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通過案例,可以看出讓教師頭疼的問題有三個:是否應該指導?如何進行指導?沒有指導是否能夠促進幼兒發展?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還沒有弄清楚有關學前教育的幾個根本問題:一是幼兒在園究竟“學什么”,二是他們應該“怎么學”,三是教師應該“如何教”。
針對這幾個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都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如“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在園主要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其興趣的基礎上,運用生活與游戲,讓他們充分與周圍環境產生互動,并通過積極主動地探究來獲得有益經驗。這里面不僅強調生活與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更強調幼兒的興趣,因為只有他們內心需要的、主動獲得的經驗才能成為自己的經驗,甚至成為影響其一生的經驗。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轉變,以促進幼兒的發展。
理念從“高控”到“自主”
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區域游戲,但游戲的材料、玩法和規則是教師提前預設好的。幼兒進到區域中,只能按照教師的想法去實施,缺乏了創意與想象,缺少了生動與靈氣。為什么不能讓幼兒自己去構建游戲主題,自己制定游戲玩法呢?同樣是小珠子,我們可以問問幼兒“你們覺得這些珠子可以用來做什么?”“怎么穿起來會好看還有沒有其他方法穿起來也很好看呢?”“小珠子還可以和哪些材料穿在一起呢?”……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思考,并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比較,發現珠子不同排列方式所產生的效果不同。
評價從“單一”到“多元”
案例中的老師糾結于是否“不讓孩子按規律穿珠,就不能鍛煉他們對于數學中有關模式的理解”。其實穿珠這個行為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有很多,如手眼協調能力、計數能力、觀察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個人的學習品質等,對于“模式的認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在對幼兒的評價中,我們為什么偏偏要糾結于“模式”這一種呢?如果能夠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不同幼兒穿珠時的行為與表現,會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幼兒的想法,懂得他們的需求,并給予相應的支持,這樣不是更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嗎?況且在生活中有很多有關模式的物品,我們完全可以運用這些豐富的生活資源,適時引導幼兒去進行欣賞、感受,體驗其構成規律,可能比教授更有效果。
指導從“刻意”到“適宜”
因為身負“教師”的職責,很多老師會在幼兒的游戲中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教育者”的身份,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見不得幼兒“犯錯”,每當發現他們的做法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就會及時“糾錯”。無論這樣的行為以什么樣的方式出現,都會干擾幼兒的正常游戲,還會讓他們對游戲本身產生厭煩心理。為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學會“指導適宜”,包括時機的適宜和方法的適宜。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當幼兒確實有需要的時候(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提出求助、將要發生危險)才去指導,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運用“正確示范、問題誘導、同伴互學”等方式進行指導,避免包辦替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