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荻 孟圓
摘要:中軸線體系是西安城市空間的中心骨干,擁有上千年的歷史,組織起整個城市空間的空間序列,并成為西安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西安中軸線體系的物質形態和文化內核出發,探討中軸線體系作為一種重要元素如何融入到西安未來的發展中,在文化與規劃等各個方面發揮其作用。
關鍵詞:西安;城市中軸線;城市形象;城市空間
前言: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城市中軸線早已成為西安城不可抹去的歷史印記。以中軸線為劃分,城市的建筑群在其四周有序地組織并向更大尺度的周圍區域擴散開來,形成一座規劃有序的城。中軸線發揮的作用以及帶來的影響早已不局限于城市規劃這一單一的領域范圍內,在建筑、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都與之產生聯系并受其影響。合理以中軸線為文化符號進行擴展,發揮中軸線對于城市的控制和影響作用,是西安城市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下的重要任務和歷史機遇。
一、西安中軸線的歷史概念和內涵
根據《周禮》記載,自周豐鎬二京時期起,周王城的規劃布局中就加入了南北向的中軸線設計。在其后的秦咸陽城、漢長安城、隋唐長安城的建立過程中,其范圍和地址雖不盡相同,但中軸線的設計一直存在并不斷優化,影響著城市設計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長安城的精神符號和象征。其中最為完善和著名的便是隋唐長安城的中軸線設計,以朱雀大街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為長安城、皇城、外郭城,形成了近乎完美的遞進關系。從中軸線出發向東西南北方向延伸,各個里坊組成了城市的細胞,由此聯系著整座城市的毛細血管。
二、城市中軸線文化品牌形象建立
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的發展以及日益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品牌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在城市影響力的提升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一個城市品牌識別系統設計是一個完整的明確的指示系統,并且城市品牌識別系統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設計并且利用該系統不僅能夠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還能更加完美地塑造整座城市的形象。
西安作為與雅典、開羅、羅馬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擁有著深厚悠久的歷史。其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據西安市統計局2019年9月23日發布的系列報告顯示,旅游業已逐步壯大成為西安五大支柱產業之一,是西安經濟新的增長點。在這樣一座旅游城市中,具有高辨識度的城市品牌視覺形象設計無疑能給前來參觀游玩的游客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成就一段難忘的旅程。
在西安城市品牌形象設計中,與城市共同成長的主動脈——中軸線為主要元素,通過一系列的巧妙設計融合城市文化,激發人們了解地域歷史的好奇心,不失為一個宣傳城市文化形象的巧妙之舉。
這一套系統以標志、標準字體、標準色彩為核心要素,品牌名稱、品牌標志、標準字、標準色、象征圖案、宣傳口語等為基本要素組成。絲路起點大唐西市的品牌形象設計便是一個很好的典范。在字體設計上選擇以楷書作為信息呈現方式;圍繞“大唐西市”的品牌舉辦包括“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商旅文化旅游推介會”“絲路沿線國家商旅文化展”“絲綢之路古幣展”等一系列文化商貿活動;設計絲路起點大唐西市的品牌導向標識,在遵循現有的設計原則的同時,更加注重本地獨特的文化背景。從名稱到字體以及顏色都做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凸顯大唐西市的獨特魅力。通過導向標識的設計,更有利于了解中國悠久的古都,了解絲路起點的重大意義。在西安整體的城市品牌形象設計中,也可以通過契合西安當下具體的時代文化背景內容來進行字體設計,傳達語言信息,承載西安地域文化信息,體現時代精神,展現給人們最直觀的視覺影響力;通過簡單、明快并富有長安地域風俗文化的名稱設計,展現歷代王朝的盛景,給四方游客們留下深刻的長安印象,增強城市的號召力以及吸引力,能夠明確西安在國際大環境背景下的定位和未來發展走向,與西安世界四大古都的盛名相符。配合其它配套設計成為完整的品牌識別系統,打造一塊以強大的文化理念作為支撐,完美呈現一個悠久歷史古城的獨特之處,展現其魅力所在的金字招牌。同時,在中軸線的主題之外,其元素也當呼應當今一帶一路建設的國策,讓絲綢之路的古韻在其東方起點久久回蕩。
獨特富有創意的視覺系統設計不僅能夠為提供信息幫助以及交通疏導提供極大便利條件,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內涵的外在呈現形式,是一條文化主動“走出去”的捷徑,從而讓更多的人主動了解并深入探討長安的歷史風韻和當今風采。
三、以中軸線為主軸線進行統籌規劃設計
西安所處的關中平原,有著“八百里秦川”的美譽,位于大中華版圖上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又受到統治階級政治因素的影響,成為眾多朝代的古都。白居易有詩言:“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以此來形容隋唐長安城的棋盤式布局,凸顯其空間的高度統一性。
而城市整體空間井然有序又能富于變化的原因就與這條中軸線息息相關。
在城市不斷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中軸線的范圍、職能等也一直在隨著時間變化發展著,但它始終在城市選址、城市布局和城市規模控制等方方面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微觀角度來看,當前西安城的中軸線主要由北客站門戶區,行政中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明城歷史保護區,省體育文化區,小寨商業區,會展科教區,航天科研南門戶區八大片區構成。在這之中,經過的主要節點為西安北客站、行政中心-城市運動公園、市圖書館、龍首原-未央區政府、安遠門、北大街地鐵站、鐘樓、永寧門、省體育場-省圖書館、小寨、雁塔文化新天地、電視塔-會展中心、航天城-金長安廣場。從標識角度而言,中軸線主要由北客站、張家堡廣場、安遠門、鐘鼓樓、永寧門、省圖書館、西安國際中心、電視塔、金長安廣場等 9 大標識組成的系統構成。其所在的地理區位反映了其在城市中軸線上的三個方面特征:一是城市重要的物質內容與包含社會活動;二是主要道路與其上的交通活動;三是中軸線被賦予的體現城市形象功能。
根據中軸線的現狀規模以及等級特征,可以將當前西安城市中軸線體系分為三個等級。其中一級中軸線為南北向貫通南北的長安龍脈中軸線,這是西安大都市空間格局的核心中樞,駕馭著西安城市的主體空間。
二級中軸線為周豐鎬二京、秦櫟陽、漢長安、隋唐長安留下來的橫縱中軸線。它們駕馭著各自遺址片區的空間形態,并對周邊城市建成區空間形態產生深遠影響。
三級中軸線為秦阿房宮、漢長安未央宮、唐大明宮、大雁塔、興慶宮、明秦王府、秦莊襄王陵、青龍寺、薦福寺、興善寺等重要歷史遺址或歷史遺存的中軸線。這一等級的中軸線對其局部片區的空間形態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此中軸線體系中,囊括了當今西安旅游的眾多重要節點,如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大雁塔,青龍寺,興善寺等。以眾多旅游節點為依托,以城市文脈為內核,一條以中軸線為主軸線設計的城市旅游路線體系自然形成。由北到南,依次遞進的城市旅游路線,為人們更深刻地了解歷史,理解長安城的演變搭建了優良平臺。由古到今,整座城市的歷史與未來在眼前交替,西安的變遷與發展像畫卷一般徐徐展開。而這條中軸線就像龍骨一般將散落兩旁的“珍珠”們悉數串起,讓城市印記更加生動鮮明。不僅如此,在中軸線上坐落著眾多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包括省圖書館、省美術館、省歷史博物館、西安規劃展覽館等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設施,是城市文化活動的集聚地。不論對內或是對外而言,凸顯城市中軸線的文化職能都顯得格外重要。
與此同時,西安的中軸線體系還是集經濟、政治、功能、城市景觀、交通等七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一級城市中軸線,亦被稱為長安龍脈。其上包括城市一個一級商業中心(鐘樓商圈)和兩個城市二級商業中心(小寨商圈和經開商圈),以及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經濟開發區和各大承擔生態職能的綠地公園、新老住宅區,對于整座城市歷史留存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四、結語
西安的城市中軸線對于城市開發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此,應當深挖中軸線的核心價值,發揮其統籌與協調的重要功能,布局城市交通干道,形成特征鮮明,職能范圍明確的軸線段落。將整座城市的經濟,交通,文化,生態等協調發展,構成和諧統一的城市景觀,成為城市的核心驅動力,為城市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空間軸線上,首先應鞏固加強軸線體系的系統性,增強歷史發展軸時間與空間的序列感,在不同年代和規模及空間屬性的軸線之間增加關聯,加大對城市結構形態的控制。第二,增強歷史文化軸線對城市新區和城市拓展空間的控制和影響,充分肯定其歷史意義和價值,使得歷史遺址和城市新區的空間能夠更好地融合。其次,加大對軸線體系的研究與保護開發力度,對文化保護遺址周圍的空間區域進行品質提升,讓城市中軸線發揮應有的特色。設計與景區整體風格相匹配的周圍空間,在保護區與居民生活區、交易區等地域交界處尋找平衡點。這其中楊家村的改造便是一個典型例子。通過對緊臨唐長安城的正南門——明德門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明德門現代美術館、手工創意坊、個性創意匯、畫廊一條街、藝術衍生品商店、唐安義坊主題雕塑、咖啡廳等文化區,使整個項目融文化藝術、酒店餐飲、娛樂商業三大功能板塊于一體,總面積達到 21 萬平方米,綠化面積將達 70%以上。成為對城中村的綜合環境改造、城市建設、遺風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榜樣。在深挖其旅游價值的同時實現城市經濟文化發展與區域面貌改動的雙輪驅動。在此之外,還應當加大對于歷史文脈空間的保護與宣傳力度,在歷史遺址與城市新區中間找到合適的連續點,對不同地段用地類型的聚集有所側重,根據特點因地制宜,使得新舊交替得到恰當的過渡,又能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葉,康捷.基于唐代長安城市規劃的西安城中村空間形態研究——以楊家村改造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11):48-49.
[2]李晨. 西安城市中軸線空間序列演變與發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3]王麗.城市品牌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探究——以絲路起點大唐西市為例[J].現代園藝,2017(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