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隴南供電公司 王永攀
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電力數據價值,國網隴南供電公司發揮電力“先行官”和央企“頂梁柱”作用,以數字化為依托,以電力視角探索鄉村振興為主要場景,以“數字隴南”“數智隴南”為總目標,創新實踐,為鄉村振興貢獻了甘肅電力智慧。
基于脫貧戶、邊緣戶、扶貧車間等扶貧檔案數據,結合用電數據、電費數據、交費信息,采用數據提取、數據清洗、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等方法,建立防返貧監測預警規則體系,從用電量指標看脫貧程度,從用電趨勢指標看發展狀況,從交費指標看經濟情況,對潛在返貧風險的用電戶進行“紅黃藍”三級預警,并將預警信息共享至各級政務平臺。
鄉村振興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指標體系設置必須全面、科學、合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科學性原則,即選取最能反映鄉村振興內涵的代表性指標;一致性原則,鄉村振興與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精準脫貧、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等戰略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關聯指標之間要具有一致性,不能相互矛盾;獨立性原則,即指標之間互不包含,相對獨立;可操作性原則,即指標體系的選取要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計算的便利性。
通過調研,根據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最終確定鄉村振興電力指數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并進行計算分析。
鄉村振興電力指數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一級指標是鄉村振興電力指數,二級指標分別是產業興旺指數、生態宜居指數、生活富裕指數,每個二級指標下包含多個三級指標。以居民用戶用電信息為基礎,引入電量、節假日、地理經緯度、經濟作物、人均收入、天氣和海拔等16個特征影響因素,構建村鎮智能識別模型。
從產業維度觀察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程度。通過對某區域的產業用電情況進行聚類分析,掌握特色產業發展重點。選取分布廣泛的特色產業,應用熱力圖可視化展示,洞察行業發展過程中的聚集效應,為各級政府提供精細化產業發展信息。從產業鏈維度分析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如生產、加工、制造、倉儲、物流、銷售的運行情況,了解產業鏈上下游連接緊密程度,把握產業鏈短板環節,不斷調整產業鏈布局結構。從產業園維度實時掌握園區內各類企業的信息,包括分布情況、所屬行業類別、經營內容、經營規模,通過用電情況持續監測運營情況,對用電數據異常的企業及時發出預警,便于園區及時管理。
生態宜居,是守住鄉村勞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在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通過融合水、電、路、訊、網等多源數據,綜合反映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此外,公共照明、物流點、充電樁等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關注的重點,用電數據可反映擴充情況、使用頻次等。
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方面,主要關注教育、衛生、養老配套公共服務,通過電能表開戶信息準確定位公共服務機構的數量和分布,掌握其擴增情況,通過用電趨勢及用電量同比增長率等數據,對公共服務機構的運行情況進行定期監測。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公共廁所、垃圾處理點、污水處理點的數量、分布,可結合用電數據監測其使用情況。包括對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污水處理、環境衛生、綠化管理等用電數據進行監測,反映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和執行力度。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落腳點。通過電力開戶信息直觀展示農宅分布,根據居民用電情況測算常住率,尤其可以對易地扶貧搬遷的村莊進行常住率的實時監測。通過用電數據,對比城鎮和農村常住率,有助于政府對城鄉資源進行統籌調配。監測不同地區用電活躍程度的差異,可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數據基礎。
此外,對同一地區居民戶之間用電量差異度、城鄉戶均用電量增長率進行對比分析,還能分別反映鄉村內部及城鄉間發展均衡程度,為進一步縮小區域內及區域間貧富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依據。同時,通過監測休閑娛樂業用電情況,可以反映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費水平的提升。
在防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和鄉村振興電力指數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搭建電力大數據助力鄉村振興平臺,將地區當前的防返貧具體工作以及區域振興發展情況通過構建可視界面,從空間域和時間域進行數字化、量化、可視化展示,全方位反映鄉村振興工作的進展和成效,并以此進行鄉村發展指標異動分析,為政府實施區域宏觀調控和政策調整提供數字化支撐。
國網隴南供電公司大膽創新、持續探索,從鄉村振興的空間域和時間域不同維度進行數字化、量化、可視化展示,全方位展示市(州)、縣(區)、鄉(鎮)、行政村4個層級防返貧各項指標以及區域鄉村振興發展情況,通過鄉村發展指標異動分析,為政府實施區域宏觀政策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數字化支撐。

電力大數據平臺
基于電力大數據,將所有居民用戶以及所有扶貧車間納入監測范圍,發揮電力大數據村村通、戶戶通的優勢,提升監測效率,降低監測成本,將事后補救變為事前防范,實現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成為除農戶自主申報、基層干部走訪排查之外的防返貧監測的“第三只眼”。
基于村鎮智能識別模型,預測常住人口數,精準掌握鄉村“集聚”程度,測算精準度達到95.3%,為合理進行鄉村規劃建設,優化基礎設施投入和公共資源配置,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鄉村振興要靠人才振興,人口的大量、持續流出對鄉村振興的發展是不利的,通過常住人口數的變化評估人口聚集效應。
基于鄉村治理輔助決策多維分析,全方位研究分析隴南市鄉村整體發展、鄉村振興工作成效、鄉村人口流動與城鄉差異化、空殼及治污企業監測以及農業農村產業現代化運行進程,為政府部門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效依據。助力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以農業合作社為服務對象的扶貧車間監測,通過對農業合作社用電情況監測,基于一系列的監測預警規則,發出紅黃藍三級預警,動態展示扶貧車間地域分布、產業類別分布、停用電情況、預警類型分布、預警地域分布等信息,分月度、分地區、分企業進行預警,從電力視角評估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基于鄉村振興電力指數,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鄉風文明5個維度實時監測鄉村變化、振興發展成效。科學評估村莊發展現狀以及潛力,為政府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進行鄉村規劃分類以及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同時,評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為政府對鄉村振興措施及時糾偏提供量化依據,用小指數撬動大治理,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與穩步推進。通過構建鄉村振興電力指數,實現一村一指數,輔助各地市對鄉村發展情況和潛力進行評價,對鄉村振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和橫向比較,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進各地市鄉村振興進程提供量化管理依據,為評估鄉村振興政策落地情況提供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