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巍
摘 要:現階段,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的問題越來越多,甚至為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時常出現字詞錯誤、古詩詞濫用、腔調奇怪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嚴謹性與有效性。本文簡單分析了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重要性,闡述了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特點,并針對怎樣提高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有效性提出相應策略,以期推動廣播電視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11-0052-03
在當前時代發展背景下,媒體的語言傳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傳遞至受眾,影響力極大。與網絡語言不同,廣播電視語言有著極強的技巧性與規范性,通過廣播電視語言的應用效果便能看出該廣播電視主持人的職業素養與文學底蘊[1]。隨著網絡平臺逐漸成熟,影響廣播電視語言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其所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面對這種情況,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積極地提升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有效性,更大程度地增強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影響力。
一、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重要性
廣播電視是一種信息載體,能夠真實反映社會的發展狀況[2]。廣播電視語言最重要的作用是傳播信息,因此語言運用需要時刻保證準確性和規范性,且不能落后于時代潮流,要做到與時俱進。如果廣播電視語言的規范性被打破,則會對我國現有的社會語言生態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產生語言污染。雖然如今新媒體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但廣播電視仍然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然而,部分廣播電視臺為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或采用方言形式播報,或是使用粗俗、外來詞匯,此種不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大大降低了廣播電視語言的魅力,相關人員應加以改進,端正對待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工作的態度。廣播電視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主要應用的手段為有聲語言,有聲語言的規范性與節目的質量和傳播公信力息息相關。廣播電視作為傳播信息、引導群眾的主要媒介,必須要注意語言的運用,這是廣播電視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同時也能夠加強受眾對廣播電視傳播的相關內容的了解和認識,規范的廣播電視語言的運用對廣播電視傳播的質量和效果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
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對社會語言具有導向作用、示范作用與審美作用。如今,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了部分流行詞匯或者短語,且迅速地獲得了受眾的響應,這意味著廣播電視語言對社會語言的應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會語言應用的燈塔,在語言應用中發揮著導向作用。廣播電視主持人、播音員的語言運用是社會大眾的重要模仿對象,其語言發音、語言使用方式日漸成為社會語言的使用標準。國務院對我國當前設計推廣普通話問題下發了一定的指示,明確規定承擔普通話推廣主要責任的為各省市和各地區的廣播電視臺。廣播電視成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學習媒介,必須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語言對社會語言應用的導向作用和示范作用。
如果主持人、播音員在節目中出現念錯字、發音錯誤的情況,這將會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因此,央視新聞廣播主持人的發音標準是績效考核的重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升,越發重視精神層面的需求,同時也希望在欣賞廣播電視節目時能夠產生情感共鳴與精神文化的碰撞,并由此產生愉悅的情緒。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在完成信息傳播功能時,還應當向社會大眾傳播美的語言、傳遞美的信息,使得人們借助廣播電視感受到漢語的魅力所在。
二、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特點
(一)具備標志性
廣播電視語言有著十分明顯的標志性,因此,電臺播音員、廣播員與主持人需要使用標準語言,不應出現錯誤,更不可為收視率走“旁門左道”[3]。同地方臺廣播電視語言要求相比,中央臺對廣播電視語言的要求更為嚴格,所以要求中央電視臺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的語言是最符合規范的、最為標準的普通話。中央臺的電視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家形象,堅決拒絕不標準的語言。
(二)具備規范性
廣播電視語言比口語更為形象生動,比書面語言更為嚴謹精簡,比新媒體網絡語言更為標準規范。廣播電視語言在語法運用、語音聲韻調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規范。正因如此,廣播電視臺在招聘播音員與節目主持人時要求應聘人員的普通話水平需達到一級乙等以上,還要不斷提升普通話水平才能適應日后的工作需求[4]。
(三) 具備傳播性
雖然網絡語言較易受到受眾的廣泛關注,但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作用與重要性卻是網絡語言不可替代的。例如,中央廣播電視語言的傳播范圍可以覆蓋世界各地,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受眾能夠借助廣播電視了解中國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傳統等。廣播電視的主持人、播音員應當具備大局意識與強烈的責任感,始終保持嚴謹、認真、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
(四) 具備審美性
廣播電視語言的最基本要求在于規范,更高層次的要求則是優美,此方面的優美主要是指遣詞造句的美感和讓受眾產生愉悅的美感[5]。例如,之前曾熱播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其語言明顯表現出對于美食追求、欣賞的美感。人們之所以追求語言美,是針對創造的歡喜,同時也是對于未來的崇敬。
三、新媒體對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影響
(一)對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提出的挑戰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備物品,讓自媒體行業產生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自媒體的產生對傳統媒體形成了一定的沖擊,特別是網絡語言的出現,明顯影響了廣播電視語言傳播[6,7]。同廣播電視語言相比,網絡語言對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規范性要求較低,出現了部分網絡詞匯,甚至模糊了漢語原本的涵義。網絡語言能夠較快地使受眾的接受,尤其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青睞。新媒體的興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影響其視聽習慣,廣播電視語言面臨著怎樣融合大眾喜好、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挑戰。
(二)對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媒體成為了當前社會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這一社交領域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和活力,傳統媒體如果想要在日新月異的社會進程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與新媒體進行適當的融合。在廣播電視媒體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對自身的優勢進行精準把握,找好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對社會語言傳播的積極影響[8]。例如,在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在保證廣播電視語言規范性的基礎上,合理應用流行短語和網絡用語,從而提升廣播電視語言的靈活性及親切性。
四、提高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有效性的方法
(一)豐富語言表現
社會在飛速前進,受眾的喜好與習慣也會發生轉變,廣播電視語言若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便不能一成不變。如今廣播電視語言傳播面臨著網絡詞匯、外來詞匯的沖擊,在廣播電視語言的規范性被影響的情況下,應加強廣播電視語言的管理,禁止使用不規范詞匯,同時在原有的規范基礎上創造并發展新的語言規范,進一步豐富語言表現,使得廣播電視語言更具生命力,能夠更好地順利時代發展潮流。
(二) 運用語言技巧
語言是溝通交流的橋梁,若語言太過冰冷、不含情緒,會讓人們之間產生距離感。因此,主持人應在廣播電視語言中融入感情,還可在確保話語的積極性與正面性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觀點。同時,語言技巧能夠在情感溝通與信息傳遞中起到渲染與推動作用,合理運用語言技巧能夠增加廣播電視語言的魅力。例如,當主持人與嘉賓交流時,合理運用語言技巧可使溝通過程更為順利通暢,有利于增強節目效果,提升廣播電視語言的有效性。
(三) 提升文化素養
主持人想要科學運用語言技巧,提升靈活應變能力,首先應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主持人可進行系統學習與廣泛閱讀,了解并掌握語言技巧,總結主持經驗,學會在工作過程中控制好自身情緒并努力傳遞正面積極的情緒。豐富的文化素養能夠為主持人順利開展工作提供幫助,若是遇到突發情況也可靈活應變。
(四)運用體態語言
主持人針對不同情境科學運用體態語言不僅能夠有效增強節目效果,還能更為深刻地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如何使用直接、自然的體態語言是評估主持人主持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是對訪談節目來說,主持人會同受訪者面對面交流,其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觀察力與臨場反應能力,注重體態語言的運用才能更加貼近受訪者的內心。主持人還應對節目參與者開展事前調查,了解其個人經歷與特點,如此才能更為合理地運用體態語言,順利推動節目進程,進而促進廣播電視語言的有效傳播。
(五)把握整體效能
傳統電視媒體在發展中應結合新媒體的優勢,尊重新媒體的發展特點,在語言傳播過程中重視對于整體效能的把控,在制作廣播電視節目時應融入自身特色。網絡媒體的優缺點與傳統廣播媒體之間的差異較大,其優勢在于具有更高的傳播力和更強的傳播速度,缺點在于信息闡述缺少深度和全面性。廣播電視媒體人則應當增強全局意識,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層挖掘。例如,央視節目《焦點訪談》勇于挖掘事件真相,向社會公眾還原事實,可幫助觀眾通過事件表象體會背后深意。
五、結 語
在語言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廣播電視提供了極具時間性、基礎性的研究材料,可有效反映語言科學的發展階段,檢驗語言科學的發展結果,社會大眾也將廣播電視作為溝通、學習與自我檢測的工具。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應提高語言傳播的規范性與有效性,尋找并把握發展機遇,促進廣播電視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 李盈.新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視臺播音主持的技巧和特點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164-166.
[2] 李姝.聲劇合鳴奏唱時代號角 以聲傳情刻畫時代精神——人民廣播80年的中國廣播劇發展[J].中國廣播,2020(12):53-56.
[3] 賴黎捷,李浩然,楊思涵.回顧·對話·共融:探尋廣播新征程——第五屆中國廣播創新發展高端論壇暨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2020年會綜述[J].聲屏世界,2020(24):11-12+18.
[4] 鄭曄,歐智堅,楊艇.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在閩南語廣播電視節目智慧監管中的應用研究[J].廣播與電視技術,2020,47(12):128-133.
[5] 刁卓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少數民族地區新聞事業——以西雙版納廣播電視臺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0(17):103-105.
[6] 鐘明,林雪,代少杰,董青崖.涵養媒介素養 唱響時代和聲——統編教材必修下冊第四單元寫作拓展[J].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2020(12):60-66.
[7] 周繼明.新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臺播音主持的特點與能力提升研究——以連云港市廣播電視臺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0(13):108-109.
[8] 談秀彩,林曉靜.融媒時代廣播記者增強“四力”的實踐與思考——以《奔跑吧!第一書記》全媒體報道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0,6(19):79-81.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