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美玲 王純磊
(1.宿遷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2.宿遷學院 宿遷市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孵化中心,江蘇 宿遷 223800)
2020 年12 月,《中共宿遷市委關于制定宿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作為宿遷的發展定位之一。處于工業化中前期的宿遷,必須把握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機遇,參與區域協作與分工,打造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才能在區域發展中獲得一定的優勢地位,形成核心競爭力。同月,《中共宿遷市委宿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重點產業鏈培育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的意見》的發布,明確了宿遷發展機電裝備、綠色食品、高端紡織、光伏新能源、綠色家居、新材料六個主導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X 個先導產業的“6+3+X”制造業產業體系,重點培育化學纖維、紡織服裝、晶硅光伏等20條產業鏈。無論是規劃建議的落實,還是產業集聚發展和產業鏈優化,都需要高素質人才群體的支撐。宿遷的高素質人才主要來源于政府及企業的大力引進和本土高校的持續培養。宿遷高校的專業設置決定了其培養的人才類型,以及服務宿遷經濟的能力。由此,本文選擇宿遷高校專業設置與宿遷產業契合度為考察的核心命題,極具現實性和緊迫性。
教育資源往往都集中于省會或者經濟排位靠前的大中型城市。對于一般的地級市而言,通常本地高校數量較少,規模較小,專業設置較為保守。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就成為了培養地方性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平臺[1]。具體來看,宿遷的高校資源更顯單薄,目前僅有本科層次的宿遷學院、??茖哟蔚乃捱w職業技術學院和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三所高等學校。高校數量少,也就決定了總體規模也偏小。根據《宿遷統計年鑒》,2019 年,三所高校的在校生總計13308 人,畢業生,4481 人,招生7120 人。
地方高校主要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那么,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需求就成為了高校專業設置和建設的主要依據[2][3]。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區域高等教育提供了經濟基礎,同時,區域高校的發展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撐[4][5][6]。已有研究多數從較為宏觀的層面分析,而關注宿遷的研究又缺乏對宿遷地區整體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契合的系統思考。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高校資源約束下,實現內涵式發展,將宿遷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發展相契合,就成為了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命題。該命題進一步細分為三個方面的思考:第一,宿遷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的契合,表現出怎樣的特征?第二,宿遷高校專業設置如何調整以適應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優化的需要?第三,宿遷產業升級與擴張如何帶動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轉型?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對于宿遷的產教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教育經濟理論發展提供了宿遷樣本。
自1996 年建市以來,宿遷市經濟總體增速較快,且產業結構先后經歷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的多次產業結構的輪動調整過程。2019 年的經濟總體持續增長,達到了3099 億元人民幣,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是依然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居于江蘇省前列(見圖1)。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順利的從二三一結構調整為三二一結構(見圖2),表明宿遷已進入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后工業化發展階段。宿遷的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展“6+3+X”制造業產業體系的戰略目標實現,亟需源源不斷的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支撐。其中,宿遷市高校培養的人才是其中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宿遷高校的專業設置直接決定了其人才資源與宿遷產業發展的適應性。

圖1 2015-2019 宿遷市經濟總量和增速

圖2 2015-2019 宿遷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動
截至2019 年底,宿遷高校有本科層次的宿遷學院、??茖哟蔚乃捱w職業技術學院和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三所高等學校,共設置專業85 個,覆蓋13 個行業大類,其中電子信息類、財經商貿類、文化藝術類的專業點數最多,總共占比56.46%。根據表1 對宿遷高校的專業設置情況的統計表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對應的專業設置數量為零,這與宿遷的農業產業特色化發展不相匹配;第二產業對應的專業數量為20 個,占整體專業設置的比例為23.53%,但是從專業大類結構上看,輕工紡織大類、食品與糧食大類的專業設置為零,意味著作為宿遷的支柱產業之一的紡織業和特色產業之一的食品產業都缺乏相應的高等教育資源支持;第三產業對應的專業設置比例為76.47%,顯然與宿遷處于工業化中前期的發展階段不相匹配,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戰略的人才支撐不足。此外,高等教育中醫藥衛生類專業的缺少,不利于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表1 宿遷高校專業結構情況分析表
經濟學研究文獻中,關于“產業結構偏離度”算法模型主要有絕對值差值法和相對比值法兩種。為了測度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將產業結構偏離度算法模型,應用于宿遷高校的專業結構偏離產業結構的測度。為了保持測度結果的穩健性,采用了兩種方法測度宿遷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偏離度,以衡量兩者之間的契合程度。偏離度指標絕對值的大小可以顯示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契合度的強弱,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兩者之間的契合度越弱[7]。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絕對差值法,使用專業結構系數與產業結構系數的差值表征契合度。

2.相對比值法,使用專業結構系數與產業結構系數的比值,減去1,表征契合度。

兩種方法測度的宿遷高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契合度結果見表2。根據宿遷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契合度分析,結合宿遷經濟發展的階段以及目標定位,本文認為目前宿遷高校專業設置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表2 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契合度
第一產業所對應的農林牧副漁專業大類缺位,是宿遷高校專業設置的一個嚴重短板。高效農業是宿遷的傳統特色產業,亟需相關專業的支撐。宿遷的高效農業、花卉產業、水產和畜禽養殖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具有重要地位,而目前高校中并沒有直接相關的專業設置。這成為宿遷第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限制了第一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第二產業是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的集中領域,也是實體經濟的代表,相關專業偏離嚴重,顯著的低于產業發展的需要。宿遷處于向工業化中后期轉型的關鍵階段,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對于宿遷的高質量發展,參與長三角區域分工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宿遷高校中的第二產業的專業設置數量顯著的低于合理值,遠不能滿足第二產業發展的需求。生物與化工、食品與糧食兩大類專業設置為零,這顯然與宿遷的食品飲料行業發展不相匹配。進一步看,宿遷作為中國白酒之都,尚未有高校針對白酒產業設置相關專業,難以服務于宿遷白酒產業的轉型升級。
宿遷的第三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居于首位,但是高校專業設置的比例太高,顯著的超過了宿遷的第三產業占比,處于嚴重偏離狀態,相關專業顯著的超過了宿遷的產業發展需求??偟膩砜?,宿遷的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發展顯著的不匹配。這就產生了兩個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成為宿遷高校畢業生留宿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二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難以實現產學研融合。
此外,已有專業設置基本都是較為成熟的傳統專業,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前沿專業設置亟需拓展。
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要求其必須適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即高校專業設置要與一定時期的地區經濟產業結構相匹配[8]。農業是宿遷的特色產業之一,第一產業相關專業的缺位限制了宿遷農業產業的高質量轉型升級。亟需增設包括花卉、水產等在內的第一產業專業群,支撐宿遷農業產業的高質、高效發展。由于這類產業收益期較長,需要政府對這一類專業和人才培養出臺直接支持和強力引導政策。而對于第二產業的專業設置比例顯著偏低的局面,需要通過增加理工科專業解決。根據宿遷產業發展規劃,引導高校專業設置,推進產教融合,實現良性互動支撐。而針對專業的過度服務化現實,亟需做出調整,將資源傾向于第一和第二產業,以使得專業設置適應宿遷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宿遷高校應將師資優勢和專業積累,與地區產業發展調整結合,從專業內部質量數據及與專業相關的區域產業數據等多角度考量,構建專業設置與產業調整的聯動機制,在支撐主導產業的同時,改造提升既有專業,以新興專業支撐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調整的深度融合,以實現專業周期性優化。建議政府完善產教融合政策,支持開展企業管理人員和高校教師雙向交叉掛職,推進合作,并逐步建立起長效的校企聯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
宿遷高教資源的相對薄弱,也導致了專業設置的覆蓋不足,與產業的契合度偏離較為嚴重,在前述做好存量專業的優化調整的同時,還需要從增量角度下功夫。在各大高校興起異地辦學,或者整體搬遷的背景下,積機主動的引入高校資源,從更高的層面完善宿遷的高校專業設置。同時,注重本地有潛力中等職業院校的發展支持,擇機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