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慶
首先,我們來看看哮喘的定義是什么。在《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是這樣定義的:哮喘是由多種細胞以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伴或不伴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同時伴有氣道高反應性和可變的氣流受限,隨著病程延長可導致氣道結構改變,即氣道重塑。
哮喘的治療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如布地奈德)、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茶堿等,并不包括抗生素。這是因為,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炎癥,多由花粉、塵螨、動物皮屑等過敏原或環境污染等因素引起。抗生素是抗菌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用于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青霉素、頭孢等抗生素僅對細菌感染有效。而哮喘中的炎癥并不是細菌感染所致,因此,抗生素不能治療哮喘。只有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才可以考慮使用抗生素。
但這不是說哮喘發作時一定不能使用抗生素,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哮喘發作的誘因包括過敏原、上呼吸道感染、心理因素、運動、藥物等,其中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比如感冒或流行性感冒)是哮喘加重的最常見原因。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數是病毒性感染(尤其是合胞病毒和鼻病毒感染),用抗生素無效;只有一小部分是細菌感染,當引起肺部感染時,可明顯加重哮喘患者的癥狀,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
有研究認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羅紅霉素)可以減少部分哮喘患者的急性發作率,但目前臨床研究的證據尚不充足,而長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帶來耐藥風險。因此,目前不推薦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或者預防哮喘。
(摘自《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