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課堂教學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課內課外信息的溝通、全面互動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自主探究能讓學生體驗再創造的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也被應用到數學課堂里。作為教師“要結合教材,將要學習的知識通過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在進行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1~20各數的寫法》的研課時先讓學生利用數學工具盒中的紅色小棒來“擺一擺”,通過問題:如何可以一眼就看出擺的是數字“11”?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的活動,體驗以“一”為計數單位到以“一”和“十”為計數單位的交替使用。接著播放視頻《古人計數》,滲透以“十”為計數單位的思想。最后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思考用兩顆珠子來表示數字“11”,由此引出“計數器”,看計數器來寫數。在此活動中,學習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到發現知識的快樂,也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實踐操作能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樂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做”中體驗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因此,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重視自主實踐。學習完“認識立體圖形”后,我讓同學動手做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和球這四個立體圖形。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第一小組動手制作正方體;第二小組制作長方體;第三小組制作圓柱體;第四小組制作球體。每小組制作完后帶著作品進行第二天的復習課程,課后每一小組分別評選出前三名給以獎勵。立體圖形的認識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一年級的學生的空間思維并不是很強,如果課堂上只是生硬出示課件看圖片,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和枯燥無味。但讓學生帶著自己制作的作品上課,在小組內交流實踐操作,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鞏固他們對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在實踐中發現知識,在實踐中體驗知識,學生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三、聯系生活能讓學生體驗用數學的好處
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把握好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有效聯系,將數學教學內容充分落實到學生生活實際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的生活,創設情景課堂教學,再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要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如在進行十以內連減的教學時,以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連加這個新內容。一年級的小朋友喜愛聽老師講故事,也愛讀故事,所以在課堂中給孩子們講數學小故事,學生能學得理更帶勁。比如我在教授“連減”時講的生活小故事:在星期六的時候,數學王國里的聰聰小朋友家里來了好多親戚,有叔叔,伯伯,阿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下子來了這么多人,聰聰家里一下子熱鬧起來了,可是這也愁壞了聰聰的媽媽,家里的蘋果不夠了,這可怎么辦呀?聰聰看到媽媽這么苦惱,想幫媽媽分擔,自告奮勇地要去樓下幫媽媽買水果。聰聰一共買了10個蘋果上來,大家先吃了4個蘋果,最后再吃了5個蘋果,那聰聰買的蘋果還剩下幾個呢?再例如教授10的加法時創設如下生活場景:數學王國里正在舉行慶祝活動,美食城里有好多好多的美食,分別為2元,3元,3元,4元,6元,7元,8元,聰聰和明明的爸爸只給了他們10元,那他們兩個可以用10元買到哪些好吃的?通過創設歡愉的學習氛圍,減少學生對于數學的恐懼感和枯燥感。
責任編輯 ? ?邱 ?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