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光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已累計造成逾2.6億人感染,500多萬人死亡。各國為防控疫情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鎖隔離措施,導致商品、人員、資本等跨國流動放緩,全球化進程遭遇嚴重挫折。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合作卻逆勢前行,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廣闊前景,成為持續推進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這一波全球化,雖然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也產生了發展不平衡、貧富分化、經濟主權流失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累積使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逐漸抬頭,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跡象不斷顯現,其中尤以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最為突出。疫情暴發后,全球化的負面效應被突然放大,不少學者認為,全球化將因此發生歷史性轉變,進入“慢全球化”或“半全球化”時代。
首先,疫情令世界經濟空前衰退,各國復蘇極不平衡,這為傳統反全球化勢力提供了溫床。疫情背景下,美股多次熔斷、國際油價暴跌、國際貿易和投資顯著下降、服務業大幅萎縮,全球經濟被迫按下“暫停鍵”。2020年,全球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除中國外世界主要經濟體無一擺脫經濟萎縮的厄運。2021年,世界經濟預計會出現反彈,但各國復蘇情況存在顯著差異。世界銀行2021年6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經濟預計將增長5.6%,其中中國經濟增幅為8.5%,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將分別增長6.8%、4.2%和2.9%,除中國外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增長4.4%,低收入經濟體僅將增長2.9%。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表示,雖然全球經濟出現了復蘇跡象,但疫情將繼續給發展中國家的民眾帶來貧困和不平等。可見,疫情正進一步損害低收入群體利益,拉大全球發展鴻溝和貧富差距,傳統反全球化力量可能會繼續壯大。
其次,疫情凸顯了全球產業分工不平衡所隱藏的脆弱性,未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將更加重視安全因素。疫情不僅嚴重沖擊了亞非拉國家,也使擁有先進醫療設備和公共衛生系統的美國、西歐等發達經濟體損失慘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將低附加值的產業大規模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本土只保留一些高附加值的產業,導致其無法自主生產口罩、護目鏡、消毒液等基本醫療產品,在應對疫情時陷入缺少醫療物資的境地,甚至頻頻上演互相搶奪醫療物資的鬧劇。鑒于這場深刻的教訓,歐美國家正想方設法通過產業回遷、產業收縮等方式調整產業布局,力爭把涉及國家安全和民眾生命安全的戰略物資掌握在自己手里,減少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過度依賴。跨國公司也主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彈性”,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總之,疫情使不少國家和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選擇犧牲效率來滿足安全需求,甚至堂而皇之采取保護主義措施,這對全球化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

“一帶一路”與中國鐵建——第十八屆大路畫展作品,《擎天穿越》,于行江,油畫,2019年。(中鐵物資)
最后,疫情背景下中美戰略博弈愈演愈烈,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對中國的遏制打壓將給全球化發展增添變數。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悍然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中美在諸多領域呈現“脫鉤”之勢。疫情本應成為中美緩和緊張關系的契機,但鑒于中美在應對疫情、恢復經濟、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的表現高下立判,以及美國對經濟高度依賴中國、科技被中國趕超、國際地位被中國取代等的深層憂慮,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不僅就疫情瘋狂“甩鍋”和抹黑中國,而且變本加厲在經貿、科技、意識形態等領域挑起兩國對立,并拉攏盟友拼湊反華“小圈子”。在美國的鼓噪下,一些西方國家基于對“東升西降”的不甘和“中國崛起”的忌憚,蓄意向中國發起輿論攻勢,并追隨美國推行“去中國化”。受大國博弈加劇影響,全球貿易科技體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割裂開來,形成兩個分別以中美為中心的市場。二者雖不會完全脫節,但相互依存度會有所下降,阻礙全球化持續深入發展。
然而,疫情無國界,病毒無種族。疫情在強化傳統反全球化力量、催生新興反全球化力量的同時,也使得加強國際醫療衛生合作和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重要性進一步突出。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面對威脅人類的全球性問題,堅持多邊主義、奉行國際合作才是唯一出路。中國經濟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并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意愿,將成為支持和推動全球化的中堅力量。其中,作為應對逆全球化、探索新型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和作用將更加凸顯。
2013年以來,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支持和歡迎。“一帶一路”成為新時代中國對外交往的靚麗名片。疫情暴發以來,“一帶一路”建設不但沒有在全球化停滯的情況下陷入困境,反而逆風飛翔,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中核集團承建的“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機組。(中國中原圖片)

第一,政策和規則對接持續深化。過去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平穩快速發展,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越來越多,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都對“一帶一路”倡議予以特別關注。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相繼與國際海底管理局、非盟和剛果(金)、博茨瓦納、中非等國際組織和國家簽署合作文件(見表1),繼續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國已與144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且文件內容逐漸細化。此外,中國還與緬甸、墨西哥、智利、白俄羅斯等國新建立了貿易暢通工作組,推動與更多國家建立投資工作組、服務貿易工作組和電子商務合作機制,與斯里蘭卡、菲律賓、巴基斯坦、泰國、印尼、尼泊爾等周邊國家建立了“一帶一路”政黨共商機制等,相關合作機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

表1 疫情暴發后與中國新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和國際組織
第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扎實推進。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標志性成果,中歐班列在疫情中,有力保障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2020年中歐班列開行1.24萬列,單年開行數量首次突破萬列大關,同比增長50%,發送集裝箱113.5萬標箱,同比增長56%,往返綜合重箱率達到98.4%。其中,發送醫療物資939萬件,共計7.6萬噸,成為國際社會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截至2021年9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近4.5萬列,運送貨物405.7萬標箱,打通了73條運行線路,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4個城市。同時,中國企業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工作,確保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中老高速公路、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比雷埃夫斯港、皎漂深水港、阿聯酋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等“一帶一路”重大項目穩步推進,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以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空間綜合信息網絡等為核心的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加快形成。
第三,國際貿易與投資合作不斷擴大。在全球貿易萎縮、投資減少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勢頭不減。202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為1.3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7%;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177.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414.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11.2億美元,分別占同期總額的55.4%和58.4%。2021年前三季度,上述幾項指標保持平穩增長,“一帶一路”合作對全球經貿往來的促進作用更加顯現。自貿區建設方面,2020年10月中國與柬埔寨簽訂自貿協定,這是首個將“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獨立設章的自貿協定。同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順利簽署,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區得以形成。中國還推動實施《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版)》,在服務貿易和投資方面繼續放寬市場準入。
第四,金融領域合作不斷深入。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越來越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本幣互換安排、人民幣清算安排等。2020年,人民幣跨境結算量超28萬億元,同比增長44%;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新增低硫燃料油期貨和國際銅期貨,國際期貨品種達到6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總額130億美元的疫情危機恢復基金,惠及越南、格魯吉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國。絲路基金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2020年新增簽約項目10余個,新增承諾投資100多億元。隨著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投資成為新的增長點。2020年3月,中國平安正式簽署“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成為全球首家簽署該原則的保險集團;同年4月,光大集團牽頭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基金正式落地,系近年來國內唯一獲準使用“一帶一路”字樣的新設投資基金;2021年上半年,中國境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約合人民幣3077.79億元,超過2020年全年水平,引發全球綠色債券銷售熱潮。

2021年10月11日,為期六天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陜西西安開幕。(新華社圖片)
第五,人文交流活動豐富多彩。疫情雖然隔斷了人員往來,但無法隔斷各國人民的交往熱情。中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2020年8月,第六屆“一帶一路”科普交流周在北京舉行;10月,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陜西西安舉行;12月,“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年度會議在北京舉辦;2021年2月,“歡樂春節”拉脫維亞、法國、韓國等國系列活動在線上揭幕,為同慶春節的中外民眾獻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擺脫貧困成為近期“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一大主題。2020年12月,來自中國、波蘭、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的14家科研機構和政府組織在云南臨滄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旨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扶貧開發經驗與模式;2021年1月底,中柬友好扶貧示范村項目正式啟動,這是中外民間組織首次攜手在海外開展整村扶貧項目建設。
疫情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克服各類困難,抓住發展機遇,取得優異成績,成為促進國際合作、推動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中國堅定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使其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首先,加快建設健康絲綢之路,有效化解疫情對全球化的直接沖擊。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堅定不移推動國際抗疫合作,及時向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自主研制出新冠疫苗后,中國積極踐行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已向國際社會提供疫苗逾18億劑,是世界上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當前,傳染性更強的德爾塔及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快速擴散,中國在努力做到全年向全球提供20億劑疫苗及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基礎上,承諾將再向非洲提供10億劑疫苗。此舉將惠及廣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切實保障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國還將與國際社會一道完善以聯合國、世衛組織為核心的全球衛生治理體系,提升各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2021年10月16日,“瀾滄”號動車組運抵剛剛建成的中老鐵路萬象站,正式交付老中鐵路有限公司。(新華社圖片)

其次,繼續加強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球化發展提供硬件支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全球化發展的重要保障。疫情背景下,鑒于中歐班列成為全球物流運輸“大動脈”及數字經濟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交通基礎設施和數字絲綢之路日漸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具體看,中國需與相關國家共同確保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皎漂深水港等項目扎實推進或平穩運營,改善當地交通基礎設施條件,使之更便捷地與世界連接,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同時,加大對5G、區塊鏈、人工智能、智慧能源等“新基建”的投資力度,積極與沿線國家分享數字經濟發展經驗,致力于消除“數字鴻溝”,幫助相關國家通過數字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再次,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全球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面對全球化遭遇的回頭浪,中國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彰顯了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的意志和決心。今后中國需進一步探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新發力點和新結合點,既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地惠及世界。一方面,進一步通過縮短負面清單、放寬準入限制、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外商在華投資興業創造更多機遇;另一方面,加快構建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穩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國際經貿規則建設,引領和塑造全球自由貿易進程。
最后,著力促進民心相通,堅定國際社會對全球化發展的信心。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在當前民粹主義升溫、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下,民心相通的意義和作用更加凸顯。因此,中國需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深入闡釋共建“一帶一路”的理念、原則、方式等,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努力塑造可信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唱響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化發展的光明前景。還需將關系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優先項目,讓當地民眾切實享受到“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好處,不斷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化發展爭取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和同行者。
作者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