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明
當我們面對教育問題一頭霧水,即使查閱文獻、著作后,依然無所適從時,不妨蹲下身向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孩子求助,興許他們的童言稚語會讓我們柳暗花明。因此,針對閆老師所提的問題我對幼兒進行了訪談。
我:你覺得穿項鏈一定要有規律嗎?如果要你按照規律穿,你的感受如何?
樂萱:穿項鏈可以有規律,也可以沒有。因為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
熙茜:穿項鏈可以有規律,也可以沒有規律,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別人有別人的想法,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別人讓你有規律,你可以不聽他的,你就按自己的想法來。
馨蕊:你想要怎么穿就怎么穿,因為這是你的項鏈。如果要求我按照規律穿我會很難受。
藝心:穿項鏈可以有規律,也可以沒有規律。但基本有規律的比較好看,沒有規律的話就不是很好看。
康飴:自己想有規律就有,不想就不用有。如果要按照規律,可以預約下一次按規律穿。
基于幼兒的表述,我對題目提出的“項鏈問題”作如下思考。
“面對不愿改變意愿的孩子,教師還要讓他們按照規律穿嗎?”通過訪談發現,幼兒普遍認為有無規律取決于個人興趣和意愿。所以,教師若希望幼兒按照規律穿項鏈,則需要在活動開始前進行預告。如果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轉變意愿,需要獲得幼兒同意。若執意讓幼兒違背自己的意愿,會對幼兒的情感以及對模式規律認知的興趣產生消極影響。相比“要按規律”而言,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感體驗更值得珍視。做到“事先”預告,“事中”尊重,便可避免幼兒游戲體驗指向消極。
“如果不按規律穿項鏈,孩子們學習模式、探尋規律的能力是不是沒有得到鍛煉呢?”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在穿項鏈過程中與材料積極互動,不僅能自然地獲得非正式的模式經驗,同時也能獲得關于自身學習與發展的綜合經驗。如,穿項鏈過程能有效促進幼兒手部動作靈活協調,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安全使用剪刀等材料和工具。當幼兒手眼協調地穿著“七彩項鏈”時,積極熱情、持久專注、敢于想象等學習品質同樣需要教師給予肯定。因此,項鏈雖無規律,幼兒卻在發展。只有我們避免盲目地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干預幼兒游戲時,才會發現幼兒在教育者所設“目標”之外的、有意義的學習與發展。
“玩穿珠游戲時我們該關注孩子的興趣、穿的動作還是關注模式排序呢?”幼兒自發地玩穿珠游戲的本身便是興趣使然,幼兒能否以飽滿的熱情在活動中獲得更大限度的發展,這需要我們給予關注和適時支持。教師應本著“以兒童為本”的精神,不僅可以對穿珠游戲中幼兒的興趣、穿的動作、模式排序給予關注,也可以兼顧幼兒其他發展性表現,支持幼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