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華
二十一新世紀教育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活中、教學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最重要教育思想。設置生活中特別的情境引導出教學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且心情愉悅的情境下,大腦皮層更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更加活躍。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設置好的教學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能馬上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來。
一、引入實際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生活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這樣的教育相對于書本知識來說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例如,在新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一節兩個計數原理的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本章所要學習的內容,使學生有所了解,可舉這樣的例子引入教學:廣東省實施“3+1+2”的新高考改革模式,指語文、數學、外語為必選科目,物理、歷史選其中一門,政治、化學、生物、地理選擇其中2門,教師設問:(1)請問同學們當時你在選科的時候知道有多少種選擇組合方案嗎?(2)假如有位同學在選科時有這樣的困惑:我對化學和地理感興趣,打算至少報化學和地理中的一門,共有多少種選擇組合方案?(3)小明選擇物理,小紅選擇地理,兩人的選擇組合方案共有多少種?生活中還有很多計算方法數的問題,我們稱之為“計數問題”,通過學生親身經歷的實例,源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初步感知本章的學習內容,從而也激發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興趣、深刻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這一觀點。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一直在強調“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這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與今天的教學模式非常匹配,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一言堂絕對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建立起交互主體性的關系,一堂好的課一定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并不是老師的簡單直接的去灌輸課堂知識。例如,二項式定理對高中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是究其根本可以由完全平方公式及和的立方公式類比歸納出來。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究(a+b)的平方、三次方直到四次方的展開式,最終猜想出n次方的公式,也就是二項式定理。然后,由于數學的嚴謹性、周密性,猜想出的結果未必是正確的,再讓學生繼續探索猜想出定理的正確性,可以用什么知識解決這個數學問題,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多角度多元的思考問題。再如,在函數的奇偶性一節中,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選取函數(教師可以指點但不要指定),自己列表觀察當自變量取相反數時函數值特點,自己作圖發現不同類型的函數的圖像特點(對稱性問題),注意區別及聯系,經過小組討論后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奇偶性的相關結論。
三、重視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陶行知1925 年在南開大學講演時首次提出教學做合一思想。他認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的說明,也是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現實生活中,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該教學理論將“教學做”視為一體,而非簡單融合,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特別強調實踐是認知的先導,只有“做”了,“學”才能有收獲。另外,學習要在情境中去體驗,這也正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的,即學生要樂于探究問題、勤于動手解決問題,培養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很多學生缺乏對圖形的認識,看不出直觀圖的邊和面的關系,導致這部分學生對立體幾何學習失去興趣。教師為了培養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知,先設置任務,可以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立體圖形教具。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