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有為推進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展現大擔當、實現新作為。
9月23日,重慶召開會議,對主城都市區各項工作進行再部署。
去年5月9日召開的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上,主城都市區擴容為21個區,被賦予“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更好發揮對全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重任。
一年多來,主城都市區的“極核”作用發揮如何?城市能級提升效果如何?
暨大且強Big and Strong
一個區域是否起到“極核”作用,是用經濟實力與社會發展水平來衡量的。對主城都市區而言,必須在全面提升核心帶動功能,打造產業升級引領區、科技創新策源地、改革開放試驗田、高品質生活宜居區等幾方面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一年多來,主城都市區的總體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去年5月,主城都市區GDP總量約為1.8萬億元。到今年上半年,主城都市區GDP就超過了1萬億元,在全市經濟總盤子中占比達到77.8%,比去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
從數量看,全市上半年GDP超過500億元的有9個區,其中8個位于主城都市區;
從規模看,居首的渝北區上半年GDP約1080億元,全年預計突破2000億元;
從增速看,GDP增速前五位的均位于主城都市區,且均超過14%,21個區中有17個區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打造產業升級引領區,是主城都市區發揮“極核”作用的重要支撐,構成該片區的核心競爭力。一年多來,主城都市區的產業支撐持續強化,工業主戰場地位進一步夯實。
今年1至7月,主城都市區各區工業投資加快增長。其中,綦江、大足、巴南等10個區和開發區工業投資增速都在20%以上,南川、九龍坡、北碚及兩江新區、萬盛經開區工業投資增速保持了上半年40%以上的增長勢頭。
從具體產業看,今年上半年,主城都市區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的94.6%,“極核”作用明顯;手機等智能終端營收同比增長27%;汽摩產業總產值2353億元;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消費品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028億元和1371億元……
由此可見,不管是GDP總量、增速還是產業投資,主城都市區產業不斷做大做強,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有力支撐和帶動了全市經濟高質量增長。

更加注重創新More Innovation-driven
主城都市區要充分發揮出“極核”作用,城市能級的穩步提升是關鍵。
城市能級包括產業能級、創新能級、開放能級、服務能級。重慶作為“制造大市”,主城都市區是邁向“制造強市”、促進城市能級提升的主戰場。
在此過程中,不管是產業還是開放、服務能級的提升,都離不開創新開拓——這也是市委對主城都市區提出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改革開放試驗田的要求。
在城市能級的提升上,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經過多年沉淀,中心城區歷來就是重慶制造業與服務業發展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一年多來,中心城區立足優勢、彰顯特色,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成為科技創新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城市能級提升。

以重慶的6張城市功能新名片為例,與科技創新直接有關的就有科學城、智慧園、樞紐港以及打造“智創生態城”的廣陽島,長嘉匯、藝術灣這兩張新名片也離不開大數據智能化的“加持”。
一年多來,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中心城區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2785億元,約占區域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例如,今年上半年,兩江新區集中簽約30余個科技創新重點項目、投資額達925億元;新增入庫科技型企業521家,累計達到2740家,增長65%。
中心城區各區不斷聚集起高端要素和功能,構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系。例如,沙坪壩區發揮16所高校和300余個國家級、省市級科研平臺集聚優勢,加快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提檔升級汽車、裝備等傳統產業,不斷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全力打造引領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科創智核”。
相對于中心城區,主城新區的拓展空間更為廣闊,因此成為重慶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提高到42.7%。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各區立足自身定位、突出特色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在全市產業鏈供應鏈上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璧山、江津、長壽、南川4個同城化發展先行區,與中心城區距離更近,區位優勢突出,肩負著疏解中心城區功能的重任。例如,璧山融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利用毗鄰大學城的優勢,不斷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量,成功簽約比亞迪動力電池全球總部、云巴千億產業集群、嘉陵特裝等項目。

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4個重要戰略支點城市,承接中心城區部分產業,助力中心城區向東南西北輻射。例如,永川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全市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4%;汽摩及零部件、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等五大產業集群增長31%;長城汽車、精誠工科等企業產值增速超100%。
榮昌、大足、銅梁、潼南4個橋頭堡城市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心地帶,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例如,潼南、榮昌抓住本地優勢產業,分別與毗鄰的四川遂寧、內江等攜手,成功創建檸檬、榮昌豬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集群;又如,大足大力發展五金、汽摩、智能、靜脈(資源再利用)等特色產業,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93.1%。
通過特色產業提升產業能級,主城新區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去年GDP增速排名前9均位于主城新區,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前5名中有3個位于主城新區,其中,永川、璧山名列前兩位。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可以看出,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以區域協調發展為契機,正在加快形成研發在中心、制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產業分工體系,共同提升主城都市區產業能級。
打造城市更新“窗口”Creating a “Window” for Urban Update
城市實現有機更新,是城市能級提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年多來,重慶抓住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等重大機遇,以主城都市區尤其是中心城區,作為城市有機更新的“主窗口”,在城市環境、城市功能、城市品質等方面持續發力,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城市的有機更新,包含著“建新”“改舊”兩層含義——
建新,是提升城市品質的直接方式。例如,6張城市功能新名片中,與“兩江四岸”主軸相契合的有長嘉匯、廣陽島、藝術灣3張。
長嘉匯位于兩江四岸核心區,著力打造城市會客廳、濱江人文風景岸線、生態水岸。近期,長嘉匯大景區(彈子石片區)城市設計方案國際征集評選結果出爐,南岸區將依托設計成果優化城市環境、功能、品質。
以綠色創新發展為目標,廣陽島智慧生態城不久前集中開工的11個重點項目,幾乎全部與生態、綠色有關,著力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為城市更新提供了綠色樣本。

藝術灣打造全新的長江上游文化藝術中心、重慶時尚藝術生活秀帶和濱江綠色生態長廊。九龍半島以川美黃桷坪校區為核心,打造無邊界美術公園;釣魚嘴音樂半島引進重慶市原創音樂版權孵化基地、快手(重慶)創新中心等項目落地。
改舊是一件“精細活”,是對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再提升”,包括老舊小區、老舊商業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等改造。一直以來,主城都市區“改舊”的重點和難點均集中于中心城區,任務最為繁重。
目前,中心城區對老舊區域的改造更新正在有序推進:
渝中區雙鋼路小區、南岸區長江村、北碚區新房子社區等老舊小區已完成提升;
五大傳統商圈更新的規劃設計和實施持續推進,增加了各類新業態、新空間,其他老舊商業街區相繼開展更新工作;
重鋼博物館、印制二廠等多處老舊工廠、倉儲等成功改造,為老舊廠區的更新提供了成功案例;
以慈云寺歷史文化街區故宮南遷博物館、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的更新初見成效。
當前,主城都市區的城市能級穩步提升。“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主城都市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強化科技創新、現代服務、先進制造、國際交往等高端功能,做靚6張城市功能新名片,進一步發揮“極核”和輻射帶動作用,與周邊區域形成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化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