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胡惠菊 唐啟群 成杰
老年人心理資本是指老年人群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1]。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初,我國老齡人口達2.49億,占總人口數量的17.9%[2]。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方面,老年人處于人生特殊的一個階段,他們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關心和支持,更需要自己能夠適時地進行自我調節,開發內心潛在的心理資本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和心理調整,從整體上提升自我調整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3-4]。目前而言,關于心理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學生、教師、企業員工及護理工作者等群體,也有少量關于老年人群及養老機構護理員心理資本影響因素的研究。但關于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影響因素的研究較為罕見。因此,本研究以唐山市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為中心,調查分析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現狀,并探討影響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主要因素,以期為激發養老機構老年人積極的心理及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依據。
2020年8—12月在唐山市的6家養老機構內選取60歲以上老年人473名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入住養老機構≥6個月;聽力視力正常,能進行正常交流和閱讀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條件:患有精神病史或終末期疾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依從性差,無法配合調查者。
(1)一般情況調查 :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收入、經濟來源、睡眠質量、身體狀況和子女數量10個條目。
(2)機構特征調查:由調查人員參考大量相關文獻后自行設計,主要用來調查老年人所居住的養老機構的特征性情況,包括養老院性質、居住年限、居住情況、參加集體活動頻率、醫療康復情況、生活是否幸福、家人是否經常探望、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協助就餐方法、文體娛樂開展情況10個條目。
(3)老年人心理資本調查:選用石惠[3]編制的老年人心理資本量表,該量表是一個針對老年人的本土化的心理資本測量工具,用于老年人積極心理狀態的測定。該量表共有20個條目,分為自我效能、誠信穩重、堅韌頑強、感恩奉獻4個維度,量表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老年人心理資本水平越高。該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為有效的測量工具。本次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65。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組成員均由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調查前經過統一培訓,使用統一的指導語 ,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進入養老機構之前征得機構負責人的同意和配合,由機構負責人陪同調查以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向老年人說明調查的目的、原因及注意事項,征得老年人知情同意后一對一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對于識讀困難、書寫不便的老年人,由調查者轉述問題并代為填寫。所有問卷填寫完畢后當場收回檢查,確保問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490份,回收有效問卷473份,有效率96.53%。
采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所有數據進行雙人錄入雙人核對,確保數據的準確性。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心理資本的主要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得分范圍為55~89分,平均分為75.77±5.82分。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自我效能維度為24.26±2.69分,誠信穩重維度為21.00±1.43分,堅韌頑強維度為19.22±1.76分,感恩奉獻維度為11.30±1.48分。
一般人口學資料及機構特征性因素對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影響的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以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方差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元線性逐步回歸方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性別、文化程度、月收入、睡眠質量、機構性質、居住年限、集體活動是影響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因素(P<0.05),結果見表2。

表2 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n=473)
心理資本是指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力量,具有可開發性、可測量性和可管理性[5-7]。本研究結果顯示,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平均分為75.77±5.82分,低于石惠[3]所研究的社區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87.56±8.07分,原因可能是養老機構老年人與社區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有關,長期居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活動范圍受限,接觸人員較少,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與反饋,不易進行積極的心理調整,因此較之社區老年人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
量表各維度中,得分最高的是自我效能維度。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身行為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或應對某種困難情境所需要的一種信念,會影響個體在行事過程中的堅持和情緒[8]。該研究結果與國內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可能與調查對象的經歷有關。有研究顯示,文化程度和個體的學習經驗對自我效能也有重要的影響[9-11]。現代的老年人均經歷過較為艱難的社會階段,他們有很豐富的學習經驗,能夠很好地適應一系列的變化,保持對自己信心的同時也想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因此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
3.2.1 性別對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是養老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因素,男性心理資本得分略高于女性。以往研究中,性別對老年人心理資本影響的說法不一,有學者研究發現,個體心理資本在性別上沒有顯著不同[12-13];而石惠[3]、劉連龍等[14]的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心理資本在男女性別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且均是男性心理資本略高于女性。王瑩等[15]通過對老年人心理特征的探索發現,老年男性相對于老年女性,心理特征更加傾向于樂觀積極;且時代所賦予男性的責任和壓力更多,使得他們經歷了更多的磨煉和挫折,因此男性的心理資本高于女性。
3.2.2 文化程度對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越高,這與石惠[3]、馮笑[1]研究結果一致。而肖凌燕[4]對城市老年人心理資本的研究發現,不同教育程度老年人在心理資本總分上并未表現出明顯差異。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具有較好的自信心和較為穩定的自我效能,因此,相較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偏高。
3.2.3 月收入對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 本研究中,月收入對機構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也存在顯著差異性,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越高。這與胡國華[16]、夏海鷺[17]研究結果相一致。月收入高的老年人在物質和心理上會有雙重保障,且不會占用家人親戚的資源,因此自己在生活中會比較自信,更樂于享受生活,對生活就會產生更多的希望。
3.2.4 睡眠質量對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 睡眠質量越好的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越高,與彭珊等[18]對重癥醫學科護士心理資本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睡眠質量好的老年人,心理情緒和生理指標較為穩定,對生活充滿希望樂觀的態度,因此心理資本得分較高。
3.2.5 機構性質對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 本次研究中,民營養老院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高于公立養老院,這可能與公立非營利的性質有關,公立養老機構醫務人員、護理人員配備率低,數量少;民營養老機構會根據養老市場上老年人的偏好對環境進行調整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服務需求,有利于激發老年人積極的心理狀態[2]。因此,相較于公立養老機構,民營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更高。
3.2.6 居住年限對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養老機構居住時間對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的影響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居住時間越長的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越高。在養老機構居住時間長的老年人對機構的環境、人員等較為熟悉,與同住的老年人之間的聯系也較多,逐漸對養老機構形成一種穩定的歸屬感,相較于剛剛入住或者居住時間不長的老年人,從機構得到的幫助也較多,能夠激發他們感恩奉獻的想法,因此心理資本得分相對偏高。
3.2.7 參加集體活動的頻率對老年人心理資本的影響 集體活動作為養老機構當中社會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對開發老年人積極的心理資本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顯示,經常參加集體活動的老年人心理資本得分比不經常參加或者從不參加活動的老年人高。經常參加集體活動的老年人,性格比較樂觀開朗,且通過參加集體活動,得到的社會參與感和支持感也相應增多,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信感和滿足感,因此,心理資本得分較高。
綜上所述,養老機構可以鼓勵和組織老年人多參加集體活動來激發其樂觀向上的積極心理,例如機構可以開展老年人互幫互助的活動,通過老年人之間的互相幫助,激發他們感恩奉獻的精神,既肯定了自己的價值,又能夠激發其積極心理,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另外,關注不同性別、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的心理,針對不同的老年人采取不同的措施激發其心理資本,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