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德清縣供電公司 賴旬陽 盛躍峰 毛鴻飛 馬 舒
目前,德清電網變電總容量為3164 MVA,其中220 kV變電站4座、110 kV變電站16座、35 kV變電站4座。2020年全社會最高負荷102.07萬kW,同比增長21%,管轄配網線路382條,全社會售電量53.77億kWh,同比增長5.33%。德清縣調管轄發電廠40座,總裝機容量356.26 MW,其中熱電廠4座,生物質能發電2座,小水電1座、10 kV及以上光伏電站33座,光伏總裝機容量195.76 MW,占比55%。自2021年6月2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以來,德清縣積極申報示范縣建設,縣域光伏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接下來,分布式光伏將“井噴式”快速發展,這對分布式光伏安全并網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布式光伏發電調節能力弱,出力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強,大規模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電網,顯著增加了配網復雜性和管控難度,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產生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分布式光伏監控手段匱乏。經10 kV或35 kV線路并網的分布式光伏,一般通過調度數據網接入SCADA系統,在調度端實現可觀、可測;經220 V或380 V線路并網的光伏,通過并網表計上傳至用采系統。若在調度端實現分布式光伏數據全采集、全覆蓋,實時掌握分布式電源運行狀態,需要新建數據集成平臺,勾通SCADA系統與用采系統,實現光伏發電數據集中管理,運行狀態集中式展示。
二是故障處理不及時安全運行水平低。目前,傳統的110 kV、35 kV變電站單相接地仍采用人工拉路法,以湖州電網為例,平均每年發生單相接地故障約80次,平均每發生一次單相接地須試拉線路3至4條次,最多的13條以上才拉路成功。在10 kV線路故障跳閘動作電流及保護詳細動作信息獲取方面,主要依靠變電運維人員到現場手動翻看保護裝置,再調度電話匯報,平均需要30 min左右,嚴重制約了故障輔助研判途徑,影響并網線路故障隔離時長。
三是分布式光伏協調調控高效消納難。高滲透率分布式電源接入配電網,易出現電壓越限問題,導致分布式電源脫網率高、發電效率低。分布式電源單體可控性差、出力波動性強,為了適應分布式電源發電特點,需要靈活安排配網運行方式,以防止滲透率較高區域,變電站主變負荷低谷期消納能力不足,有功倒送現象的發生。
以配網狀態全感知、調控模式全智能、源網荷儲全交互為目標,上線新能源智能管控平臺,實現縣域分布式光伏可觀、可測、可控,支撐整縣屋頂光伏建設。上線新型小電流接地選線裝置平臺、二次設備智能管控平臺實現精準選線,數字化驅動,支撐有源配網故障快速研判;建立網源協調機制,配網經濟重構,調度端實施10 kV分布式光伏AVC控制,配網靈活重構,促進光伏友好消納。
為了實現德清縣域分布式光伏可觀、可測、可控,提升有源配電網感知能力,增強調度端數據智能化應用水平,“源網荷儲”充分互動,德清公司上線首個縣域清潔能源智能管控平臺、綜合利用小電流接地選線、二次設備智能管控平臺、配網自動化IV主站開展有源配電網故障研判,建設分布式光伏AVC,靈活安排配網運行方式,實現分布式光伏安全經濟消納。
一是通過融合終端及新能源消納調控平臺,實現配網狀態全感知。初步完成區域清潔能源在線監測平臺建設,實現縣域10 kV及以上分布式光伏可觀、可測、分布式能源數據集成可視化,具備光伏電站運行狀態監控、縣域光伏發電預測、新能源減排效應分析等功能。利用融合終端全覆蓋安裝,實現臺區配網運行狀態全感知,低壓用戶及分布式電源狀態的全接入、全監測、全展示。
二是通過智能管控平臺自動化技術應用,實現調控模式全智能。在變電站部署二次設備在線監視與智能診斷模塊,實現10 kV配網線路故障波形、保護動作信息遠方調閱,支持有源配電線路故障信息智能分析,設備缺陷與隱患提前預警,結合小電流接地選線及以配網自動化IV主站故指、智能開關及FA信息,開展故障快定位、快研判,優化故障處置流程,加快有源配網故障隔離,提升配網自愈能力。
三是通過配網多元化靈活資源統籌管理,實現源網荷儲全交互。源網協調管理,促進有源配電網安全經濟運行。實施分布式光伏電站AVC控制,優化潮流分布,建立光伏參與配網無功電壓調節機制;開展配網優化重構,提升配網調控裕度,實施重載線路負荷重組、重載長線路串聯補償,靈活安排運行方式等手段,提升經濟運行水平;利用智能融合終端邊緣計算能力,試點開展“臺區統一調度、臺區內自治”的低壓分布式電源調度管理新模式。
隨著大量分布式電源接入,配電網趨于有源化,針對配網狀態量感知范圍不足、調度端數據智能化應用程度不高、源網荷儲未能有效互動等問題,提出配網狀態全感知、調控模式全智能、源網荷儲全交互的“三全”有源配網管理提升方向。旨在推動配電網轉型升級,促進大規模分布式新能源的高效消納,有效應對多元化負荷的廣泛接入。

圖1 新能源智能管控平臺

圖2 新能源智能管控平臺光伏出力監測
建設新能源智能管控平臺,集成光伏發電數據。完成新能源數據集成平臺建設,強化調度端數字化支撐。接入分布式光伏發電數據,推進光伏電源可觀、可測,支持分布式光伏日發電曲線預測,實時跟蹤電網消納水平。將新能源發電出力、運行狀態,并網線路、線路聯絡關系,上級主變的潮流分布等關鍵數據在一張圖上清晰展現,實時計算各變電站的新能源滲透率,支撐配網運行方式靈活安排,通過新能源并網一張圖,支撐電網高效消納。
低壓配電網狀態全景感知,為低壓光伏調度奠定基礎。通過臺區智能融合終端、無功補償裝置、三相不平衡動態調節裝置、LTU、HPLC物聯單元環境傳感單元、智能電能表等智能識別和感知設備的全面覆蓋,實現臺區內各類設備電氣量、運行狀態量、環境量等信息的全面采集;低壓配網電氣拓撲動態識別,在配變側部署臺區智能融合終端,在分支、表箱側等臺區關鍵節點部署的LTU設備,進行前后邏輯關系的判斷,確定拓撲網絡關系,實現臺區“配變—分支—表箱”的電氣物理拓撲自動辨識。
應用新型小電流接地選線裝置,縮減單相接地處置時長。積極部署基于暫態量分析的新型小電流接地選線裝置,做到典型單相接地故障精準選線。系統選線成功率提高至95%以上,試拉條數降至1.2條/次;依托小電流接地選線錄波主站,開展復雜類故障研判。通過調取零序電流波形,開展多條線路同相單相接地分析與研判,提高復雜類單相接地故障選線效率,極大地提升了配網單相故障處置效能,縮短故障隔離時間。
上線二次設備智能管控系統,輔助故障跳閘研判。在調度端建立管控平臺,實現10 kV級配網線路保護動作詳細信息、故障波形遠方調閱。短路電流獲取時間由原來的平均45 min下降至3 min,為調度員及時開展短路點研判和故障隔離創造條件。
深化配網二次設備智能管控系統應用,部署二次設備在線監視與智能診斷模塊。對站內二次設備物理連接狀態的在線監視,支持周期性保護設備遠方自動巡視,綜合二次裝置溫度、電源電壓開展二次設備缺陷智能診斷。及時發現二次隱患并消缺,助力繼保精益化管控,確保繼保二次設備可靠工作。在此基礎上,開發線路運行狀態評估模塊。通過線路歷史故障數據分析,從故障類別、故障時間、故障電流大小等多角度研判,對配網線路運行狀態開展綜合評估,形成線路優化決策方案,指導配網運維和建設。實現配網二次設備管理從人工現場運維為主跨進至數字化驅動模式。
中低壓融合協同研判,一體化自動識別停電范圍。以智能調控平臺為基礎,利用配網IV區單線圖以及臺區智能融合終端成果構建“站—線—變—戶”的配電網一張圖的,通過臺區智能終端對用戶電表數據就地集成,利用終端邊緣側分析計算應用,將準確的停電故障產生位置、關聯設備上送給配電自動化主站,結合配電自動化主站中低壓故障一體化綜合研判應用,可自動識別停電影響范圍及重要敏感用戶,停電故障停電準確定位與精準透明發布。
優化故障處置流程,打造配網搶修一體化運作模式。嚴格執行《德清縣供電公司配網故障搶修管理辦法》的要求,規范故障搶修工作流程。開展故障研判信息發布:取得初步結論,能夠初步指導供電站所開展搶修工作。開展故障處置:根據故障的難易程度、設備損壞情況,分類開展故障處理技術指導及流程跟蹤,及時擬定故障隔離及正常區域送電方案,組織調配搶修隊伍力量。開展事故后評估:通過處置過程資料歸檔,出具分析報告,召開例會等方式總結。
建立線路級光伏源網協調管理機制,優化潮流分布。實施10 kV級分布式光伏調度端AVC控制,通過源網協調監控裝置接收調度端無功優化值,下發給各個逆變器,實現遠程調配光伏無功資源,優化并網線路潮流,改善線路電壓水平。

圖3 配網自動化主站配變臺區“配變-分支-表箱”一張圖
同時發揮新能源參與電網調節作用,減輕局部電網供電壓力。對已投運的光伏并網專線間隔,通過站內間隔互換,利用光伏白天滿發特性,降低并網線路上級主變重載的供電壓力。依托配網自動化技術,結合光伏出力和配網負荷分布特點,開展配電網靈活重構,解決變電站主變負荷分配不均衡問題,提升變電站轉供能力和主變利用效率。
建立臺區級多元互動機制,彈性資源就地平衡。試點開展臺區統一調度、臺區內自治的低壓分布式電源調度管理新模式。根據臺區電壓及功率因數水平,由智能終端生成控制策略,自動投切臺區電容器,實現無功就地補償;在線計算配變低壓出現三相不平衡度,設置預警閾值,由智能終端下發指令至換相開關,三相有功負荷臺區內自動平衡,解決臺區三相不平衡治理難題。依托智能融合終端邊緣計算能力,構建臺區級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統,實現臺區內光伏就地消納、用戶負荷以及儲能、充電樁彈性資源臺區內平衡。在負荷高峰期,由智能融合終端以短信形式,在日前發起用戶側需求響應,利用智能終端,遙控用戶空氣能熱泵設備,在用電低谷時段提前儲熱;用電尖峰時段,在臺區接入儲能式設備,向臺區饋送電能;根據配變過載能力,由臺區智能融合終端實時控制充電樁輸出功率,限功率有序充電。
建立樓宇級微網輔助服務機制,提高配網運行可靠性。建立微網與配電網輔助服務調度模式,利用供電所“光儲充”一體化清潔能源消納模式,實現樓宇級用能碳中和。樓宇并網型微網作為可控單元即插即用,參與線路負荷調節,減小電力損耗,緩解配網線路供電壓力。同時充分發揮微電網保電功能,利用“光伏+儲能”向重要負荷不間斷供電。
截至2021年7月底,上線新能源智能管控平臺,初步實現縣域分布式光伏可觀、可測,將有效支撐整縣屋頂光伏建設。在新型小電流接地選線裝置縣域全覆蓋,選線準確率97%以上,平均試拉條數降至1.2條/次;數字化驅動,支撐有源配網故障快速研判。調度端即時獲取10 kV配網線路保護動作詳細信息、支持故障波形遠方調閱,短路電流獲取時間由原來的平均45 min下降至3 min,支撐調度當值故障快速研判,綜合應用智能化調度手段,優化故障搶修流程,減少停電時間;建立網源協調機制,促進光伏友好消納,調度端實施10 kV分布式光伏AVC控制,實現并網線路經濟運行,春節期間遙調光伏電站進相運行10 Mvar,緩解主網無功倒送壓力。
形成“全景感知,協同互動”的清潔能源智慧管控平臺,實現光伏設備運行狀態的可視化。推動整縣分布式光伏有序并網,為分布式光伏高效消納提供數據平臺,支撐“十四五”期間完成30萬kW屋頂分布式光伏消納。為引領能源電力綠色轉型、實現縣域“雙碳”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供電服務質量提升帶來的經濟效益。德清縣域每年配網主干線跳閘大約200條次,通過二次管控平臺的應用,故障平均修復時長由132 min下降到55 min,故障區段精準定位平均時長由30 min縮減至3 min。
德清縣域每年發生單相接地故障約40次,試拉線路共152條次左右,平均每發生一次單相接地需試拉線路3至4條次,最多的13條以上才拉路成功,通過該系統的調度應用,平均每年能減少150條以上非故障線路用戶停電,節省了6700多個時戶數。
德清縣域內故障搶修平均時長由132 min下降到55 min,德清光伏總裝機194 MW,最大出力占總負荷10%,每年配網主干線跳閘大約 200條次,約多上網電量4萬kWh,減少CO2排放20萬t。
運維難度降低帶來的經濟效益。通過優化故障搶修流程,大幅降低運維難度、人力成本。
新型小電流接地選線及二次設備管控平臺,實現故障信息自動上傳,并遠程完成二次巡檢工作,節省的人工費用。通過二次隱患提前預警,有效避免了保護裝置該動未動等引發的事故進一步擴大,甚至越級跳閘的發生。
源網荷儲全交互帶來的經濟效益。通過線路級、臺區級、樓宇級三級“源網荷儲”互動,提升供電可靠性,促進分布式光伏就地消納。通過配網重構,優化主網側潮流分布,防止變電站功率倒送,消納不足情況發生,在臺區側實現電能質量治理,有序充電等緩解配變重過載壓力,可節約配變增容投資成本。打造樓宇級“光儲充”一體化用電零碳供電所,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隨著大量接入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傳統配電網由單一電源輻射式供電向多源供電模式發展,由“無源配網”向“有源配網”轉型升級。通過“三全”有源配電網管理提升實踐,解決了長期以來配網側新能源弱調度或無調度的局面。有效實現分布式電源可觀、可測、可控,綜合調度新技術平臺,實現配網故障智能化處置,并探索出臺區統一調度、臺區內自治、光伏及微網參與電網調節的調度新模式。
本典型經驗已在湖州電網推廣應用,也可在全省范圍推廣,助力國家“雙碳”行動,推動新型電力系統背景下的有源配電網調度方式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