在學校中的不同位置和對架空空間功能的要求,促使架空空間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系統。促進中小學建設用地的有效利用,可以幫助學生創造出更加適宜的學習環境,豐富校園空間和層次,改善校園空間結構,還能增強學校的經濟效益和教育效果。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空間統一組合,形成科學統一的整體。在每個空間中,它還可以具有獨特的功能,并使其與其他空間相關聯,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空間系統,促進了整體空間系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到了有效地應用。
基于各類課堂的教學功能與空間結構組合,如果每一個教室都屬于相同的類型,則我們就應該盡可能地進行選擇與布置。因此,對于設備課堂和實驗室在進行設計時,其設計要求應盡量與實驗需求相近,以滿足實驗需要。此外,對于多媒體課堂進行設計,在充分考慮到各種設備和器材之前,必須要確保多媒體課堂具備足夠的場地和空間。在設計整合課堂空間時,要嚴格地遵循實用性原則,并以此作為切入點,以便使設計能夠更好地適應課堂空間的規劃。例如,教學大樓需要清楚地明確一切各種功能性空間的相關區域,比如教室內部和外部的功能。課堂布置,無論是一般的功能性教室還是普通的課堂,都要做到盡可能地集中。除此之外,所有的教學房都應該被有效整合成一個輔助性的空間。另一方面,對于類似年級的設計布局,應該采用相鄰布局的方式。對于不同的年級,可以采用兩種布置方式,即分層布置和單獨布置。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認知和年齡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果教室布置在同一樓層,就極其容易造成流線干擾,從而造成不同年級之間的矛盾甚至在此基礎上使矛盾升級。因此,在綜合應用中,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2.2 半室外空間
對于半室外空間,它本質上就是教室的延伸。在學習轉化和娛樂兩個方面,半室外空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場所,比如教學樓的走廊。一般來說,這些地方與教室密切相關。如今的教育建筑包含了一系列元素,其中半室外空間的組合相較于以前的教學建筑表現得更為突出。在該區域的設計中,可以安排一些手工藝品和綠色植物。通過這種方式將建筑與室外走廊等相關空間進行充分的結合,這樣就有助于學生的課堂教學空間的建設。除了美化校園空間以外,還可以營造出更好的文化氛圍,不斷探索班級文化建設的新途徑。
2.3 教室環境空間組合
在教室環境中,走廊的空間組合設計往往是基于物理空間環境,從而進行應用性布局。例如,當光線太強或者太弱時,窗口位置的設置會對學生的視覺效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一般來說,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有很多空間元素,而這其中室內通風更為突出。在教室空間設計中,采用科學合理的通風設計方法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在實際設計中,既要注意教室窗臺的實際高度,又要注意門窗的位置,以此來保證教室內的良好流通環境。
2.4 校園環境營造
通過對校園環境的營造,不僅可以實現空間組合的支撐,還可以創造更好的教學環境。對于建筑環境的創造,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兩個空間:① 園林建筑空間;② 綠地最大限度地維護學校的綠化種植環境。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的建筑可以用來襯托綠地的布局。除此之外,還可以在適當的地方設置一些竹園,竹子蘊含的深厚意義可以有助于突出校園濃厚的學術氣息。通過綠色植物的支撐作用,可以有助于提升學校的景觀效果。此外,在校園環境中,操場空間占據著關鍵地位,可以發揮草坪的作用,為學生創造綠色環境,從而在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各種體育活動,為學生創造自然的文化氛圍。
3 結論
總而言之,在學校建筑的設計中,空間組合的有效運用是非常重要和具有重要意義的。在實際設計中,有必要遵循整體性原則,以有效的方式劃分空間組合,再考慮一系列空間之間的關系,比如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的結合,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安排各種空間,從而形成建筑的整體性。針對校園空間的組合,提高其經濟價值、藝術價值等多種價值,充分展示校園人文特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為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先瑞,金艷.探討空間組合在中小學校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低碳世界,2021,11(06):182-183.
[2]曹式健.空間組合在中小學校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11):129-130.
[3]艾學明.空間組合在中小學校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建設科技,2016(1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