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榮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良好的情緒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情緒在學前兒童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情緒狀態又與幼兒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情緒調節能力可被視為幼兒入學準備、心理健康、社會能力發展、學校適應能力以及學業成就的基礎。大班幼兒正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階段,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幼兒的幼小銜接焦慮,對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具有積極意義。以情緒管理為核心的共情陪伴活動理念,為有效提升大班幼兒情緒調節能力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實踐抓手。
主題活動 ?滲透策略
幼兒比較常用的情緒調節策略包括自我安慰、轉移注意力(替代活動)、逃避情境(被動應付)、發泄、問題解決、認知重建六種。大班正是認知重建這一建設性策略發展的關鍵期。雖然前四種策略也都能夠幫助幼兒調節當下的情緒,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幼兒的情緒問題,主要依靠的是認知重建和問題解決這兩種策略。基于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力較中小班幼兒更內斂,看待問題的角度更開放和成熟,具備從根源上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自主改變認知角度調節情緒的能力。因此,共情陪伴活動課程設計了“并沒那么糟”這一主題。該主題以故事動畫為載體,講述了小老虎丹尼爾如何把畫壞生日蛋糕、生日蛋糕爛成一灘蛋糕泥這兩件“壞事”變成了“好事”。結合故事動畫,教師通過分段欣賞、互動問答等方式將“認知重建”策略滲透給幼兒,幫助幼兒理解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壞事”。遇到“壞事”,感到難過、傷心、失落,很正常,當遇到“壞事”時,我們可以像丹尼爾那樣“轉一個圈”,換個角度看問題,找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此來幫助自己調節情緒。然后通過“畫紙臟了”的游戲體驗活動和“我是魔法師,壞事變好事”的多情境應用活動,幫助幼兒將所學到的方法和策略遷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
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與知識的傳授有所不同,它不但需要主題教學活動的組織,還需要教師在一日生活中的示范和引導。也就是說,當教師自己遇到負性情緒時,教師自己的應對方式會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在面對幼兒的負性情緒時,教師的不批評、不指責,理解、接納的態度和積極的共情引導也會成為幼兒提升自我情緒調節能力的助推器。這對教師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
首先,在理解幼兒的情緒前,教師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成人通常都會感到煩躁,覺得孩子不懂事、無理取鬧。實際上,直接導致我們煩躁的不是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出現了需要我們額外付出精力的狀況。當這種意外的狀況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時,我們在潛意識里會出現對自己能力的質疑,這種“我無能”式的自我貶低會導致我們的情緒由煩躁轉為憤怒。看到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情緒不但有助于緩解我們的負性情緒,也為更好地理解和接納孩子做好了準備。
其次,在幫助幼兒調節情緒時,我們要擯棄傳統的說教,以共情為核心,針對不同的情緒使用對應策略進行積極引導。例如,當幼兒因生氣而犯錯誤時,教師可以在共情的基礎上,應用“不含有任何評價地描述客觀事實+客觀描述事情造成的結果+當事人的感受+希望幼兒怎么做”的方法跟幼兒進行溝通。一次戶外活動中,鄧老師正組織小朋友們拿跳繩。突然,耳邊傳來一句“你干嘛!”。鄧老師循聲望過去,只見豆豆坐在地上,瞪著眼睛看著悠悠,悠悠則居高臨下地回瞪著豆豆,氣呼呼地說:“誰讓你踩我的跳繩!”“我又不是故意的,是你自己沒拿好!”豆豆坐在地上,委屈得眼圈都紅了。鄧老師快步過去,扶起豆豆,迅速檢查了一下豆豆的手和膝蓋,發現她的手蹭破了一點皮,不是很嚴重。于是蹲下看著悠悠,語氣平靜地說:“悠悠,豆豆踩了你的跳繩,你很生氣,就推了豆豆一下,是嗎?”悠悠理直氣壯地點了點頭,鄧老師接著說:“跳繩被踩了,你很生氣,老師能理解你,只是,你覺得豆豆是故意踩的嗎?”這次,悠悠不說話了。鄧老師接著說:“你知道豆豆是不小心的,對吧?”悠悠輕輕點了一下頭。“悠悠,你看,豆豆不小心踩了你的跳繩,你把她推倒,手都蹭破了,豆豆感覺很委屈,你能夠跟她道歉嗎?”“對不起!”悠悠小聲地說。“沒關系!”豆豆很大度地選擇了原諒。“我陪你去醫務室吧!”悠悠有些不好意思地看著豆豆。“嗯。”豆豆點點頭。兩個孩子手拉手往醫務室走去。
在提升大班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還發現不同氣質類型的幼兒在應用情緒調節策略時會各有偏好,例如,情緒反應強烈、易激惹的偏膽汁質的幼兒傾向于使用發泄這一消極策略來調節情緒,幫助和引導這類幼兒先學會以運動、唱歌等合理的方式發泄情緒,再逐漸習得其他類型的調節方法就尤為重要;而敏感、情緒反應持久的偏抑郁質的幼兒則可能較多采用逃避情境或自我安慰的方法,對于這類幼兒,教師的引導重心則需放在鼓勵幼兒積極面對問題上。因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對于不同幼兒的不同偏好,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因材施教”。
共情繪本 ?家園同頻
作為大班教師,在和家長溝通交流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越大越沒出息,以前都是關燈自己睡,現在睡覺不讓關燈,說害怕,我們都在家,有什么可怕的……”其實,這是因為5歲左右的幼兒想象力快速發展,認知活動和理解能力也越來越強,他們通過繪本、動畫片等接觸到“怪物”“野獸”“魔鬼”,但又缺乏生活經驗和分辨能力,而成人經常將不好的事物與黑暗聯系起來,如天黑了魔鬼會出現等等,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黑暗的恐懼。為此,共情陪伴主題課程在大班設計了“怪物可怕嗎”這一活動,在幫助幼兒體驗和感受害怕的情緒的同時,將情緒調節的方法滲透給幼兒——當感到害怕的時候,可以通過尋求大人的幫助,認清令自己害怕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以此來消除害怕情緒,走出恐懼。這個方法需要借助成人的幫助,所以,成人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如何才能更為高效地做好家長工作,引導家長理解和支持孩子,在孩子需要時予以積極的幫助呢?經過思考和討論,我們采用了繪本共讀的方式,通過請家長和幼兒一起閱讀共情繪本,潛移默化地將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滲透給家長,實現家校同頻,共同幫助幼兒將習得的策略應用起來。在開啟“共情繪本——親子共讀”活動之后,我們收到了很多家長的積極反饋。班級群里,牛牛媽媽特別自豪地分享了跟兒子一起“看看是什么”的精彩視頻,還說她自己多年的膽小怕黑也被治愈了。
音樂口號 ?有效喚醒
音樂滲透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是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不但有助于幼兒調節情緒,還能夠幫助幼兒強化記憶。在共情陪伴主題活動中,每一個主題都有一句濃縮著該主題核心理念的音樂口號。比如,“我感到緊張”這個主題,它的音樂口號是“當我們做新的事,可以提前熟悉做準備”;“生氣不見了”,它的音樂口號是“當你生氣,想大喊大叫,請你深呼吸,然后數1234”;“怪物可怕嗎”,它的音樂口號是“看看是什么,你會感覺好一些”。這些朗朗上口的音樂口號不但有助于幼兒記住所學的情緒調節策略,在需要的時候還能夠發揮及時喚醒的作用,幫助幼兒做到學以致用。例如,有一天,戶外活動時間到了,喜歡玩耍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換鞋、排隊,準備去操場活動。只是他們剛剛走到樓門口,外面就響起了轟隆隆的雷聲,緊接著豆大的雨點就落了下來。于是,老師只好帶孩子們返回教室。戶外活動泡湯讓孩子們很不開心,他們有的嘆氣,有的抱怨,有的小聲訴說著自己的郁悶。喜歡運動的阿奇則是抱著胳膊,一言不發地望著窗外,一臉的氣憤。看到孩子們的表現,主班張老師靈機一動,拍著手唱起了“并沒那么糟”的音樂口號:“當壞事出現,轉一個圈,找它美好的一面。”這句口號像一道魔法指令,讓孩子們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大家嘰嘰喳喳地開始討論。小雪說:“雖然下雨不能出去玩,但我們可以在教室玩穿越火線,也很有意思。”元寶說:“我覺得我們可以拿著小盆去門口接雨水,用雨水澆花,這樣花會長得更好。”……看著孩子們討論得越來越興奮,張老師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