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慶,邢 瑜
(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安徽合肥 230022)
紅色文化是一種精神、是優秀的革命傳統,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通過不懈努力在革命斗爭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偉大財富。在當下,旅游是人們追求文明時尚的文化活動,而開展紅色旅游主要就是參觀、考察革命舊址,讓人們了解革命歷史,緬懷先烈,培育新一代的革命精神。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文化的同時,開發設計相關的紅色旅游產品,對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弘揚與傳承革命精神具有積極作用。優秀的紅色旅游既擴大了旅游景區的經濟收入,又可以通過紅色旅游產品開發與銷售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在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上,一方面要根據旅游景區的文化特點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旅游產品,另一方面產品本身還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對紅色旅游產品設計開發既要提升目標,又要有創新,更要充分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抓住旅游者的心理,開發設計具有當地紅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不斷適應市場需求,激發旅游者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度。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人文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整合、重組、吸收、優化古今中外的先進文化,并在此成果基礎上而生成的革命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1]67。
近現代中國社會中,許許多多的中華兒女因為學習了紅色文化而重新找回了理想,并為之拼搏奮斗。在革命戰爭中,大別山革命者充分彰顯了優秀中國共產黨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革命遺址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而這些正是教育后人的最佳題材。紅色文化不僅反映在大大小小的革命古跡里,也表現于許許多多作家的筆下和電影電視創作者的鏡頭中,小說《大別山》、電影《風雪大別山》、電視劇《血戰大別山》等等,都展現了在舊社會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個人或者民族為了理想而奮斗,這些作品具有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正是這些紅色作品,充分發掘和弘揚了中國特有的紅色文化,使得全世界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產業新品牌有了更新的認識。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日漸豐富,但是卻對能提高精神文明的紅色文化一直沒有給予應有重視。特別是在宣傳上,都只是在特定地方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出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先后考察革命老區,看望老區人民,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老區精神作出了重要指示,指出革命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至此,人們對紅色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日益提高,對其了解不斷深入。為了使紅色文化更加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必須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讓紅色精神在時代中弘揚和創新。只有把紅色文化融入祖國發展的各個階段,才能讓我們國家有奮斗的方向和動力。
紅色文化能夠推動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這種民族精神也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和保障。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的特色,對紅色文化的內容進行更新和深化,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紅色文化已經傳承多年,是我們民族的特色文化,然而這并不是一種高高在上,不可觸碰的文化,而是一種來自于人民而又服務于人民的文化。在現代社會,紅色文化是人類發展和進步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撐,它反映出我們的期望和理想,它不單單屬于某個人,而是一種全民性的文化。現在社會人們的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紅色文化也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文化,它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更漸漸深入到人們的內心當中。
紅色文化之所以能夠這樣長久而穩固的存在,是因為它反映著人們的愿望,代表著廣大百姓的利益,能夠促進人們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國人民是紅色文化的創建者,人民群眾是紅色文化的宣傳者和傳播者,只有人們熱愛這種文化,愿意去保護它、發揚它,紅色文化才能得以生存和創新。紅色文化反應著革命戰爭年代人們的種種經歷和精神狀態,更多的是對這種文化有著強烈的共鳴,國家遭受侵略、先烈流血犧牲的經歷不會被忘記,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不會消退,人民應該有信心也有恒心將這種力量傳承下去。只有讓紅色文化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才能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才能指導人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讓人們的心靈得到升華。
想到紅色精神,人們就會想到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的歲月,由此,人們心中的敬意和奮斗的動力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在當前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國家正在努力運用紅色文化的精髓來引導人們學習和倡導紅色文化,養成紅色精神,用紅色理念去培養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和理想信仰。這樣不僅能夠讓紅色文化得到傳承,人們的新思維和活力也能為紅色精神帶去更多的時代特色,為紅色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力量。
大別山區,是革命老區,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誕生的地方。因此,這里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包括安徽六安、金寨,湖北麻城、紅安等地的革命舊址,以及轄區內革命烈士陵園等。漫長的革命戰爭中所培育出的大別山人民一心向著黨,與黨共進退,不畏艱辛、越挫越勇、萬眾一心、勇往直前的大別山精神就是大別山的紅色精神。由于地處比較重要的戰略位置,大別山區在紅軍建成到解放戰爭勝利期間經歷了異常艱辛、殘酷的革命斗爭,先后為革命壯烈犧牲的烈士達到四十萬以上,烈士加百姓共犧牲了百萬以上,可謂損失慘烈,革命的最終勝利就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大別山地區涌現了百位以上開國將軍,大別山地區的金寨縣被譽為全國著名的“將軍縣”。如果有機會走進大別山的深處,就會發現這里就是理想中的“桃園仙境”,吸引著人們的到來。
旅游是人們追求文明時尚的文化活動,而開展紅色旅游是以紀念革命英雄為主,主要是讓大家了解革命歷史,增長革命斗爭知識,培育新一代的革命精神。大別山地區紅色文化可以分為五大類:軍民日常農業生產所需的務農器具等物資稱為農業物態文化;百姓生活所需的食用油、陶碗制品、衣物布料等生產工業稱為工業物態文化;革命戰爭時需要的槍械、刀刃等各類物資稱為軍事工業文化;在地方發行錢幣所開設的銀行稱為經貿物態文化;個體開設的各類商鋪、經濟交易場所等稱為貿易組織形式。各類寶貴的紅色物質文化所遺留下的痕跡,對當今社會及民眾來說,是感受那一時期革命者激情與斗志的載體。
因為地理位置與環境的差異會造成不同地方的文化差異,大別山的紅色文化不僅具有普遍存在的紅色文化精神特質,還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五四運動之后,大別山就有大量的文人學者開始組織人民進行研究討論。大別山地區的知識分子陸陸續續開始成立各種革命小組、學習小組。安徽省內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書籍是六安高語罕在1921年編寫的《白話書信》。這本書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宣傳新文化、新思想,開創了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大眾化的先河[3]3。在革命時期產生了歌謠、墻畫、手工藝品等多種多樣的藝術文化,反映出了當地百姓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還能積極向上、百折不撓、樂觀勇敢的精神。例如紅軍和蘇維埃時期廣受歡迎,傳唱度極高的大別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直至今日成為極寶貴的紅色藝術文化。《大別山蘇區文化史》里載有《送郎當紅軍》《反國民黨歌》等歌謠,反映出大別山人民頑強不屈、毫不畏懼、積極向上的高尚品質和多彩多樣的地方文化特點。金寨縣古碑鎮陳沖村葛氏祠的葛氏祠壁畫,手藝精湛,做工精細的外在形態及其激情澎湃的內容,充分展現出大別山地區與眾不同的地域風情。
革命戰爭中大別山人民反對反動統治和外來侵略的革命斗爭,為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政治教育價值。例如,大別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土地革命時期展現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精神;抗日戰爭時期,對抗日本侵略者時拼死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解放戰爭時期,知難而進、渴望和平的解放精神等。這些流傳至今的崇高精神是當今社會的精神食糧,是對當代人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源泉;這些靠先輩們的努力和鮮血換來的紅色文化,在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支持的同時還為經濟事業發展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援。使之具有鮮明的紅色地域特色和歷史價值。
大別山紅色文化在當前得來不易的和平社會的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遺留下來并能完整保存的紅色文化資源越來越少。因此,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堅定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13-2015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等法規,要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4],明確目前紅色文化遺產情況和開發利用程度的現狀,杜絕各類人為破壞、損毀現象的發生,使大別山紅色文化在今后的傳承開發過程中更加完整和豐富。
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宣傳,讓民眾對其有更全面、系統的認識,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們在生活點滴中體會紅色文化的魅力與傳承開發的必要性。在學校,要充分利用圖書館、學習興趣小組及各種社團,組織多種多樣,形式不同的大別山紅色文化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快樂的同時能深度學習到紅色文化;在社區小組及工作單位,可以結合黨的生日等重要節假日定期開展以紅色資源為主題的社區活動或道德素質教育,讓民眾感受到紅色資源精神內涵的魅力。例如,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從中央到地方都舉行了多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全面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同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現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激勵和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滿懷信心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為了展現出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歷史見證價值,及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影響力、軟實力,就要把它看做一個產品來保護并開發。成立研究大別山紅色文化相關機構,深入貫徹和重視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向社會全面征集有關紅色文化的資源,開辦相關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紅色歷程,并在紅色文化基礎上創作、開發等,勢必將大別山紅色文化的精髓滲透到每個人的內心;要在保護中開發,使不同文化類型相互融合與促進,讓特有的地域文化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制定紅色文化保護與開發的資金傾斜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建立省級紅色文化保護與開發專項資金,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動員社會資金投入[5]92,做好重要文物、遺址遺跡、紀念地、名人故居的維修和保護工作;在各大專業院校及科研機構中培養實用型人才,并引導其從事紅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工作,使從事紅色文化工作人才越來越多,整體素質越來越高。
我國的“紅色旅游年”綱要中提出的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中,“大別山紅色旅游區”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主題是“千里躍進、將軍故鄉”。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六安市皖西革命烈士陵園、裕安區獨山革命舊址群、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等景區也包含在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獨山境內絕無僅有的革命舊址群,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成全了獨山紅色旅游事業,獨山穿云破霧的黃巢尖、神秘莫測的觀音洞、風光秀麗的龍井溝等。這些紅色旅游產業,褒揚、紀念烈士,教育、震撼著后人,在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6]。
文化既是意識也是產業。要更有效的對外宣傳、普及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必須積極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使全民共同推動其發展。要將紅色資源與旅游產品完美結合,兩者要共同開發,與大別山地區民俗風情、當地特色有機結合。在廣播電視、新聞報紙、教育書籍、網絡服務等方面努力融合紅色文化,展現獨特的大別山歷史文化內涵和具有民俗風情魅力的紅色文化產業以及豐盛的經濟價值。只有以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旅游產業形式存在,才能使紅色文化得以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今社會有效的傳播、擴散。
大別山獨特的地域文化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孕育了無數的革命志士。作為大別山地區紅色旅游景點的旅游產品,要能讓旅游者想起當時的革命烈士勇敢殺敵、堅強不息的精神。紅色旅游產品是一種物質載體,它代表的是某一個階段所發生的歷史性事件。人們出門旅游就是希望放松心情,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性的差異。因此,紅色旅游景點的旅游產品開發意義也就不僅僅是代表了旅行者的這段旅游經歷,更重要的是推動一個國家文化政策積極向前發展,從而不斷地把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隨著紅色旅游熱潮的不斷升起,紅色旅游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紅色旅游的旅游產品生產規模也隨之增大,各地發展的情況并不平衡,有的旅游景區內專門銷售紅色旅游產品的場所較少,紅色旅游產品在文化上與藝術上的開發力度不強,有的旅游相關部門沒有重視對紅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導致有些景區紅色旅游產品的經營比較混亂與盲目。
旅游產品是景區營銷的核心基礎,產品的吸引力夠大,游客就會愿意付出更多的經濟成本去購買。現在很多景區在規劃建設之后,紅火一陣子就門前冷落車馬稀了,而這主要是其產品吸引力不足所致。筆者在觀察景區的旅游產品之后發現景區的產品之所以不能夠吸引游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與競爭對手相比優勢不明顯。很多景區在開發上只注重突出自己的資源特色,不去分析市場和競爭對手,造成自己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相差無幾,游客認為選擇哪個都一樣,市場表現自然不好。二是當地景區紅色旅游產品文化底蘊不足。任何景區,即使只是一個農家樂,只有做出文化的味道來,才能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等諸多發生在大別山的革命人物的革命事跡賦予景區豐富的文化內涵,應當制作出更具文化內涵的紅色旅游產品。紅色旅游景區的旅游產品在產品開發上要考慮到游客的體驗需要,設計出一些能和旅游體驗相結合的、具有體驗式的產品和服務,展示一些具當地特色的產品活動,創造出全面綜合的紅色旅游體驗,這樣不但可以使游客在傳統的游玩中增長知識,還可以讓他們得到一次與眾不同的旅游經歷,使游客流連忘返,也就增加了回頭客,以及更好地宣傳當地景區的文化,這樣紅色旅游產品的品種也不那么單一乏味了。
革命老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地區,其改革開放、扶貧開發、振興發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是當前我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點與難點[7]。大別山紅色文化作為紅色旅游景點,制作出的旅游產品應該體現出革命精神,而紅色旅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它是社會主義文化政策的先導,其作用就是讓旅行者認識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因此紅色旅游景點的旅游產品就必須要具備當地紅色文化的特色。紅色旅游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反映出歷史上某個時期內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開發大別山紅色旅游產品設計的發展應該從當地的社會風情、紅色人文風景出發,樹立相應品牌意識等。只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就能有效地提高紅色旅游產品的價值和收藏意義,當然這也是旅游產品設計開發的難度所在。如在大別山的拐杖或者其他旅游產品上刻上“大別山”三個字,就像是在禮品盒或者購物袋上印上當地的景區或者名字一樣。紅色旅游產品應當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游客購買它的同時,銷售人員應當進行額外的講解,使游客了解認識到這款紅色旅游產品并不是普通的旅游產品,再通過游客在轉贈親朋好友的時候分享他在旅游中了解到的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別山。
相關旅游產品生產企業要重視旅游產品的生產開發,引進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藝制作人員,生產制作企業還有銷售人員,應該維護自己的利益,提高開發者的積極性,對設計的新產品原件作好保密工作,以及相關專利申報工作,有效保障開發者的利益,提升旅游產品開發保障。因此,針對一些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的旅游紀念品在進入大別山的市場銷售時,旅游管理部門要加強其監管力度,迫使它們消失在旅游市場上,防止偽劣品損害游客們的利益,從而保護大別山的旅游形象。
對大別山紅色旅游產品生產、開發經營方面需要借鑒國內外旅游業發達地區旅游產品的創意,在旅游產品的創新上進行歷練,樹立新的設計、開發、生產銷售觀念,改進現有銷售紀念品的經營方式,開發出更多適銷對路的紅色旅游產品。設計開發紅色旅游產品需要大量了解大別山革命歷史事跡的歷史學者和懂設計專業的設計人員,與一些當地的民間手工藝藝人、制造企業多方通力協作、相互配合,共同開發制作。這樣制作出來的旅游產品在材質、設計、制作工藝等方面都會具有鮮明的紅色地域文化特色,也能有效傳播大別山紅色旅游文化。
紅色旅游產品代表著當地特色紅色文化與宣傳,也是承載游客回憶的旅游紀念品,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對旅游產品的開發,要抓住不同游客的喜好對癥下藥,突出當地的地域特征,才能不斷地適應市場需求,刺激游客的購買欲望,在挖掘紅色旅游產品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要對紅色旅游產品進行品牌的建立,走品牌化道路,而對一些質量低下、粗制濫造的旅游產品,旅游、工商等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嚴格執法,及時予以取締,切實保護游客的合法權益,為大別山紅色旅游景區創造一個優美、和諧的旅游環境。
紅色文化是一種有靈魂的精神品質,是無數先輩志士用鮮血和犧牲換來的,這一抹抹鮮紅的記憶染紅了國旗,也映紅了祖國的河山。因此,這樣的紅色精神是我們民族、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遺忘的。紅色旅游產品具有革命歷史精神,是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縮影,制作出來的紅色旅游產品的最終效果就要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當地的歷史文化,并且應該符合現代審美觀念。無論是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旅游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角度來講,注重旅游產品的開發都是一項重要的精神傳承。可以說,紅色精神從我們革命勝利的那天就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這是中國共產黨用一次次血的教訓總結出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精神一直鼓勵著我們前進,并且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文化體系,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