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熊文婷 吳述明

1954年冬,一個水利工程的掘進,意外掀起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遺址神秘面紗的一角。
? 石家河遺址總面積達8平方公里,核心區域遺址點有40余處,是長江中游地區已知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遺址,距今6500年即開始有人類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鼎盛時期。石家河遺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頭,與長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遺址、黃河中游的陜西石峁遺址等共同被學術界認定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見證。
? 2014年,中斷20多年的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重啟。其后幾年的時間里,這里發現了更早的城址、罕見的祭祀遺存、數以萬計的紅陶杯殘件以及標志著史前玉作巔峰的精美玉器……2017年,石家河遺址先后入選“201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10項“重大田野考古發現”。一次次震驚世人之后,對于這座擁有數千年歷史的遺址,更多秘密有待揭開。
長江中游已知最大史前古城
? 在石家河鎮土城村村民的印象中,過去在地里,一鋤頭掘下去挖出陶器殘片的事情并不少見,“一堆黑乎乎的瓶瓶罐罐,誰知道是什么啊,就拿去壓咸菜缸了。”直到1955年,考古人員來到村里,發掘出一批新石器時代遺存,村民們才恍然明白,“原來這些都是寶貝”。
?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市博物館聯合組建石家河考古隊,再次對遺址進行發掘,大型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初露崢嶸。
? 石家河古城是長江中游已知的最大史前古城,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在石家河古城周邊已發現17處城址,大體呈半月形分布在江漢平原西北部向低丘過渡地帶。
? 攀上一處高地,如果不是在考古人員的指引下,很難想象,這一道橫亙于稻田與樹林之間的長埂,竟是歷經5000年風雨滄桑的古垣。城垣經黃土夯筑而成,一旁還有一條幾十米寬的壕溝,如同護城河緊貼著長埂延伸。
? 2014年,考古工作者重啟石家河遺址考古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譚家嶺遺址發掘出早于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垣和環壕,表明古城在距今約5000年時開始筑造,將石家河城址的建城史至少提前了500年。
? “當時的考古成果發布后,公眾的目光都被精美的史前玉器吸引,但在我們考古人的眼中,譚家嶺城址的發現,才是最激動人心的,”石家河考古項目負責人向其芳說,“因為它奠定了石家河遺址是中華文明起源重要見證的基石。”
? 考古人員猜想,這里極有可能是大型“宮殿”遺址,是當時統治者對聚落群內部、周鄰聚落實行管理發號施令的場所,是中樞管理機構所在地。
罕見史前大型祭祀的場所
? 在石家河古城西邊,與石家河西城垣隔護城河相望的印信臺,因地形似一枚方形印章而得名。考古隊員在此發掘了人工黃土臺基和套缸等遺跡,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體上有刻畫符號,最長一處套缸遺跡有三四米長。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說,從印信臺發現的大量紅陶缸、少量人骨殘骸以及套缸堆積等特點分析,這里應屬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進行祭祀活動的特殊場所。這也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
? 考古人員分析,陶缸可能是長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種獨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樣式在長江中游地區極為罕見,表達了先民的某種心靈寄托。
? 在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的三房灣遺址,數以萬計的厚胎紅陶杯殘件密集堆放在土層之中,厚達數米,蔚為壯觀。而在譚家嶺之北鄧家灣遺址,考古人員曾發掘出數以千計的陶塑品。
? 紅陶杯是實用酒器還是祭祀禮器?陶塑品是玩具還是藝術作品?套缸之中又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這些問題目前尚無定論,但考古專家卻形成共識:如此大批量的手工制品集中出土,反映了大規模專業化生產的存在,也反映出已經出現聚落等級與社會階層的明顯分化,社會分工正在細化。
沉睡數千年的240多件精美玉器
? 每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往往都伴隨著珍貴藝術品的出土,對石家河遺址來說,最吸引公眾眼球的,當屬數百件精美玉器的面世,它們沉睡數千年,卻依然古樸優美,令人震撼。
? 2015年年底,考古人員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區域的譚家嶺遺址尋找大型建筑遺跡時,意外發現9座甕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隨葬,共發現各類玉器240余件。這些玉器類型豐富、造型奇特,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多數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線刻圖案。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用“巔峰”這兩個字形容石家河出土的玉器。他說:“出土的240多件玉器,給我們帶來了又一次震撼,這批玉器的發現,擊碎了學者們構建的古玉體系,標志著一個史前玉作的巔峰,代表了一個中國玉文化發展空前絕后的時空坐標。”
? 在此之前,考古人員曾于1955年在石家河城外的羅家柏嶺發掘出一批玉器。現藏于國家博物館的一件團鳳造型的玉鳳,是其中的代表,被譽為“中華第一鳳”。
? 石家河出土的這些玉器足以顯示出距今4000多年以前,長江流域已有發達的手工業和繁盛的文化,社會階層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1996年,石家河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國家文物局將石家河遺址作為全國30處大遺址之一,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庫;2017年1月被評為“2016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4月12日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12月8日作為唯一入選的中國項目,榮獲 “世界考古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2021年10月,被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石家河遺址是中國城市文明、陶器和酒器文化的源頭,此外它還是玉器文化的巔峰期和轉折點。石家河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推動著史前文化走向文明的門檻,其光輝將會永遠鐫刻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
(綜合《光明日報》2018年9月30日、人民網、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