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山英 張正敏
【摘要】廣播媒體擁有私密性、陪伴性、可融合性的優勢,把握這些優勢,進一步推動融合創新,是媒體融合期廣播攻堅克難的關鍵。四川廣播電視臺廣播系統圍繞“整合”“融合”和“出圈”三大目標,充分把握廣播的“聲音價值”,發揮平臺優勢,探索出一條以深拓廣播優勢“破圈”的融合發展之路。
【關鍵詞】媒體融合 ?廣播媒體 ?四川廣播 ?廣播魅力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1979年,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用三個相互交疊的圓圈分別代表廣播和動畫業、印刷和出版業、電腦業,他認為三種行業正在走向融合,且三者重疊處將成為創新最多、成長最快的領域,這就是“三圓交疊”的想法①。從那以后,業界與學界關于媒體技術發展和人類傳播創新的思考一直受其影響。
隨著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的深入推進,媒介融合進入攻堅深水期,傳統媒體如何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把握輿論陣地主動權,需要進一步思考。
廣播作為媒體中的重要一員,迄今已走過百年歷程。在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和移動客戶端等新的媒體渠道沖擊下,廣播的生存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在媒體融合的推動下,各大廣播機構紛紛提出轉型升級,與其他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相互借力,擴大“三圓交疊”的面積,融合傳播取得初步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過分強調重疊而忽視三個圓圈不相交的部分,即忽視廣播作為聲音媒介的獨特性,將會使廣播失去核心競爭力。
本文從尼葛洛龐帝的“三圓交疊”理論視角切入,分析四川廣播電視臺廣播(以下稱四川廣播)方面的融合創新,討論如何在堅守聲音價值優勢的前提下,擴大廣播與其他媒介的交疊面積,推動融合創新。
一、媒體融合時代廣播媒體的魅力
美國學者杰克·富勒(J.Fuller)指出:“每一種媒介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新媒介的出現并不會消滅或取代舊媒介,他們只是將舊媒介推到他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②對比其他媒介,廣播媒體擁有私密性、陪伴性、可融合性三方面獨特優勢。
(一)私密性
廣播能夠賦予個人神奇的聲音屏障,非視覺化的傳播方式能夠最大限度保護個人隱私,這種隱私指的是個人思想、思考方面的隱私③。就內容而言,廣播是面向大眾的,但聽眾收聽廣播內容的行為是私人化的,在各種可穿戴設備的幫助下,廣播筑起了一道極具私密性的高墻,除非聽眾個人愿意公開,否則外界很難得知個人所收聽的具體內容。憑借私密的聽覺感知,聽眾可以接收到的信息符號建構一個虛擬想象的空間,這一空間與個人的身體感知相互協調,使得孤獨、悲傷、寂寞等情緒在一個相對私密、安全的環境中得以宣泄。④
(二)陪伴性
作為一種非視覺化媒介,廣播依靠聲音實現傳播信息,其特性解放了聽眾的眼睛,這是文字、圖片、視頻所無法替代的。這一特性有利于廣播對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的高度滲透,可隨時隨地為聽眾提供陪伴。以車載場景為例,駕駛人員必須高度集中注意路況,導致視覺功能無法他用;但封閉空間和駕駛時間又存在陪伴需求,廣播的出現滿足了這一需求,在不占據駕駛人員視覺功能的同時,實現了傳遞信息和提供陪伴的雙重功能。
(三)可融合性
在人類過去的媒介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聲音媒介可以與文字、圖片、視頻等單個或多個視覺性媒介結合使用,可以搭載汽車、智能手機、智能家電設備等各種終端設備傳播,可以在室內、戶外等多個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新媒體時代,廣播的可融合性將被賦予更多的可能性。現階段,媒體融合已初見成效,廣播媒體要想更進一步深度融合,除了積極拓展聲音價值邊界外,還需將關注點轉移至三圓不相交的部分,即回歸廣播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優勢上,這是一個突破與堅守如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問題。
二、突破:整合優勢資源順勢出圈
四川廣播原本擁有新聞、民族、經濟、交通、文藝、天府之聲、岷江音樂、城市之音共八個頻率,涵蓋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下半年,四川廣播電視臺按照資源整合、功能融合、流程再造的思路,全面推進融合發展改革,對全臺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力求通過改革,打造精品內容生產系統、影響力強大的融合傳播系統、優質的專業頻道頻率和協同高效的產業聚合發展新格局。
(一)架構重組,破除內部融合壁壘
四川廣播雖擁有八大頻率,但頻率之間存在功能重疊的地方,聽眾相對分散。媒體融合,組織層面的融合應為先行。為此,四川廣播基于原本的八個頻率組建了廣播傳媒中心,作為廣播專業節目生產播出、全媒體音頻生產與管理機構。整合交通、經濟、天府之聲頻率,成立“交通經濟事業部”;整合岷江音樂、城市之音、文藝頻率,成立“音樂文藝事業部”;新成立“全媒體音頻事業部”,以數字化、智能化音頻產品為方向,以工作室為基本生產單位,集中打造具有市場潛質的互聯網產品,提升移動音頻產品等新媒體內容生產能力。機制上,打通各個事業部頻率壁壘,整合各類資源,集中人員、資金、渠道等,建立統一的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
組建廣播傳媒中心,成立三個事業部,是四川廣播發展的一次重大升級,意味著四川廣播由分散走向聚合,這不是物理上的簡單疊加,而是組織功能上的嬗變。將六個廣播頻率整合為兩個事業部,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專業頻率的特色優勢,提升頻率的品牌影響力。
(二)多屏共振,全面整合優勢資源
整合四川廣播電視臺內部資源,實現多屏共振,意味著“廣播不止于廣播”。為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資源,四川廣播推進了一系列內部聯動。岷江音樂頻率從2020年6月9日開始,將周一至周五上午11~12點《音樂新鮮愛》節目入駐抖音直播平臺,進行視頻直播,依托該平臺千萬粉絲群,實現廣播直播節目更廣泛觸達,日觀數最高時達兩千多萬人次,提升了節目品牌價值。2020年9月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云端音樂季”系列直播活動達成戰略合作,岷江音樂廣播入駐央視頻。
文藝頻率主動求變,進行融媒體產品生產,挺進網絡主戰場。《錦城星光里》開拓并深化與四川觀察客戶端合作,節目在客戶端上已獲60多萬收聽流量。45集系列文化節目《講共和國勛章的故事》等在熊貓聽聽、喜馬拉雅FM 等平臺上實現了可復聽、復看。系列新媒體音頻節目《汪希的十二句話帶你走出抑郁》,在熊貓聽聽平臺上首發當天就實現了點擊率破萬。
(三)多管齊下,融產品觸達聽眾
為更好地觸達聽眾,交通頻率堅持在追求廣播第一落點的同時,以短視頻、海報、微信推文等多種形式拓展傳播面。2020年全年制作突發路況、應急宣傳類短視頻200余條,生產文化類、公益類短音頻近千條,制作了90余張主題海報及370余張節目宣傳海報。融媒體產品通過自己官方微信和學習強國等平臺傳播,極大地促進了融合傳播效果。去年9月頻率開展的“雪域花開 聚焦德格”視頻直播活動,累計觀看量突破36萬,點贊量200萬+。在成都地鐵5線齊發特別直播中,直播間實時聯動,分赴5條新線做體驗報道,在快手平臺首次采用多鏈路分屏直播,有20萬粉絲同步觀看。
三、堅守:立足主流媒體優勢,全面深耕
四川廣播全力適應環境和受眾變化,除了大力拓展新興傳播陣地、擴大新媒體影響力,還立足主流媒體的專業性優勢,在對前期積聚的私域流量、內容生產、本土文化挖掘上進行深耕,既穩固傳統陣地,又挺進主戰場。
(一)私域垂直深耕,發力圈層價值
內部組織功能打通重塑之后,經濟頻率融合傳播表現突出,節目在蜻蜓FM客戶端收聽表現優異。其早高峰節目主持人抖音粉絲量上百萬。《奇葩校車》節目在2020年阿基米德聲音盛典中榮獲“十大上新節目”年度推薦獎,主持人IP影響力初顯。
為進一步形成品牌效應,四川廣播提出“沒有私域流量的主播不是好員工”,助推廣播主持人向融媒體生產者轉型。發現和引導有專長有特色的主持人開設資訊、汽車、房產、教育、文化、娛樂、音樂等垂類短視頻賬號,深耕私域流量,打造垂類KOL,精心培育自媒體品牌,為商業運營打下基礎。其抖音號“1017劉美麗”定位劇情搞笑類賬號,推出《辣媽穿上防彈背心》《浴室戲精小劇場》等系列主題作品。下一步還將以“熊貓聽聽”為標簽打造四川廣播電視臺移動音頻統一IP,不斷拓展事業版圖,做好優質聲音產品的全生態宣推,同時賦予更多外鏈價值。
(二)優質內容深耕,用品質留住聽眾
新媒體音頻事業部以移動音頻內容生產主體為定位,以“品質聲音,第一聆聽”為品牌標識語,打造“新平臺內容生產運營+新媒體運營”管理體系,積極構建優質音頻內容的生產、聚合、管理、分發、運營生態鏈,不斷強化部門功能屬性,力爭探索出四川廣播“聲”意盎然的智慧型廣播融合之路。加強原創生產,加大長短音頻制作和呈現力度,優質內容全網分發;加強剪輯生產,利用廣播優勢對現有存量音頻節目資源和源源不斷增長的新節目素材及內容進行音頻化再生產,拆條、提煉、精選話題和熱點,建立獨特、標準化內容輸出;堅持新技術引領,深耕音質體驗,精準服務聲音發燒友消費圈層和高端應用場景,有序產出一批原創精品內容,形成以優質、高品質、高端為標簽的聲音IP。
音樂文藝事業部圍繞優質長短音頻產品、短視頻以及視頻直播等方向,加大策劃和制作力度,在全媒體平臺宣推。打造成都當地首個“黑膠碟視頻直播間”,生產《聽我來讀書》《黑膠人生》《音樂療愈》等系列短音頻產品以及“聽書”系列長音頻產品,提升頻率文化質感。
(三)本土文化深耕,打造接地氣的聲音體系
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廣播擁有聯結悠遠歲月和過去經驗并將心靈與社會合二為一的古老力量。地域文化經由歷史沉淀而成,擁有連通民族歷史記憶的作用。融媒體時代,融合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場潮流、追求相同類似,這樣容易落入同質化的窠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失勢。四川廣播在媒體融合創新實踐中充分把握本土化策略,如原民族頻率,其主要職能是四川地區唯一的綜合民族廣播平臺,及時準確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送到廣大農牧民群眾身邊。頻率以播出語種多、節目形態多樣、播出形式多樣的特點,形成“以新聞節目為主架構,社教專題節目、文藝節目為輔,早、中、晚、夜各有側重、互為支撐”的節目框架;原交通頻率定位為智慧出行平臺、應急服務專家,主要職能是服務于車上人群,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以及時的交通資訊和強大的服務功能吸粉80萬+,成為四川省最具影響力的資訊類公眾號,并躋身全國電臺融合傳播力前列。
四、結語
媒體的生存發展能力來自其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新媒體時代,廣播媒體依舊擁有其他媒體難以替代的核心優勢。⑤聲音符號的唯一性賦予了廣播收聽行為的私密性,“只需聞其聲,無需見其人”的特點讓廣播具有滲透聽眾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兩者疊加又衍生出陪伴性。同時,聲音可與任意媒介結合的可塑造性又為廣播增添了更多的可能。廣播媒體在探索融合創新出路時,除了拓寬廣播與其他媒介相重疊的部分,更應注意挖掘未交疊的部分,充分利用其中的優勢,在媒體融合大潮中以聲取勝、以情感人。
注釋
①曹漪那、付玉杰:《從尼葛洛龐帝“三圓交疊”說看媒介分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2期。
②〔美〕杰克·富勒:《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展江譯,新華出版社,1999 年版,第244頁。
③李巖:《“部落鼓”的永久魅力——論麥克盧漢的廣播觀念》,《中國廣播》,2004年第12期。
④王紫鈺:《耳朵經濟繁榮時代的受眾心理》,《青年記者》,2019年第17期。
⑤申啟武:《堅守與突圍:廣播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選擇》,《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作者廖山英系四川廣播電視臺總編室主任,張正敏系成都大學傳媒研究院新聞傳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