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暢
在當今世界,伴隨著失學失業青年數量的增加,“家里蹲”群體(學界又稱“尼特族”)不斷壯大,早在20多年前就成為困擾韓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難題,并有全球性蔓延的趨勢。
當前,“尼特族”現象在國內已出現苗頭,折射出一些領域社會矛盾突出、大眾心理防御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對于這一苗頭性問題,社會要予以正視,綜合施策,幫助“尼特族”激發奮斗精神,回歸職場,融入社會,摘掉“尼特”帽。
“尼特族”背后隱藏社會風險
何為“尼特族”?目前,學界公認“尼特族”(“NEET”音譯而成,NEET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泛指16歲至35歲、不升學、不就業、未在接受培訓的青年群體。“尼特族”幾乎沒有工作、社交,“焦慮”“痛苦”“失眠”“孤獨”等字眼高頻率地出現于他們的精神世界。
心月(化名)畢業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考研二次失敗后開始求職。她曾成功拿到新東方和高途教育的錄用通知書,卻因為沒有編制而遭到家里人反對。2020年,她參加公務員考試,省考以一分之差落榜,國考又在700∶1的報錄比下出局。這期間,她被診斷出中度抑郁癥,事與愿違地成為一名“尼特族”。
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廉思推算,我國這一群體規模為500萬人至600萬人,其中20歲至24歲的比例最高。廉思指出,他們主要生活在城鎮地區,家庭經濟狀況普遍較差,卻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等原因賦閑在家,在經濟上依賴家庭,“啃老”過活。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吳強曾在2019年對廣東4個縣的“尼特族”群體進行調研。他告訴記者,“尼特族”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對中國養老保險體系和傳統的養老觀念產生沖擊,對社會而言,更是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引起就業人口的結構失衡,成為社會治理和國家發展的潛在風險。
對抗“內卷”需要助力
相較于西方國家的“尼特族”,我國的“尼特族”呈現兩大特點。首先,就業意愿強烈,體現出主動化的傾向。吳強說,長久的居家生活令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感到焦灼,超過半數的“尼特青年”對當前生活不滿意,希望在1年內實現就業。在失業過渡期,許多人曾積極尋求再就業、考研、考證等新出路,體現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不安于現狀的奮斗精神。其次,學歷層次高知化,屬于有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以廣東省為例,在2019年的抽樣調查中,近63%的“尼特族”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專、本科、研究生),初中學歷以下人員比例不到10%。
然而,在高素質、高就業意愿“尼特族”面臨就業難的另一端,是許多企業面臨“用工荒”的窘境。
“‘尼特族’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勞動力升級速度快于產業結構升級速度。”廉思說,當下,我國經濟結構正處于戰略性調整時期,產業結構處在轉型升級階段,存在大量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有待進一步發展。而高校教育培養模式超前,社會無法提供與現有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相匹配的就業崗位。
部分受訪“尼特族”表示,高校擴招、學歷提升的同時,他們對就業回報的期望值也在提升。北京一位財會專業畢業的“尼特族”告訴記者,自己曾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因公司知名度不高,待遇一般,就辭職在家等好機會,結果一等就是五六年,如今30歲了,不工作逐漸成了習慣。
幫助“尼特族”回歸職場,高校和招聘單位應該加強思想引導,在注重知識技能提升的同時,重視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的職業觀教育。社會應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就業培訓體系。現有的培訓方式存在簡單粗放、層次不高問題,未能同勞動力市場形成供求信息反饋體系。在“尼特族”中,主動接受培訓的很少,接受培訓后也很難滿足市場需求。為此,應搭建網絡就業平臺,鼓勵各大就業平臺利用“互聯網+就業”方式,發掘青年個性特點,將其優勢與用人單位需求進行匹配,讓“尼特族”重新融入社會,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半月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