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同時期一些哲學思想會對當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潮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音樂作品所反映的一些客觀事實,都或多或少的體現(xiàn)出了當時的一些哲學思想。本文通過爬梳貝多芬所處年代的歷史背景,闡述貝多芬及同時期音樂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論證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大多與當時的哲學思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的創(chuàng)作對這一階段的音樂美學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本文認為,音樂有特殊的認知功能,音樂會反映時代精神并對現(xiàn)在的哲學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鋼琴音樂;哲學思想;古典主義;貝多芬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9-128-03
【本文著錄格式】廖心童.反映時代精神的18世紀古典主義鋼琴音樂——以貝多芬為例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19):128-130.
一、18世紀的主要哲學思想
18世紀對音樂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想有自然神論和啟蒙運動思想。一些歐洲學者對宗教與世俗、理性與神學一直爭論不休,秉持著各自不同的態(tài)度。因此,18世紀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著音樂進步。
(一)自然神論
自然神論是18世紀極為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它反對神秘主義和蒙昧主義,他認為宗教不是盲目的去相信一些與自然規(guī)律相違背的“奇跡”而是應該以理性的態(tài)度并有依據(jù)的去看待宗教。它對基督教教會用人格神來支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fā)展提出反對,認為上帝應該是一種理性的、非人格的存在。
18世紀的歐洲并不是一個完全否定宗教而去提倡科學的時代。一部分人認為應該從根源抵制宗教,也有一些思想十分激進的人認為應該完全信服于宗教并將理性徹底拋棄,但是大部分的人希望理性與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融合并共同發(fā)揮作用。
(二)啟蒙運動
可以說啟蒙運動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奠基石,啟蒙精神最先表現(xiàn)出的是懷疑主義,質疑古老的神話,不相信任何事物。所以,啟蒙運動時期最為重要的戰(zhàn)爭是關于宗教與科學的戰(zhàn)爭。
二、哲學思想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作用
古典主義時期各個地區(qū)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更為密切,音樂使世界上不同的種族國家擁有了開放的文化態(tài)度,是因為音樂變成了一種世界語言;當時的歐洲對音樂的喜好更傾向于高貴的并受大眾喜愛和追捧音樂作品。因此該時代的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風格、形式、基調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國際化的音樂語言
由于這一時期哲學思想的影響,整個歐洲都進行了思想上的改革,各國的思想家喚起了歐洲人民對世界主義的理想以及對世界各族人民友情的渴望。啟蒙主義的一些思想家對各自民族的歷史及異同問題缺乏認識,大多對進步觀有很大的興趣。音樂創(chuàng)作在啟蒙思想不斷深入的影響下,在音樂等藝術領域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傾向世俗化的、被人民所接受和喜愛的藝術作品,反之這些藝術作品也為啟蒙思想影響力的擴大做出了極為重要的宣傳。音樂本就是需要聽眾的,因此,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被要求站在大眾的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不應該讓大眾去分析他的寫作手法或者“不知所云”而是應被大眾所喜愛的。
(二)新穎的藝術風格
18世紀的歐洲被秩序和等級所籠罩,貴族掌握著歐洲藝術發(fā)展乃至社會生活的命脈。因此,這一時期貴族對哲學思想也有著一定的興趣,哲學家們變成了這些貴族的寵兒,這些哲學家并不愿意放棄這等好機會,因此他們在這些上流社會的集會上大力宣傳著當時的啟蒙思想。當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大多為貴族表演,這些作品必然會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的音樂更為高雅。
三、貝多芬與古典主義音樂的聯(lián)系
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堅持了德國古典音樂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理念,又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和升華。所以,在考察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文化定位時,應當努力追蹤德國古典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脈絡。
(一)神諭時期
1700—1760年,正是亨德爾和巴赫的創(chuàng)作最為突出的時代。這正是德國封建主義腐爛沒落的時代,國家四分五裂,貴族生活窮奢極欲,而平民生活窮困潦倒。就是在如此深重的苦難和痛苦中,德國民眾的宗教意識勃興,在宗教虛幻的天國里,人們試圖得到慰藉和解脫。
(二)世俗時期
1760—1800年,可以說是德國古典音樂最為重要的逆轉時期,這是海頓和莫扎特的時代,年輕的貝多芬已經屬于這一時代了。在這一階段,正值奧地利約瑟夫二世的“開明專制”,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改革,促進了啟蒙運動的發(fā)展。當時在德奧的土地上興起了強烈的反封建主義的新思潮,其中心思想就是弘揚人性,鼓吹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新人,反對對人性的壓制。
哲學家們一直秉持著光明必定會戰(zhàn)勝黑暗的決心,在思想上不斷的尋求進步。在這樣的時代精神下,德國古典音樂迅速走出教堂,擺脫宗教形式,出現(xiàn)了普遍的世俗社會的音樂生活,交響樂和四重奏等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三)英雄時期
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他的音樂時,始終充斥著英雄的主題,在該主題中主要希望體現(xiàn)英雄面對慘不忍睹的現(xiàn)實時表現(xiàn)出的個人意志,展示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憤怒,體現(xiàn)了人類與現(xiàn)實社會不斷抗爭的勇氣以及渴望得到解放的內心。
四、音樂語言構建時代精神體系
縱觀貝多芬的音樂生涯,可以說也是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斷根據(jù)思想變化而進行改變的過程,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可以說是他精神世界不斷變化的一種體現(xiàn)。他創(chuàng)作思想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一)早年階段(1782—1801年)
在這一時期貝多芬為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進行了充足的儲備,并且對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理念進行了初步的探究。這時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仍是以資產階級對啟蒙運動的情感為基調,但仍然沒有超越一些前輩的思想境界,貝多芬前輩們的創(chuàng)作中對人性的描述較少,不敢在作品中直接體現(xiàn)一些社會問題,但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時在這一方面有所提升,他勇于表達人性的各個不同層面,敢于向世界的黑暗發(fā)起挑戰(zhàn)。
(二)第二階段(1802—1812年)
這一時期被稱為“英雄時期”。1802年,貝多芬在失聰以及其他的健康問題層出不窮的狀況下,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使他對生活喪失了希望,甚至想到了自殺。在直面生與死內心激烈的斗爭之后,他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自己,選擇活下去。他從自身所遭遇的挫折為基點體會到了整個人類此時悲慘的命運。他認識到與黑暗斗爭到底,是人類走向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他相信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獲取革命的勝利。歷史正需要這樣的英雄,也召喚英雄,1802年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描繪了一位為人類理想的未來努力戰(zhàn)斗的英雄人物,這部作品就像是他其他“英雄主義”作品的引子。此后的10年時間,貝多芬也一直致力于描繪一些英雄的形象。
(三)第三階段(1813—1827年)
這一時期可以稱之為“冥思時期”。1813—1817年,正值歐洲反動勢力越發(fā)擴大,越來越猖狂的時期。貝多芬對此失望至極。直到1819年貝多芬失聰,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作品已經不是單純的對英雄形象進行描繪和歌頌,卻依舊保持著他一直堅持的英雄主義的創(chuàng)作基調。貝多芬的精神世界已經超出了這種意識的范圍,他用歷史的眼光將人類的生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展示在了自己的作品中,為大家展示出了一幅人類幸福生活的偉大藍圖。
五、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主題
(一)啟蒙主義的主題
在貝多芬之前的一些作曲家的大部分音樂作品中針對資產階級啟蒙主義宗旨這一內容已經有所體現(xiàn)。早在1790年,經施奈德提議,為紀念約瑟夫二世的儀式上的悼歌由貝多芬創(chuàng)作。
貝多芬寄托了極大的希望在法國革命上,因此,他把拿破侖看作是那一時代的英雄,敢于斗爭的英雄。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為拿破侖所寫,當?shù)弥闷苼龇Q帝,貝多芬勃然大怒。氣憤之下,將他的名字從作品的封面上抹掉。他一直把自己音樂創(chuàng)作的終極奮斗目標定為追求自由和人類的進步,并且他也確實一直為此努力。但是貝多芬所追求的這些在當時的社會情況和條件下,根本無法實現(xiàn),因此他最終退回到了自己的精神王國。
(二)英雄主義的主題
貝多芬與其他同時期音樂家創(chuàng)作思想的區(qū)別正是在于他所宣揚的英雄主義主題。可以說:偉大的社會轉型時代就是英雄時代。為什么說貝多芬是這一時代的英雄,因為他對先進的文化和生活十分的向往并一直與不見光明的社會做斗爭,但并不是說他阻止或改變了客觀自然事實。
在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德國,資產階級非常的軟弱,使這個國家盛產一些碌碌無為的人,而不是產生敢于斗爭的英雄。貝多芬生活中的不易使他意識到,需要通過不懈的斗爭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解放。音樂是他戰(zhàn)斗的武器,他要用音樂武裝人類的頭腦,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讓人民從混沌中覺醒。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可以說都是以英雄為創(chuàng)作基調的。《第二交響曲》描繪了貝多芬對這一主題初步的認知與思考,并展現(xiàn)了他對英雄主義這種生活方式的渴望。《第三交響曲》詮釋了這一主題的主要內容,構建了英雄的偉大形象和英雄對當今時代的看法及行動。《第四交響曲》為大家描繪了一個英雄的情感世界,展現(xiàn)了英雄的心理活動和情感世界。《第五交響曲》描寫了英雄所做的抗爭——與現(xiàn)實社會和黑暗勢力進行無休止的斗爭。《第六交響曲》表現(xiàn)了英雄與客觀事實的關系,對人類的前途和命運產生了擔憂。《第七交響曲》闡明了英雄與大眾之間魚和水一樣的關系,凸顯了英雄以給人民帶來幸福的生活為自我價值體現(xiàn)的終極目標。《第八交響曲》體現(xiàn)了英雄對生活飽含熱情,并且展現(xiàn)了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大眾形象。
(三)理想主義的主題
經歷了革命后,整個歐洲的政治問題變得更加嚴峻,貝多芬也在此時靈敏的嗅到了來自黑惡力量的威脅。這一時期,他的疾病和生活中的種種不易,把他推到了絕望的邊緣。在這樣的時刻,他在對外在的幸福和歡樂的期望落空之后,卻真的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到了“支撐點”。
晚年的他處于一個進行完全自我精神反省的時期。他不顧及自己的疾病和生活不易帶來的痛苦,堅持相信光明會戰(zhàn)勝黑暗從而達到人類文明的最終目標。貝多芬的內心始終向往著理想主義。當他承受著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痛苦時,人們將它拋棄時,他卻仍然全身心地擁抱“可愛的人類社會”,為他理想中的世界放聲高歌,拋頭顱灑熱血。
六、結語
總的來說,文化是經濟建設及各個方面的上層建筑。只有選擇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才能使整個社會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才能使文化變成先進的文化。在轉型的大潮中,有各種支流、各種嘗試也是必然的,但是每個歷史大轉折的時代都有一種代表歷史主導方向的、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可以看出,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永遠是進步文化的旗幟。在這個意義上,貝多芬是不朽的。
貝多芬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人類對美好世界的渴望以及對這一時期的迷茫,為人類描繪了一幅美好世界的畫卷,令人心生向往。引導人類的精神世界走向新的境界,從而推動文明的進步。對前人的文化思想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為時代和人民發(fā)聲,讓時代變成更好的時代。
參考文獻:
[1]李穎.關于維也納古典樂派研究的綜述[J].考試周刊,2008(39).
[2]冰,徐杰.論“啟蒙運動”對維也納古典樂派音樂的影響[J].王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6(5).
[3]陳越紅.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哲理分析[J].中國音樂學,1998(4):131-142.
[4]苗淼.人文藝術哲學的“如其本然”及其精神境界——以貝多芬音樂藝術為視角[J]. 求索,2016(5).
[5]張俊萍.心中的大愛——探究貝多芬音樂中的哲學信仰[J].音樂創(chuàng)作, 2013(3).
[6]張波,林俊.試論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受啟蒙思想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4(16).
[7]林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現(xiàn)手法的獨創(chuàng)性[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08-111.
[8]車新春. 19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音樂文化與民族主義思潮[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9]張睿. 論啟蒙思想對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10.
[10]梁婷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三個時期的風格比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6):274.
[11]潘鴻澤.談貝多芬三個階段的音樂創(chuàng)作[J].藝術教育,2007(10):96.
[12]王青. 貝多芬文化價值觀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7.
[13]邵桂蘭,王建高.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人文關懷與美學品質[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2):38-41.
[14]霍鵬飛. 論貝多芬九部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5.
[15]林苗.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現(xiàn)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4.
[16]龍本裕造,張新林.貝多芬的獨創(chuàng)性[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0(4):49-54.
[17]高宗仁.貝多芬晚期作品風格淺談[J].人民音樂,1997(11):39-41.
[18]張洪模.國外貝多芬研究的新探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1):25-30.
[19]廖乃雄.試析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音樂內容和思想傾向[J].人民音樂,1979(Z1):72-80.
作者簡介:廖心童(1996-), 女,漢族,內蒙古包頭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音樂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