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高晗瑞,蔡威
水,人類的生命之源。
天府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始終把水生態治理擺在第一位。2021年10月25日,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工程歷經14個月實現主體完工,興隆湖重新開放[1]。
天氣晴朗,水光瀲滟,走到興隆湖的百鳥集棧橋時,同行的小伙伴突然發出感嘆,“這水好清呀,簡直就是九寨溝‘天府分溝’”,引得大家紛紛拍照打卡。
是什么讓興隆湖的水這么清?興隆湖的水生態究竟是如何構建?
天府新區先后啟動實施“重拳治水”“農村面源污染專項治理”等治污行動,同步有序推進鹿溪河沿線截污管網、天府第一污水處理廠建設以及鄉鎮污水廠提標改造,不斷完善流域污水收集處理體系。經過近年不懈努力,流域上下游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興隆湖上游分洪補水工程陸續建成投用。
本次工程在東風渠新增取水口、增加3m3/s水源;鹿溪河泄洪道1號閘新建引水管道,確保上游水源安全;同步,在桃花溪修建4級攔水堰等,進一步減少入湖洪水量,加強外部雨洪管控。
本次工程應用了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技術,堅持尊重原始水下地貌、總庫容不低于原標準的原則,在興隆湖湖區通過水域地形塑造、水下生態構建、完善湖區底棲系統建設,實現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同時,結合水文分析,建立暴雨行洪Y型流場應對自然人工三維干擾,保障水體整體生態系統的持續穩定(見圖1、圖2)。

圖1 優化地形,構建十一級水深梯度

圖2 生境營造,修復生物多樣性
為確保水生態持續安全穩定,本次工程中,在湖區設置水下機器人和無人船、無人機,環湖設置82根智慧燈桿,外圍設置10個水文監測設備,并堅持每月檢測10處湖區水質,實時監測、動態管控,全力確保興隆湖項目水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
經過14個月的提升,興隆湖湖區水質已達III類水、部分區域達到II類水,透明度最深可達到4米(見圖3)。

圖3 2021年1月28日,在百鳥集棧橋測透明度,已達4米
為了保證興隆湖水生態系統的延續性,在建立沉水植物體系過程中構建了常規品種苦草、黑藻、竹葉眼子菜、狐尾藻等,同時鹿溪河流域中的本土品種蓖齒眼子菜已在湖區局部區域重現,水質指示品種輪藻也在湖區局部水域有自然繁衍的跡象,種種表明興隆湖已經成為一個前期人為構建、后期自我多元發展、豐富的沉水植物庫(見圖4)。

圖4 2021年9月14日,水下森林穩定豐富
2021年1月28日,竹葉眼子菜(圖5)、狐尾藻(圖6)和黑藻(圖7)等沉水植物長勢良好。

圖 5 竹葉眼子菜

圖 6 狐尾藻

圖7 黑藻
興隆湖的魚類體系構建逐步完善,在兼顧食性、生態功能、空間生態位人為構建了9種經濟魚類的基礎上,加上湖泊生境改善后系統中自我滋生繁衍,目前魚類品種已超過15種,同時,在湖區適當放養了國家保護性魚類胭脂魚,為整個流域的生態保護做出貢獻(見圖8)。

圖8 湖區胭脂魚
為打造全時全齡全民共享的城市公園,同時本結合水下生境塑造的需要,本次工程在湖區構建了一條長2.6公里、寬200米、深3米的水下賽道,以帆船、賽艇、皮劃艇項目為引領,建設國家級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在保障防洪安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公園水域,建設便民利民的水上運動設施(見圖9)。

圖9 興隆湖可開展水上活動
在興隆湖水生態綜合提升過程中,方案得到了天府新區總規劃師匡曉明、公園城市色彩總規劃師宋建明、天府新區水生態建設總顧問張飲江、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袁興中等各行業權威專家多次指導。清華、中科院、川大、哈工大、重大等高校以及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新區本土專家等對方案進行了反復論證。
天府新區濕地建設高級顧問、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重慶大學袁興中教授認為,興隆湖的生態修復是一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其技術路徑是從湖泊要素、結構、功能到過程的整體系列修復,系統重塑了湖泊水底地形,修復了湖泊底棲亞系統,營造出從湖地到淺灘、到湖岸的生態序列和野生生物生境,構建了“沉水植物—底棲動物—魚類—水鳥”協同共生的復合生態系統[2]。
微露的淺灘、水中的島嶼,以及與淺灘島嶼鑲嵌組合的草澤、林澤,不僅滿足了興隆湖的水質凈化及生物多樣性提升功能,也為市民提供了休閑游憩、科普宣教的場所,更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湖泊生態修復典范。
天府新區水生態建設總顧問張飲江教授認為,興隆湖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要素,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開展綜合生態治理,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優化生境多樣性。運用水生動植物的生態生理特性對其進行科學配置,形成合理群落結構及食物鏈,以實現有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并通過人工調控激活水體中的土著微生物,提高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分解污染物,促進水體生態系統恢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系統,體現“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生態景觀,以及水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生態價值(見圖10)。

圖10 興隆湖實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