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芝,翟丹鳴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110034)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全球商品市場中我國的制造業產品占了將近一半。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支柱產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部門發展需要而提供各種技術設備的產業,是衡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決定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分工地位的關鍵因素。遼寧裝備制造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不但擁有國家劃定的裝備制造業全部大類行業,而且在小類產品中近三成居于全國前列,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1]。
鑒于裝備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學界對裝備制造業的研究一直熱度不減。從1991年開始,國內學者針對裝備制造業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中的期刊數據庫為檢索范圍,以 “裝備制造業” 為篇名的中文文獻就有6 869篇(檢索時間為2021-04-06),以 “遼寧裝備制造業” 為篇名的中文文獻有523篇(檢索時間為2021-04-06)。其中,來源于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的文獻有39篇,通過歸納總結發現,國內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相關研究大致分為三類。
首先是基于產業集群或集聚理論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相關研究。岳玉珠、張彥彬以產業集群的相關理論為研究基礎,在分析中衛型集群結構運行績效的基礎上,探究了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路徑選擇,指出遼寧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未來發展對策[1]。闕澄宇、柳天恩探究了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現狀及集聚路徑,并以遼寧裝備制造業為例,分析了FDI對產業集群的具體影響[2]。其次是基于創新理論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相關研究。部分學者以技術創新理論為研究基礎,對遼寧裝備制造業如何構建與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進行理論探討與對策研究,探索了遼寧裝備制造業的振興路徑。紀國濤、呂富彪基于技術創新理論,提出加快遼寧裝備制造業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具體對策[3]。最后是基于競爭戰略理論對遼寧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與競爭力提升的研究。王琛偉、劉現偉以競爭戰略理論為研究基礎,在剖析遼寧裝備制造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的基礎上,為遼寧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與競爭力提升提出具體發展策略。同時,還構建了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與國內同行業競爭力進行了比較,提出遼寧裝備制造產業競爭力提升戰略[4]。王層層從企業改制、自主創新、人才建設、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融合及政府扶持等方面提出了遼寧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舉措[5]。
上述研究盡管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都對遼寧裝備制造業下一步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研究依據和現實指導意義,并對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研究基礎。上述研究基本上探究的是遼寧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現狀與整體提升問題,缺乏對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具體發展現狀的分析與國內比較,更缺乏專門針對遼寧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因此,本文擬在此領域進行嘗試。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裝備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①學界也有認為裝備制造業分為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裝備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7個大類,即把汽車制造業與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合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本文根據《遼寧省統計年鑒》的統計指標口徑,把裝備制造業分為8個大類。。近年來,在遼寧裝備制造業上述大類中,哪個類別相對具有利潤優勢和成本優勢?哪個類別的資產利潤率較高?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助于遼寧裝備制造業進一步明確發展重點和政策傾斜。因此,本文以2014—2019年的統計數據為研究樣本②截至成文,2020年統計數據還沒有公布。因此,本文沒有包括2020年的指標數據。,在眾多經濟效益指標中,選取企業單位數、工業總產值、資產總計、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和利潤總額5項指標對8個大類進行比較分析。
2014—2016年,由于受到東北經濟不景氣和統計數據擠水分等因素影響,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都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局面,無論是企業數量、企業總資產還是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都大幅銳減。例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從2014年的904.89億元下降到2016年的480.69億元,下降幅度將近一半(詳見表1),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也從2014年的1 098.42億元下降到2016年的964.0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也都驟降(詳見表2)。但是,2017年以后,各類裝備制造業開始逐年觸底反彈,各項經濟指標穩步提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列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詳見表1)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詳見表2)的主要指標。

表1 遼寧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14—2019年經濟狀況 單位:億元

表2 遼寧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2014—2019年經濟狀況 單位:億元
2014—2019年,在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中,汽車制造業的利潤總額最高,2019年達到343.1億元;其次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19年實現利潤總額139.2億元;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利潤總額最低,2015—2017年一直處于負利潤時期;而通用設備制造業的利潤總額下降幅度最大,從2014年的215.19億元銳減到2019年的0.3億元(詳見圖1)。

圖1 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2014—2019年利潤總額狀況
從成本投入來看,在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中,2014—2019年,儀器儀表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成本投入最低,平均每年成本投入低于100億元;其次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平均每年成本投入524.7億元;汽車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成本最高,平均每年成本投入2 329.8億元;通用設備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成本投入總額下降幅度最大,從2014年3 332.34億元急劇下降到2019年的859.1億元(詳見圖2)。

圖2 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2014—2019年主營業務成本投入情況
2017—2019年,只有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3個大類的資產利潤率逐年上升,而其他5個大類2018年或2019年都出現下滑跡象,并且波動較大。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資產利潤率最高,每年都在10%以上;其次是汽車制造業,每年的資產利潤率在9%以上。此外,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之間資產利潤率差距較大。以2019年為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3.53%,而通用設備制造業的資產利潤率只有0.01%(詳見表3)。

表3 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2017—2019年資產利潤率單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遼寧裝備制造業8個大類在經歷了遼寧經濟斷崖式下滑的艱難困境后,從2017年開始逐漸升溫回暖,各項經濟指標逐年上升。尤其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五年來主營業務成本投入較少,而實現利潤總額較大,資產利潤率較高。因此,綜合考量絕對數值指標和相對數值指標,在遼寧裝備制造業8大類別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具有相對的利潤優勢和成本優勢,資產利潤率最高。
盡管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在遼寧省內裝備制造業8大類別中占據發展優勢,但是與省外同行業相比,該產業的發展水平處于什么地位?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比國內各省市該類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分析遼寧省該制造業發展現狀,并針對其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措施。
因子分析,即研究眾多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系,并用少數幾個假想變量表示其結構,這幾個變量能夠反映眾多變量的主要信息。原始變量是可以觀測的變量,而假想變量是不可觀測的潛在變量,稱為因子。

F1,F2,…Fm為公共因子,是不可觀測變量,它們的系數為載荷因子,是特殊因子,是不能被前m個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
本文選取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相關數據,并進行數據整合處理。為了各省數據的一致性和模型的準確性,由于西藏、寧夏、新疆、海南等自治區、省缺少相關統計數據,故不予考慮。因此,本文只進行27個省市的橫向比較。在選取的變量指標中,R&D項目數、R&D項目經費、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和新產品項目開發支出這幾項指標采用了高技術產業(制造業)的數據。某些省份缺少個別數據,對其用平均值補齊,同時,對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SPSS26.0自行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
用SPSS26.0對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得到指標間的相關性矩陣,主對角線是1,且是正定矩陣,大部分的相關系數大于0.3,初步判定原始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采用KMO和巴特利特檢驗,KMO值為0.798,一般認為KMO>0.6,做因子分析有較好的效果。p值接近于0,表明變量間有相關性。綜上所述,表明原始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公因子方差是公共因子對原始變量的方差的一個解釋程度,公因子方差的值都接近于1(公因子方差表略),說明變量的解釋程度很高(詳見表4)。在總方差解釋表中,特征值大于1的有3個,方差累積貢獻率為96.898%,說明其因子分析效果好。碎石圖可以顯示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可以看出前三個因子對應的折線較陡峭,與其他因子的特征值相差較大,所以,確定提取的公因子數量為3(碎石圖略)。

表4 公因子方差表
成分矩陣表代表該成分與指標間的相關程度,未旋轉前的成分矩陣表中顯示的相關系數在3個因子中分布無序,不利于觀察每個公因子所包含的變量指標及其具體意義。故通過因子旋轉,旋轉后的方差累積貢獻率仍是96.869%,每個公因子方差百分比都發生了改變,即原始指標信息在三個公因子間進行了再分配。
從旋轉后的成分矩陣(表5)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資產總額、固定資產原價、流動資產合計、產成品、負債總計、營業收入、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利潤、利潤總額、虧損企業虧損額和平均用工人數15項指標上的載荷遠遠大于其他指標的載荷,這些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經營及規模能力,因此,可定義為規模競爭力因子,它綜合了全部指標66.09%的信息;第二公因子在國家資本、外商資本2項指標的載荷最大,可定義為資本競爭力因子,它綜合了全部指標19.08%的信息;第三公因子在R&D平均項目經費和新產品項目平均開發支出2項指標的載荷較大,可以定義為創新力因子,它綜合了全部指標11.72%的信息(詳見表5)。

表5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以計算出全國27個省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3個因子得分;再用因子得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27個樣本單元最后的綜合得分G(即綜合實力)(詳見表6)。

表6 全國27省市計算機和通信、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綜合得分

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在全國27個省市中(不含西藏、寧夏、新疆、海南4省區),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位列前三的分別為廣東、江蘇和浙江3省,排名最末的是黑龍江省,遼寧省綜合排名為第17位(與甘肅省并列),其規模因子、資本因子和創新因子排名分別為第17位、第14位和第14位。由此可見,遼寧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雖然在省內具有一定發展優勢,但在全國同類行業中的資本競爭力和創新力僅處于中等水平,其規模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位次更低,和評價范圍內的省市相比,處于下游水平。
“十四五” 時期,遼寧省應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工業振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支撐與物質基礎,是經濟增長 “倍增器” 、發展方式 “轉換器” 、產業升級 “助推器” 。遼寧省該產業雖然在省內具有相對的利潤優勢和成本優勢,資產利潤率較高,但是與國內其他省份的同行業相比,遼寧省該產業在規模競爭力、資本競爭力和創新力等方面都不具有競爭優勢。由此可見,遼寧省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需要盡快進行轉型升級[6],需要從規?;l展、資本投入、創新智造等方面進行提升,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7]。
針對遼寧裝備制造業各個大類的實際情況,政府應圍繞增強企業競爭優勢,按照 “一類一策” 的原則,精準助推裝備制造業發展。同時,從宏觀角度把握裝備制造業整體的發展,針對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或政策傾斜力度[8]。針對目前遼寧裝備制造業各個大類的競爭實力差別,政府政策不應 “一刀切” ,而是應該扶強汰弱,調整產業內部結構,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針對目前遼寧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資本投入的困境,建議駐遼金融機構為裝備制造企業量身打造金融支持政策,更好地解決其在創業投資、產業基金、產權交易、發行上市等不同階段的資本投入問題[9];建議通過市場機制引導駐遼金融機構開展專門針對裝備制造某一大類產業的質押融資,建議試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建議設立產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從而鼓勵駐遼金融機構加大對產業的融資支持,多方面拓寬融資渠道,解決遼寧裝備制造業資本競爭力較低的困境[10]。
一是培育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升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路線,推進構建電子設備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集群的核心功能,形成科技與研發、金融與資本、教育與人才、政策與市場的集聚[11]。二是充分發揮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資源,不斷強鏈、補鏈和延鏈,推動產業發展,建設高端產業制造鏈,把握產業發展方向,整合資源,走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道路。三是以數字化和信息化推動產業升級[12],加強裝備制造業的管理,減少冗余,提高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優化裝備制造業的布局與結構,增強企業活力,實現規?;l展。四是加強自主研發,增強創新能力,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近年來,自主創新在企業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3]。遼寧省裝備制造業要加大對新產品的開發和投入資本,鼓勵創新,搭建企業創新平臺,培養企業創新文化,激發創新主體的動力,加速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鼓勵自主研發。遼寧省高等學校(機構)達115所之多,要充分發揮遼寧高等教育的潛力,主動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加強協作,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裝備制造業提供科技支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